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
1、地球的形狀與大小: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不規則的球體。大小:地球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2、地球儀:依照地球的形狀,並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其縮小,製作了地球模型——地球儀。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流 、國家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和名稱。在地球儀上,地球的自轉軸叫地軸,地軸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北極:地軸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
3、經線與緯線的特點,經度與緯度和半球的劃分:
(1)、緯線的特點: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其中赤道最長(約4萬千米)網南北兩極逐漸遞減,最後成一點。緯線指示東西方向。重要的緯線:赤道(最長的緯線,與兩極的距離相等),北回歸線(緯度23.5°N/23度26分21.448秒,它是太陽直射的最北界線),北極圈(緯度66°34′N,出現極晝極夜現象),南回歸線(緯度23.5°S,是太陽直射的最南界線,),南極圈(緯度66°34′S,出現極晝極夜現象)
(2)、以赤道為界(0°緯線)分南北半球,又把不同緯度地帶分成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3)、經線的特點: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並與緯線直線相交的線叫經線,又叫子午線,所有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相等。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0°經線叫本初子午線,從此向東、向西各分180°,向東為東經E,向西為西經W。東西經180度相互重合為180°經線。
習慣上把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西經20°W向東到160°東經為東半球,其餘為西半球.
在地球儀或地圖上經線和緯線的相互交織構成的網絡將經緯網,這個可以確定地球表明任何一個點。
4、地球自轉、公轉的特點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二、地圖
1、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方法:
(1)、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在經緯網上,經線表示南北方向,緯線表示東西方向。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無論經線緯線怎樣彎曲在同一條經線上只有南北方向,在一條緯線上只有東西方向。在以極地為中心的經緯網上,從北極看,所有經線都指向正南,從南極看,所有經線都指向正北。
(3)、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就要根據指向標來確定方向。
2、比例尺
(1)、表現形式:文字式——如「圖上1釐米代表實際距離10千米」,或「一百萬分之一」。 數字式——如「1/50000000」,或「1:50000000」。 直線式——在地圖上畫一條直線,表明一釐米代表實際距離多少千米。如
(2)、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用分數表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小比例尺顯示範圍大,內容簡單。大比例尺顯示區域範圍小,內容詳細。
3.圖例和註記:在地圖上,用來表示山脈、河流、城市、鐵路等地理事物的各種符號稱為圖例。來說明這些地理事物名稱的名字,以及山高水深的數字都叫註記。
4、識別等高線及其地形圖
(1)、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地圖上常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
(2)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3)、等高線及地形圖: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給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稀疏的地方坡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