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釣魚時選擇適當的浮漂作釣,對漁獲的多少肯定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在環境複雜的野釣環境中。浮漂主要是漂身、漂尾、漂腳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的不同讓浮漂在性能上有較大的差異,所以釣不同的魚,面對不同的魚情,往往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浮漂。
一、輕口鯽魚
正是冬季釣鯽魚的時候,所以先介紹下釣輕口魚浮漂的選用問題。輕口是因為氣溫低,所以進食動作輕微,容易拉不動浮漂,拉動浮漂動作往往也比較輕微。所以此時對浮漂的靈敏度,浮漂產生漂相的能力都有要求。浮漂的吃鉛要小,但是不能太小,要保證拋竿準確同時能夠拉緊繃直水線,這樣有助於信號傳遞。漂尾要細長,漂腳要細長,這樣便於浮漂的上下行,浮漂出信號阻力更小。漂尾要細,這樣輕微的進食動作也會被放大一些,看漂會容易不少。
二、釣接口
接口也可以叫截口,意思是魚接住餌料或者截住餌料,算是一種比較好的魚情。這類魚情信號傳來的比較快,魚基本都已經離底,所以釣此類魚情對浮漂的翻身速度有極高要求。不能魚已經搶食,浮漂還躺在水面,這樣會錯失不少提竿時機。翻身速度的快慢,跟漂身有關,跟漂腳也有關係。漂身長翻身就慢,漂腳輕翻身也慢,所以釣截口時往往需要使用短粗的漂身,較長的漂腳。如果沒有此類浮漂,遇上這種魚情時可以在漂腳上裹一絲鉛皮,這樣浮漂翻身就會變快。
三、釣行程
釣行程其實跟釣截口有類似的地方,是動態誘魚和釣魚的一種,通過餌料的擺動、較長時間的下落時間,給魚更多的時間追上餌料,所以誘釣過程都是動態的效果。調行程對於浮漂的要求跟釣截口極為類似,也是需要浮漂有較快的翻身速度。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注意漂尾要長,並且釣低目,這樣浮漂到位的時間才會更長,那總體形成就相當於延長了,會給魚更多的時間追上餌料。釣截口和釣行程,主要是釣鯽魚、白條、小翹嘴等魚類為主,在野釣中也是極為常用的。
四、浮釣鰱鱅
鰱鱅是中上層魚類,在釣鰱鱅時主要是以釣浮為主。對浮漂的要求首先就是有較大的吃鉛量,因為鰱鱅餌料雖然很輕,但是在使用的時候餌團比較大,吃鉛不夠的浮漂承受不了這麼大的拉力。其次是漂尾要長,這個也是因為餌料較重造成的。鰱鱅雖然體型較大,但是吃口比較特殊,垂釣原理是利用餌料的霧化,在鰱鱅大口過濾食物時把魚鉤喝進去,所以漂相其實算不上比較明顯。漂尾一定要比較清晰的那種,不然看漂也是極為困難的。
五、底釣大魚
草魚、鯉魚、青魚等都是體型較大的魚類,都可以通過釣底的方法來垂釣。這些魚類在垂釣時有幾個比較大的特點,第一釣深遠的釣點居多,第二進食比較兇猛,第三餌團往往比較大。所以底釣大魚時對浮漂造型往往是沒要求的,但是吃鉛一定要大,這樣才好拋竿。因為釣的比較深遠,所以漂尾要看的比較清楚,可以使用漂尾後兩目加粗的浮漂。其次是釣深水居多,漂身最好是有一定錐度,這樣到位會快不少,可以有效減少小魚的半水截殺。
選擇適合魚情的浮漂,會讓漂相更加真實,是有助於提升中魚率的。請關注收藏點讚,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