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針對城市出行解決方案的前沿概念車型,奧迪AI:ME以小尺寸的緊湊型車身設計、極具空間感和未來感的內艙設計,以及L4級自動駕駛功能,使用戶得以盡享所想車內駕乘時光。奧迪AI:ME還配備了豐富多樣的高科技配置,用於溝通交流、休閒娛樂或消遣放鬆。
奧迪AI:ME概念車
奧迪AI:ME概念車的車身線條設計與2017年奧迪推出的適合長距離出行的自動駕駛概念車奧迪AIcon相互呼應,極致激情與寬敞空間在這款全新緊湊型電動車型上完美融合。奧迪AIcon也於2019年上海車展期間與奧迪AI:ME同臺展出,共同展現兩款車型在車身線條和設計理念上的一脈相承。
緊湊型純電動概念車:設計理念
奧迪AI:ME車身長4.30米,寬1.90米,儘管所佔面積與緊湊型車型相同,而憑藉長達2.77米的軸距和1.52米的車身高度,奧迪AI:ME帶來可比肩更高一個級別車型的寬敞內部空間。得益於電動車型的車身結構,更加短促的前懸和沒有傳統傳動軸的設計可為車輛內艙節省更多空間。電動驅動單元位於車輛後橋,功率可達125千瓦。
緊湊的驅動系統可最大限度地為駕乘人員帶來更加寬敞舒適的車內空間和高度靈活的布局設計。奧迪AI:ME採用「2+X」的座艙布局,可根據座椅位置和儲物空間需求靈活配置。在多數情況下,駕乘者只需用到前排的獨立式座椅;有需要時,前後兩排可共容納四人同行。
奧迪AI:ME
奧迪AI:對於自動化出行的不懈探索
奧迪AI:ME和奧迪AIcon這兩款概念車型代表著奧迪的創新理念和人工智慧科技水平,是奧迪創新移動出行科技策略中的關鍵一步。奧迪AI集眾多尖端電子系統於一身,在緩解駕駛壓力的同時,開拓了旅途中更多全新可能。為此,奧迪AI採用了來自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科技,在以智能車輛科技實現自動駕駛的同時,融入了智能互聯科技,使車輛成為出行良伴。奧迪AI:ME概念車的名字揭示了人工智慧科技與用戶自身之間的交互聯繫。奧迪AI系統在表現出主動、積極、高度個性化特徵的同時,更具有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得益於此,四環品牌旗下的未來車型將更加智能和人性化,並可通過與周圍環境和駕乘者不間斷的互動,不斷地調整系統內的各項設置,以更好地適應駕乘人員的需求,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
L4級自動駕駛:穿行城市的悠然時光
自動駕駛技術在軌道交通和航空運輸業早已被廣泛運用,而在汽車行業內則剛剛起步。奧迪AI:ME專為城市路況而生,並可在該路況下實現L4級自動駕駛。即使自動駕駛科技水平仍在不斷提高,L4級自動駕駛仍是在全球通用標準下第二高的自動駕駛等級。L4級自動駕駛系統下,在高速公路或市中心的指定區域等特定區域,車輛可完全交由系統駕駛,無需駕駛者介入;當車輛駛出以上指定區域時,則需駕駛者再次接管對於車輛的控制。奧迪AIcon則具有L5級完全自動駕駛功能,奧迪AI:ME則仍然保留了傳統的方向盤和踏板控制單元。
這意味著在相應基礎設施完善的情況下,奧迪AI:ME和其他道路使用者在指定的交通區域內,均可以實現自動駕駛,並自行調節和控制交通流量,從而保障車輛的平穩行駛,避免過大的縱向或橫向加速。對於車內的駕乘者來說,這是從精神上擺脫周圍交通的束縛的重要前提。
車內空間:豪華「避風港」和高科技控制中心
奧迪AI不僅顛覆了汽車的傳統用途,更使旅途中的時光更加美好。汽車正日漸成為除了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間」。這與奧迪的設計理念完美契合,也正因如此奧迪的設計團隊並沒有為了成就車身的外觀而犧牲內飾的設計。恰恰相反,車輛內部的空間設計才是設計師們的首要任務和整臺車的設計核心。概念車的內飾設計聚焦車內體驗,同時弱化了駕駛者與車輛之間僅通過方向盤、踏板和各類設備配合的傳統操作方式。基於此,AI:ME的各個主要控制單元均採用可伸縮設計,可巧妙地將幾乎全部控制單元收納於開孔工藝胡桃木製面板下的儲物箱內。
奧迪AI:ME內飾
整體而言,配備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型將會比以往更注重儲物空間。奧迪AI:ME的駕駛艙前蓋內擁有寬大的空間;此外,前排的座椅之間除了寬敞的儲物空間,更將一組磁鐵暗藏其中。這一極具創新性的設計細節可作為杯託使用,也可以用於固定金屬杯或金屬餐盤。駕乘者可在奧迪AI:ME自動駕駛時,安心享用一餐愜意饕餮。
靈活的座椅位置布局可滿足乘客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的需求。前排座椅採用貴賓室經典的舒適設計,寬大的座椅軟墊採用暖色調的灰色紡織面料;座椅靠背採用貝殼弧形的設計,並通過垂直的託架直接連接到座墊上。當無需踏板操作時,駕駛者可以將雙腳放置在儀錶板下方的支撐踏板上,如同在腳凳上休息般舒適;後排座椅的可調節範圍拓展至車輛兩側邊緣區域,乘客可隨意按需調節座椅的位置。
全新概念車完美承襲了奧迪AIcon的設計哲學:縱深車窗的水平角度是座艙內部兩側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這種設計拓寬了乘員手臂在車門扶手上的可活動空間,車內的整體視覺空間感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完美契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為乘客帶來極佳舒適性。
座椅之間置物空間嵌入磁鐵,可固定金屬杯或金屬餐盤
車載通訊和交互系統以及車輛本身均可通過人眼追蹤、語音輸入和車門內飾面板上的觸摸感應區控制。以上各個傳感器均採用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的位置布局,並完美暗嵌於內飾面板之內。傳感器燈光在靠近時方可激活,從而將用戶的視線引導至功能界面。
貫穿式OLED多功能3D顯示器位於前擋風玻璃下方,主要用於顯示人眼追蹤的對話結果。功能菜單均採用按功能分類的排列邏輯,例如導航專用或信息娛樂系統專用等。該菜單可通過人眼激活,隨後打開的子目錄將從畫面背景移至前方,在3D顯示器上以清晰視圖模式顯示。
車載VR眼鏡主要用於信息娛樂系統的視覺輸出,為乘客帶來聯網、觀影,甚至互動遊戲等絕佳的車內體驗。2019年初於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奧迪展示了「Holoride」系統在未來應用中的更多可能性。搭載的傳感器系統可監測車輛自身的運動,並將其集成至遊戲的視覺體驗中,為乘客打造身臨其境的動態感受。
奧迪AI:ME所帶來的,不僅是一臺交通工具的便利,更是眾多高科技配置與豪華的內艙環境共同構成的卓越駕乘體驗。此外,奧迪AI:ME還是一方阻隔交通煩擾的淨土。得益於帶有物理降噪功能的高品質音響系統,奧迪AI:ME可主動降低來自外部的噪音。如此,車內乘客既可享受冥想般的靜謐環境,也可獲得如親臨音樂廳一般的聽覺盛宴。
車輛內飾的面料和結構設計均採用與家庭環境相似的風格。優質織造面料為已然科技感十足的車內空間增添了一絲既舒適又奢華的觸感。內飾紡織面料由回收材料以及木材製成;車門扶手面板上的觸控區域由礦物複合材料可麗耐(Corian)製成,觸感非常溫和有質感。自然與科技元素的碰撞為新車的內飾營造出獨具一格的氛圍。縱深車窗和車頂區域的大尺寸玻璃令車內更加明亮清透。電致變色玻璃可不斷調節車窗的顏色,以隔絕進入車內的光和熱。車頂內飾面板上的精緻木質擋板也可遮擋陽光,為車內帶來一絲清涼。
奧迪AIME開創了在車內使用真正植物的設計先河
此外,奧迪AI:ME開創了在車內使用真正植物的設計先河。綠植在惡劣的城市環境中十分罕見,在帶來親近自然的感受的同時,還可進一步改善車內的空氣品質。先進的過濾技術是阻隔外部交通和城市汙染的第一道屏障。
車載系統還可為車內人員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該系統可通過生理參數判斷車內人員的焦慮程度;智能算法使奧迪AI可以愈發深入地了解駕駛者,並以特定的方式對駕駛者的選擇進行優化。
驚鴻一瞥:外觀設計
即使是在前車的後視鏡中,奧迪AI:ME同樣極具辨識度:全新概念車的前臉採用標誌性的六邊形家族式單幅格柵,倒置的形狀和圖案也是奧迪純電動車型的典型特徵。而奧迪AI:ME的車身結構則是奧迪產品系列中的新「面孔」。不難發現,奧迪AI:ME與2017年推出的奧迪AIcon概念車在外觀設計上一脈相承。儘管兩款概念車的車身尺寸完全不同,車身輪廓的鮮明線條和車頂線條一氣呵成的延伸設計,揭示了兩款概念車外觀設計方面的共通之處。此外,大角度的側窗設計是這兩款搭載自動駕駛功能車型的最主要的共同點。
奧迪AI:ME的外觀設計與大多數主流競品車型風格迥異。新車採用「寓用於形」的針對性設計理念,多處設計細節均採用了楔形設計元素:奧迪經典的延伸式輪拱設計,搭配醒目的車窗形狀,構成了極具視覺衝擊的整體造型。奧迪AI:ME的靈巧尺寸可以完美適應更小的交通區域。緊湊型車型的奧迪AI:ME車長為4.30米,車寬1.90米,而1.52米的出色「身高」使車輛內部空間成為其巨大優勢,在方便上下車的同時,更獲得了優越的頭部空間表現,為駕乘者帶來舒適寬敞的空間。寬大的車門向相反的方向分別開啟的設計同樣便於乘客進出車輛。但奧迪AI:ME的外觀風格並不像商旅車一樣方方正正,靜止狀態下的奧迪AI:ME同樣通身散發出無限活力。新車搭配23寸的超大輪轂,更加凸顯奧迪AI:ME的外觀特徵。
奧迪AI:ME車燈
視野與他人所見——照明
未來,隨著擁有自動駕駛功能車型的不斷推出,駕駛者的大部分時間都將分配給其它任務,因此也很少需要將前方的道路照亮,所以車輛的前照燈將需要擔任更多「角色」。用車燈與其他道路使用者進行交流也是照明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奧迪AIcon已經展示了數字矩陣車燈除了基礎照明之外,是如何通過圖形的移動和變換,發出清晰易懂的駕駛信號的。
而奧迪AI:ME將這一設計再次深化。在城市道路中,隨著道路使用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車輛位於傳統位置的前後車燈將變得不再醒目。因此,奧迪照明系統的設計團隊將LED車燈置於輪眉上方,這一非傳統的高位車燈設計使其在各個角度均清晰可見。這種360度全方位的對話方式為行人和騎車人提供了重要的額外安全保障。
與奧迪AIcon相同,當奧迪AI:ME禮讓行人穿行道路時,車輛前部的LED單元和微型矩陣投影儀可在前方路面或牆面上投影簡潔易懂的符號,以知會行人。該功能還可為乘客照亮車門附近區域,以確保乘客能夠安全地進出車輛,也可對其他道路使用者起到提示的作用。矩陣式投影儀還可通過強度較弱的整體照明,自動為其他道路使用者點亮其周圍環境,帶來多重安全保障。
奧迪AI:ME可以解讀其它車輛發出的信號,並可在確定對周圍交通有益的情況下,使用自身的照明系統將解讀的信號進一步放大。例如,當前方行駛的車輛正在使用微弱的危險報警閃光燈時,奧迪AI:ME可以探測到這一可能表示潛在危險的信號,並通過車燈投影和LED單元將其放大,使周圍所有的道路使用者均能夠清楚地收到這一危險信號。
奧迪AI:ME是一款擁有L4級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型,明亮的LED前燈和清晰醒目的剎車燈、尾燈能夠完美滿足駕駛者的手動駕駛需求。即使在未來,在夜間手動駕駛時擁有如日間行車般的清晰視野依舊重要。
長時間續航:驅動結構
為最好地滿足一臺城市用車的需求,奧迪針對AI:ME的各項參數進行了重新規劃。適合長距離行駛的車型注重續航裡程,而AI:ME這類車型主要在20-70公裡/小時的車速區間內行駛,同時,一次充電還需要可以支撐數小時的旅途。所以,充分挖掘行駛時長遠比延長以公裡計算的續航裡程更為重要。續航裡程、過彎速度、極限加速和最高時速等數據,並非奧迪AI:ME這類車型的關注重點。
因此,工程師團隊採用了簡潔且輕便的基礎配置設計,容量為65千瓦時的電池單元足以滿足奧迪AI:ME的出行需求。此外,車輛後橋上還搭載一部永磁同步電機,在必要時可帶來高達125千瓦的額外功率,只需發揮其小部分功能即可滿足正常的城市出行需求。得益於動能回收系統和較輕的車身重量,即使在城市交通中,奧迪AI:ME也能保持極低的能耗。
奧迪AI:ME所採用的車軸和懸掛系統的其它組件,均與奧迪家族的其它緊湊型車型通用。自適應避震器與輕量化的簧下質量相結合,共同保障了車輛在城市路況行駛時的舒適性。奧迪AI:ME的車身及附件均由高科技鋼、鋁和塑料等輕量化複合材料打造。
奧迪移動出行服務:創新服務理念
繼奧迪AIcon概念車在2017法蘭克福車展上全球首發,以及奧迪PB 18跑車於2018年夏季推出之後,奧迪AI:ME現已成為四環品牌旗下第三款適用於指定區域(「特定使用範圍」)的前瞻概念車型。奧迪AIcon專為高品質的長距離出行而生;PB 18則專注賽道駕控的激情體驗;而奧迪AI:ME則是都市出行的絕佳伴侶。2019年9月的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展上,奧迪將發布第四款前瞻概念車型,並與以上三款車型同臺亮相。
在概念車型的規格設計階段,首要任務並非打造一臺擁有多功能性,且適合多數人群長期使用的車型。以上概念車型均是專注細分需求的高端車型,既可按需訂購,作為特需供應選項,也擁有廣泛的個性化空間。這一策略源於眾多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在正經歷轉型的城市區域,這一需求尤為顯著。汽車產品應按需提供、隨時可用,且可以根據個性化需求定製,同時不再需要永久歸某個個人所有。而高端車型的客戶在預定車輛時,除了奧迪一如既往的高質量,仍然保留了將車輛的個性化程度最大化的需求。
客戶在預定車輛時,不僅可以得到想要的車型,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對車輛進行個性化程度最高的配置設置。顏色、內飾和科技配置的選配均可以通過應用程式或者「myAudi」系統中的車主個人專屬信息進行預設,最適宜的車內溫度、完美的人體工程學座椅位置,以及個人音樂,均可在車主第一次坐進新車時完成自動調節。
上述服務也均可通過應用程式輕鬆獲得。該應用程式可更新車輛訂單、調節用戶個人偏好設定,以及激活在駕駛過程中可以使用的眾多功能。用戶更可通過該應用程式預定雙座、多座或帶有兒童座椅的專屬奧迪AI:ME。指定的奧迪AI:ME將會在指定時間和地點靜候啟程;使用結束後,用戶也可將其隨意停放在某處。在配備相應設施的指定區域,車輛也可在停車場和客戶指定地點之間自動行駛。
這一應用程式可通過智慧型手機和車輛本身實現控制與操作,同時也是其它眾多服務的助手和媒介。例如,該應用程式可使用戶通過網際網路或社交媒體與朋友進行實時交流、在車內自拍並分享至社交網絡、享受互聯娛樂、學習或服務,抑或可以在途中完成在線訂餐,當車輛到達餐廳時即可自動停車快速取餐,在回家的路上便可在車內享受美食。
用戶的家庭網絡與奧迪AI:ME之間可實現無縫銜接,用戶甚至可以在車內戴上VR眼鏡,繼續觀看方才在家還未播完的電影。下班回家的路上,可以閉上眼睛,盡情享受車內的寧靜與放鬆。
奧迪AI:ME將成為用戶個人數字生態圈的一個支點。日常兩點一線的冗長駕駛變成了輕鬆愉快的悠享旅程。抵達目的地後,用戶便可下車離開,無需尋找停車位或充電站,奧迪AI:ME將自動回泊停車區。
「Audi on demand + 移動出行」服務現已落地全球多個大洲的主要城市,成為了奧迪向未來全球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的完美範例。隨著車隊陣容的不斷拓展和專業化升級,奧迪未來的出行服務計劃對於具有高端需求的客戶將更具吸引力。高端車型以及汽車與數位化生活環境的整合,將使奧迪品牌持續以「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理念,領跑高端車細分市場。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