-
浙大小學——求是傳承的結晶
在文廟照壁前農學院40級畢業生與教師合影(1940年7月1日)農學院42級畢業同學在湄潭合影(1942年3月)2006年6月,湄潭浙江大學舊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包括湄潭文廟(辦公室、圖書室舊址)、天主堂(談家楨等教授住處)、義泉萬壽宮(研究生院舊址)、西來庵(湄江吟社舊址)、雙修寺(理學院物理系舊址)、永興分校教授住處
-
竺可楨後裔及浙大校友參觀泰和浙大西遷舊址
4月1日,浙大80餘名校友以及竺可楨校長的後裔來到泰和縣,重返抗日戰爭時期浙大西遷故地,探尋老校長提出的求是精神,並參加在泰和縣舉行的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 當日上午,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在泰和市民廣場舉行。浙大校友、竺可楨後裔以及我市幹部群眾共200餘人參加儀式,為竺可楨校長銅像揭幕。 瞻仰竺可楨的銅像,仿佛老校長的音容樣貌就在眼前。
-
當時對湄潭文教育才,農業生產作出了應有貢獻,湄潭浙江大學舊址
湄潭浙江大學舊址,位於貴州湄潭縣湄江鎮和永興鎮,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師生在竺可楨校長的率領下西遷至湄潭縣城及城東北永興鎮境內。湄潭人民支持浙大辦學,浙大在湄辦學期間對湄潭文教育才、農業生產作出了應有貢獻。2006年5月25日,湄潭浙江大學舊址作為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被國務院以「湄潭浙江大學舊址」為名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江西泰和修繕舊址延續抗戰記憶
央廣網泰和8月27日消息(記者範存寶 通訊員鄧和平)開學之際,位於浙江大學舊址的泰和六合中學師生參觀浙大舊址遺蹟,延續抗戰記憶,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近年來,江西省泰和縣投入200萬元對浙大等抗戰舊址進行全面修繕,重現當年原貌。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浙江大學遷至泰和, 193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遷於泰和,當時泰和成為江西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
-
【地理人文】走進芳野曾家大屋,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
那時剛到龍泉工作不久,第一次聽說芳野曾經有個浙大龍泉分校。 芳野,故名坊下。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9年,浙江大學遷往貴州辦學,同時又在芳野創辦龍泉分校。當年,富紳曾水清得知浙大要在龍泉辦學,就將剛剛建好不久的曾家大屋讓出。這幢大屋由此成為浙大龍泉分校的一幢綜合性校舍,也是當今唯一存在的「校舍」。其它新建的還有七八幢非常簡陋的「校舍」,其中一幢有一個非常淑雅的名字:風雨龍吟樓。
-
泰和投資修繕浙江大學舊址延續抗戰記憶
泰和縣投入80萬元對浙大西遷泰和舊址校長辦公樓進行全面修繕,讓校長辦公樓重現當年原貌。 據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國立浙江大學遷至泰和,193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遷至泰和,當時泰和成為江西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留下了不少抗戰遺址舊址。 為延續抗戰記憶,泰和加大了抗戰遺址舊址的修繕保護力度。
-
地理人文丨走進芳野曾家大屋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
這幢大屋由此成為浙大龍泉分校的一幢綜合性校舍,也是當今唯一存在的「校舍」。其它新建的還有七八幢非常簡陋的「校舍」,其中一幢有一個非常淑雅的名字:風雨龍吟樓。如今已經舊夢難尋了。走進芳野,第一眼看到浙大龍泉分校舊址——曾家大屋,已是人去樓空、殘敗不堪。
-
浙大農學院迎來建院110周年奮進新農科再出發
在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大農學院」)迎來建院110周年之際,日前,由該院與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34所綜合性大學的涉農學院聯合發起的「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正式成立,賦能新農科奮進再出發。
-
歷史上的浙大排名與浙大的辛酸歷史
劉丹校長堅決拒絕了這個要求, 結果被中科院扔給國家教委 (教育部) 管轄。 在當時, 中科院比教委提供的經費多,但現在看來,或許歸教育部管還是件好事。無論是 1939 年還是 1980 年的浙大,在國內都算不上頂級名校,中央政府完全可以 依靠行政權力將浙大解散或者更名,但浙大人道遍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最後都有驚無 險。
-
關於浙大紫金港校區「網紅」新地標 有個好長的故事
今年,浙大的畢業生們,有了一個新的畢業照勝地——求是大講堂。 沒錯,就是浙大120周年校慶期間,各位大佬、校友、遊客紛紛拍照留影的那個恢宏大氣、壯觀華美的古建築群。 其實,它的官方名稱,叫「求是書院文化元素建築群」,主要包括「求是書院」和「西遷之路」兩大文化元素。
-
浙大之江校區大半建築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電影《唐山大地震》裡多次出現的那幢紅磚樓 浙江在線12月02日訊 據《青年時報》報導紅磚、尖塔,電影《唐山大地震》裡多次出現的那幢紅磚樓,就是浙江大學之江校區的老房子鐘樓。 保留了歐美建築風格 浙江大學之江校區,佔地660餘畝,建成於民國初期,原為基督教教會大學——之江大學舊址,是浙江大學現有的5個校區中歷史最悠久的校園。因為背山、依錢塘江、鄰六和塔,這裡自然風景很美。
-
回望西遷路,遙知風雨寒,浙大實踐團龍泉舊校址把校歌再唱響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時光,具有民國特色的石砌木閣樓裡再一次聚滿了朝氣蓬勃的浙大學子身影。夕陽正好,斑駁的木製結構也閃爍著光芒,往昔崢嶸歲月好似歷歷在目。同學們走進龍泉舊址,感悟紅色校史。龍泉舊址與浙江大學西遷歷史密不可分。浙江大學成立於1897年,前身"求是書院",是中國人最早自己創辦的新式高等學府之一。
-
浙大學子走進龍泉重走西遷路
在實踐中,師生們通過「浙大馬院2020暑期社會實踐團」官方抖音帳號,開展了抖音直播活動,講述文軍長徵故事、解讀青瓷非遺文化、追尋浙西南革命精神,為大家呈現有風景的思政課。重走浙大西遷路7月13日上午,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一行來到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重溫浙大學子吃苦耐勞、刻苦求學的精神。浙大芳野舊址是實踐團的第一場直播,實踐團邀請了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文保所的王小芳老師來到直播間,講述了浙大西遷的歷程。
-
提前批被浙大農學錄取,有點後悔了,浙大農學很差嗎?
難道浙大農學專業很差嗎?首先浙大農學院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1910年的浙江農業教員養成所,再到後來的浙江農業大學,最後被併入到浙江大學,成為浙江大學一個學院,即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可以說浙大農學專業實力也是非常強勁的。在升學方面,首選名校2018屆的本科生首選國內的「雙一流」高校和中科院。而關於出國深造,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都有浙大農學院的學子。
-
首期「浙大-錦江」高級工商管理研修班圓滿結業
杭州錦江集團總經理王元珞、人力資源總監陳江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兼浙大EDP中心主任孫建平等領導和全體學員一起參加了結業典禮。 首先大家通過視頻回顧了7個月來的學習歷程,課堂研討、案例教學、集團專家講座、參訪臨平舊址、上海寶鋼等動人場景一一再現,讓雙方領導和全體學員心潮澎湃!隨後進行了結業證書頒發、學員和幹部等頒獎,浙大和集團領導熱情致辭。
-
浙大農學院學生賣生態蔬菜 做的沙拉10元一份大受歡迎
三位同學組成的生菜團隊記者許康平攝 浙大農學院一位學生昨天向快報報料:有學生在學校裡賣自己做的蔬菜沙拉,蔬菜源自農學院自己的現代植物工廠,綠色無汙染,買的人不少! 昨晚,快報記者趕到浙大紫金港校區,見到了賣沙拉的朱同學、沈同學和董同學。 這三位同學,算是一個創業小團隊。朱同學和沈同學分別是植物保護系大二和大三學生,董同學則是茶學專業大二學生。其中朱同學是餘杭人,董同學是嘉興人,沈同學是湖州人。
-
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為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泰和縣對位于澄江鎮杏嶺自然村的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舊址進行維修。 該大樓均採用木板所建,樓上的多間教室也是由木板隔離開。
-
海口「麻雀學校」被合併後舊址咋處理?官方給回應
昨日,海口市民劉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稱,海口的教學資源一直很緊張,如果「麻雀學校」的舊址不能好好利用,那將是一種浪費。記者昨日採訪了解到,近年來海口逐步消除「麻雀學校」,這些學校的舊址有的仍在繼續用於教學,有的將被借用,但是教育用地性質及權屬保持不變。
-
王則柯:探訪國立中山大學舊址
化工系以後,從圍成開口朝西的半圓的五幢男生宿舍後面的馬路北行,首先到達路西的物理係數學系天文系館,接著是路東臺地上的地質系地理系生物系館,然後往西北方向走,回歸規劃中軸線,可以看到東西方向雙向面對的農學院雙子樓,東面的一座稱農林館,西面的一座稱農林化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