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談書法精選 條條受用!

2021-02-17 國畫天下

  一、談品格

◆要踏實,不要好高騖遠,要多讀書。

◆待人以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驕戒躁。

◆與朋友交必能盡言,揚善改過,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與同惡也。(與莊希祖談)

◆學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學會做人,字也容易寫好。

◆學問不問大小,要學點東西,不要作假,要在實踐中體會,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有體會,受益。

◆做學問要踏實,不為虛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於應酬,要學點真東西。(與桑作楷談)

◆不要學名於一時,要能站得住,要站幾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虛名,功夫一點沒有,虛名幾十年雲煙過去了。(與張爾賓談)

◆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

◆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

◆做學人,其目的在於運用和利人。

◆學人的心要沉浸於知識的深淵,保持恆溫,泰山崩於前面不變色,怒海嘯於側而不變聲。有創見,不動搖,不趨時髦,不求藝外之物。別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談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學人還是為了做真人。

◆藝術家必須是專同假、醜、惡作對的真人,離開真、善、美便是水月鏡花。

  二、談門徑

◆[陳慎之問:為什麼日本人寫的這麼好?] 學的高,非晉唐法帖不寫,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先寫楷書,次寫行書,最後才能寫草書。

◆寫字要從唐碑入手,推向魏漢;再從漢魏回到唐。

◆宜學六朝碑版,繼學二王,再進而入漢魏,其氣自古不俗。草書宜學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書宜學僧懷仁《集聖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學近代人,學唐宋元明清字為適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們一個也不寫漢隸,因為用不上,練練筆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學楷、行。

◆李邕說:「學我者死,叛我者生。」要從米、王覺斯追上去。

◆歐陽修青年時代詩、文、書、畫樣樣學。有人說你這樣不精一項是不行的。於是,他便專攻詩、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樣樣都精。因此,學要專一。

◆懷素在木板上練字,把板寫穿了,可見苦練的程度。也因為這樣,千百年不倒。……

◆多種帖多寫一些有好處,但要化為自己的字體。懷素就是寫他的草書,趙孟頫是行書,蘇、米也就是那麼二種行書體,而不是正、草、隸、篆樣樣精通。

◆真學問是苦練出來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寫寫,手腕活。(與莊希祖談)

◆學寫字,二三十歲就要學會筆法。字寫的不好,是功夫問題,首先是方法要對,方向要對。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提高。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風氣,看到草書神氣,一開始學字就潦草。不知草書是經過多少年甘苦得來的,要在規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書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筆墨,難以成名。向唐宋人學,一代有一代的面目。漢碑,晉人就不學了,練功夫是可以的;楷書學宋人的就很好,楷書是很難的,學好不容易。

◆董其昌書不正為正。氣足。難學。從米、王覺斯追上去,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從工整出。

◆定時、定量、定帖。

◆最好每天早晨寫寸楷二百五十個,臨摹柳公權玄秘塔,先要寫得像,時間最少三年,因為這是基礎。

◆寫字,一定要研究筆法和墨法,要講究執筆,講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寫字時要做到指實掌空,先懸腕而後懸肘;臨帖要先像後不像,先無我後有我,先熟後生,有靜有動,意在筆先,抱得緊放得開。日久天長,就能達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與範汝寅談)

◆要近學古之賢者,他們成名不是偶然,實有獨到之處。總之先學一家,不宜學時人,不宜學近代人(與張爾賓談)

◆寫字並無秘訣,否則書家之子定是大書家。事實上是很多人重複父輩,由於拓趨於保守,修養差,有形無神。

◆一般人習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後篆隸。

◆先得筆力,繼則退火氣,使氣魄遒勁而純。

◆下筆硬的人可習虞世南、米南宮、趙孟頫。不宜學歐字,免得流於僵板。

◆有人開頭便學草書,不對。

◆用功學隸書,其次學行草,唐人楷書亦可。

◆書法亦可以從魏晉六朝入手,先用方筆習《爨龍顏碑》,小字兼學《樂毅論》、《黃庭經》,嚴整不苟。再入唐人,寫柳公權《破邪陣》。可以多讀幾家帖,有所選擇。

◆先趙,再米,上溯二王,也是一條路。

◆聽老師講課,要以食指劃自己膝頭,使腕部靈動不僵,久之也是一門功夫。

◆可以寫行書練腕力,筆畫要交代清楚,一絲不苟,不能滑俗。寫張紙條子也不能馬馬虎虎,滑不可救藥。

◆天天練是必要的。但要認真不苟。從前雜貨鋪管帳的一天寫到晚,不是練字。

◆人無萬能,不可能樣樣好。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不能見異思遷,要見一行愛一行。學好一門就不容易!懷素只以草書聞名。

◆東坡學顏,妙在能出,能變,他只寫行、楷;米南宮未必不會寫篆隸,但只寫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體而成名。

◆得古人一、二種名帖,鍥而不捨,可望成功。

◆涉獵過廣,一行不精,也難有成就。王夫之說:「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對碑帖看不進去的人,肯定學不進去。《林散之序跋文集》

◆小孩子學書,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礎。否則釘頭鼠尾,諸病叢生,要改也就難了。

◆學楷書之後,應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書。不然,易於狂怪失理,釘頭鼠尾,諸病叢生。

◆範(培開)先生可惜沒有走這條路,學唐碑之後就攻草書。當時就有識者評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終身不返,可惜!可惜!

◆學王(羲之)就是隨意濃淡不拘,求神似,不求形似。

  三、談工具

◆舊紙。紙不獨質量好,又要陳紙,幾十年。(與陳慎之談)

◆厚紙用墨要帶水;薄紙、皮紙要用焦墨寫。

◆紫毫寫不出剛字來,羊毫才寫得出來。——與莊希祖談

◆上海有位書法家說,他不喜歡用羊毫,更不喜歡用長毫。他真是外行話,不知古人已說過,欲想寫硬字,必用軟毫,唯軟毫才能寫硬字。可惜他不懂這個道理。

◆論用筆之道,笪重光專論此事,軟毫才能寫硬字,見笪重光《書筌》。(與魏之禎、熊百之等談)

◆有人以短狼毫筆寫寸餘大字,這樣寫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

◆要用長鋒羊毫。

◆軟毫才能寫硬字,硬筆不能寫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軟毫。

◆予曾用長鋒羊毫,柔韌有彈性,杆很長,周旋餘地廣,特命名為「鶴頸」、「長頸鹿」,不意筆廠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陳輕香,褪盡火氣者為上。

◆松紫微帶紫色,宜作書。

◆硯以端石為佳,上品者作紫馬肝色,晶瑩如玉,有眼如帶。

◆歙硯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紋、帚紋以分次第。金星玉眼為石之結晶,沉水觀之,清晰可見。

◆端歙兩種硯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國,在北方洮河硯材亦很名貴。洮河綠石綠如藍,潤如玉,絕不易得。此石產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帶。洮河綠必是碧綠之上現蘭色,備有蕉葉筋紋最為名貴。宋代文人對洮硯推崇備至,稱讚最力。黃山谷贈張文潛詩道:「贈君洮綠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張和詩云:「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抗日戰爭時期,我得一碧桃小硯,十分可愛,因之題一絕句,銘刻其上:「小滴酸留千歲桃,大荒苦落三生石。悽涼曼倩不歸來,野色深深出寸碧。」

◆古硯捫之細潤,磨墨如釜中熬油,寫在紙或絹上光潤生色。其形多長方、長圓。正方形兩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硯,多有銘文或跋語,刻工以樸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見重藝林,小巧、匠藝、雕琢傷神,會委屈好面料。紀曉嵐銘其硯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發。

  四、談筆法

◆功夫須在用筆,畫之中間要下功夫,不看兩頭看中間,筆要能留。——與陳慎之談

◆握筆不可太緊,要虛靈。

◆右軍有四句話:平腕豎鋒,虛左實右,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東坡講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王右軍講執筆之法,虛左實右,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執筆要用力。不用力還行嗎?要虛中有力,寬處亦見力。顏魯公筆力雄厚,力透紙背,無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筆千鈞。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寫字要用勁,但不是死勁,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筆尖上……

◆執筆要鬆緊活用,重按輕提。

◆寫字要運肘,運臂,力量集中。光運腕,能把字寫壞了。腕動而臂不動,此是大病。千萬不能單運腕。

◆腕動而臂不動,千古無有此法。

◆拙從工整出。要每一筆不放鬆,盡全力寫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筆要勒出剛勁,不能軟而無力。

◆筆要寫出剛勁來,筆亂動就無此勁了。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漲墨出來,是可以的。中間一豎要有力,圓滿,不讓勁。……寫得光潤,碑上字的毛,是剝蝕的緣故,不能學它的樣子。

◆筆要振迅。規行矩步是寫不好字的。寫字要在有力無力之間。……太快!要能留得住。快要殺得住。米字也是駿快,也是要處處能停。

◆寫字快了會滑,要滯澀些好。滯澀不能象清道人那樣抖。可謂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剛勁才能秀。秀,恐近於滑,故宜以緩救滑。字宜剛而能柔,乃為名手。最怕俗。

◆現代人有四病:尖、扁、輕、滑。古人也有尖筆的,但力量到。

◆枯、潤、肥、瘦都要圓。用筆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剛勁。

◆平,不光是像尺一樣直。曲的也平,是指運筆平,無菱角。

◆斷,不能太明顯,要連著,要有意無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從筆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樣有力。

◆要回鋒,回鋒氣要圓。回鋒要清楚,多寫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彎彎曲曲,而且要圓。牆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來有停留。握筆不可太緊太死,力要到筆尖上。(與莊希祖談)

◆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變,要能理解此中道理。

字硬、直,無味。

◆字,不看兩頭看中間,每一筆不放鬆,盡力寫之。(與桑作楷談)

◆寫字,一定要講究筆法和墨法,要講究執筆,講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寫字時要做到指實掌虛,先懸腕而後懸肘。…… (與範汝寅談);古人書法嫉尖,宜禿、宜拙,忌巧、忌纖。古人論筆,用筆需毛,毛則氣古神清。

◆古人千言萬語,不外「筆墨」二字。能從筆墨上有心得,則書畫思過半矣。。(與徐利明談)

◆寫寸楷即可懸肘。先大字,後漸小,每日堅持20分鐘,逐漸延長。

◆運筆直來橫下,看字要著重筆畫中間,逐步養成中鋒習慣,終生受惠。

◆無基本功懸腕則一筆拖不動。

◆東坡論書,握筆要掌虛、指實。

◆圓而無方,必滑。

◆方筆方而不方,難寫。

◆可以內圓外方,不方不圓,亦方亦圓;過圓也不好,柔媚無稜角。正是: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覺更方。此語我曾不自吝,攪翻池水便鐘王。

◆書家要懂刀法。

◆印人要懂書法。

行隔理不隔。

◆筆筆澀,筆筆留,何紹基善變,字出於顏,有北碑根基,正善於留,所以耐看;古人作書,筆為我所用,愈寫愈活,筆筆自然有力,作畫也一樣。

◆懸肘是基本功之一,猶如學拳的要「蹲襠」,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舉重若輕。

◆遊刃有餘,舉重若輕。

◆力量凝蓄於溫潤之中,比如京劇淨角,扯起嗓子拼命喊,聲嘶力竭,無美可言,誰還愛聽?

◆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有筆方有墨。見墨方見筆。

◆不善用筆而墨韻橫流者,古無此例。《林散之序跋文集》

◆寫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紙背,這是真力。

◆寫字時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樣平,這叫平肘。

還要虛腕,虛腕才能使手中的筆自由轉動,隨心所欲。

五、談墨法

◆寫字要有墨法。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濃墨少的問題。

◆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懷素能於無墨中求筆,在枯墨中寫出潤來,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極濃與極幹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沒得墨,裡面起絲絲,枯筆感到潤。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濃墨淡。(與陳慎之談)

◆笪重光論用墨:磨墨欲濃,破水寫之方潤;厚紙用墨要帶水,薄紙、皮紙要用焦墨寫。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會用墨就圓,筆畫很細也是圓的,是中鋒。

◆用墨要能潤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寫之則活。」熟,就是磨得很濃。然後蘸水寫,就活了。光用濃墨,把筆裹住了,甩不開。——與莊希祖談

◆早年聞張慄庵師說:「字之黑大方圓者為枯,而乾瘦遒挺者為潤。」誤以為是說反話,七十歲後,我才領悟看字著重精神,墨重筆圓而乏神氣,得不謂之枯耶?墨淡而筆幹,神旺氣足,一片渾茫,能不謂之潤乎?

◆「潤含春雨,乾裂秋風。」不可僅從形式上去判斷。

◆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漬水,深淺幹潤,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則潤,惜墨如金,潑墨如瀋,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有筆方有墨。見墨方見筆。

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相關焦點

  • 書法小知識|林散之書法經驗100條,條條受用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縣烏江鎮,生於江蘇江浦縣,居南京。工書法、詩文,擅山水。林散之《題畫詩一首》紙本1. 談門徑◆陳慎之問:為什麼日本人寫的這麼好?
  • ★林散之談書法精選100條——條條受用終生!
    (與莊希祖談)  ◆學寫字,二三十歲就要學會筆法。字寫的不好,是功夫問題,首先是方法要對,方向要對。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提高。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風氣,看到草書神氣,一開始學字就潦草。不知草書是經過多少年甘苦得來的,要在規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書法很玄妙,不懂古人筆墨,難以成名。向唐宋人學,一代有一代的面目。
  • 林散之書法經驗談,句句乾貨
    工書法、詩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屆人民大會代表、江浦縣(時屬安徽)農田委員會副主任、江浦縣副縣長,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著有《江上詩存》《林散之書法選集》《林散之詩書畫選集》等。01談 門 徑◆陳慎之問:為什麼日本人寫的這麼好?
  • 林散之:60歲學草書,曾說學書法必須多讀書!
    這個人就是林散之,林散之雖然是六十開始學草書,並不是他在六十歲的時候拿起毛筆就成為了書法大師,而是幾十年的積累和練習形成的結果。林散之自幼學習書法,只是他早年學習書法是以行書和楷書為主,在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草書,他以豐富的書法經驗,掌握了草書的筆法精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草書風格。
  • 脫繭化蝶起始之作--林散之書法《卜算子詠雁》賞析
    林散之的畫像和作品在賞析林散之這篇書法之前,先糾正收藏拍賣界的的一個錯誤。2010年南京經典拍賣有限公司舉辦的林散之書法專場拍賣會上曾拍賣過相同內容的一幅書法作品,並以56卜算子·詠雁。1972年8月,為慶祝中日恢復邦交,北京《人民中國》畫報出版「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特輯,經南京「新華日報」編輯田原先生推薦,林散之先生20世紀60年代中期書寫的草書《毛澤東詩詞·東方欲曉》參加評選,得到啟功、趙樸初、頓立夫、郭沫若等書法家的高度評價,並因此開啟了他與北京書法名家交往之路,並初步奠定了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
  • 「當代草聖」林散之,為何看重詩人身份?書法中都是詩的節奏
    林散之書法林散之晚年發願,卒後葬於馬鞍山采石磯李白墓旁;他在八十九歲時以隸書自書墓碑「詩人林散之」。林散之終得償所願,卒後與妻合葬於採石鎮小九華山。林散之先生曾對他的弟子說,學習書法第一是文學。應該說,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母。黑格爾就認為一切藝術的精神向度都是指向「詩」的。記得鍾明善先生當年為央視電視片《墨舞》所寫的解說詞中說,「書也是舞,舞也是書。書法,是筆歌,也是墨舞」,這是不錯的。站在大文化的立場上,這種涵蘊了詩的節奏、舞的姿勢、音的旋律的書法,何不可以為是文學的另一種表達呢?
  • 林散之被稱為當代草聖,他的書法經歷了四次轉變,才有草聖美譽!
    這樣的評價是不對的,我們可以從林散之的學術歷程來看,就會明白他為何能在草書上有著深厚的造詣了。林散之在八歲的時候學習書法,以唐代的楷書入手,後來又跟隨範培開學習書法,範培開對書法很精通,尤其是對碑學的研究很深,也喜歡書寫狂草,這對林散之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對林散之要求比較嚴格,林散之在範培開那裡有序地學習了歷代名帖和碑學精髓。
  •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林散之是一位書法大家,這是不用懷疑的。但是當代草聖的名號,卻有比較大的爭議空間。因為草書能成為聖者的,大約有三位,漢代張芝,唐代懷素與張旭。除此三位,人們很少能在發現草書的賢者聖功。
  • 林散之---------書法觀
    ——〈林散之序跋文集〉  小孩子學書,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礎。否則釘頭鼠尾,諸病叢生,要改也就難了。  學楷書之後,應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書。不然,易於狂怪失理,釘頭鼠尾,諸病叢生。  範培開先生可惜沒有走這條路,學唐碑之後就攻草書。當時就有識者評他太狂,太怪了。一步之差,終身不返,可惜!可惜!
  • 林散之論書法:光學技法走不遠,學識不夠,很容易碰到天花板
    林散之,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近代著名書法家,憑藉一手古拙的「枯筆」草書,贏得了世人的一片讚譽。林散之先生不光在草書方面造詣深厚,在學書理論上,也是頗有見地的。在談到書法學習的時候,林散之先生曾經說過:光學技法走不遠,學識不夠,很容易碰到天花板。
  • 林散之:如何悟得書法真源?在「疾澀」上做功夫
    我無法在一篇短文中,對林散之上述有價值的美學思想作全面的探討。在這裡,我想嘗試對他反覆強調的筆法問題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理解,望海內外方家有以教我。1929年,32歲的林散之負笈滬上,投師64歲的山水畫大家黃賓虹先生。黃賓虹告誡他:「君之書畫,略具才氣,不入時畦,唯用筆用墨之法,尚無所知,似從珂羅版摹擬而成,模糊悽迷,真意全虧。」
  • 林散之和啟功等書法名家,為何這麼說?
    林散之曾經說過:「變者先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途,書法之變,尤為顯著。」啟功也曾對學他的朋友說過:「似我者俗。」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北海說的更是經典:「學我者死,叛我者生。」林散之和啟功等書法名家,為何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探討一下。1學古人,我們到底應該學什麼?學書法離不開臨帖,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就像清代的秦祖永說的那樣:「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
  • 林散之被稱為當代草聖,看他草書的筆畫,才見功力!
    說到草書,很多人都想到懷素和張旭,但是有一個人的草書造詣深厚,被稱為當代草聖,他就是林散之。但是有人在欣賞林散之草書的時候卻說沒有功底,對此有的專家說了:請仔細欣賞書法中的筆畫!林散之是書壇大器晚成的人,他在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草書,說到這裡有很多人會有疑問,六十歲學草書竟成大名,能有書法功底嗎?對於林散之的書法我們要結合他一生的書法道路來看,林散之雖然六十歲學草書,但是在楷書和行書上卻是自幼練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林散之先生作品全清賞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縣烏江鎮,生於江蘇江浦縣,居南京。工書法、詩文,擅山水。
  • 林散之六十歲學草書,大器晚成,曾說學書法就要多讀書!
    林散之的草書結合了以畫法入草、以隸入草、以楷寫草的特點,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草書風格。他的草書在墨法和筆法變化多端,所呈現出的格調高雅,氣韻自然。有人曾說林散之是書法的集大成者,從王羲之和顏真卿、再到蘇軾和米芾,然後到林散之,可以說是書法的幾座高峰。但是林散之並不是以書法為業,他一生以文人自居,只是他的書名過大,讓人們忽略了他的其它造詣。
  • 號稱「當代草聖」的林散之,楷書水平如何?專家說:有魏晉之風
    有「當代草聖」美譽的林散之先生,可謂是大器晚成。林散之先生出生於1898年,但是一直屬於默默無名,直到1972年8月,中日書法交流的時候,他的一幅草書條幅《毛主席詞·清平樂會昌》得到了當時郭沫若、趙樸初、啟功等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從此才以草書獲得大眾的認識,書名初震。
  • 溼處能枯淡處濃——從邵川《林散之年譜》說開去
    當然,林散之更是真性情中人,留下書法言論並不多,然皆為度世真經,網絡流傳其關於人俗字亦俗,書法俗病最難醫等藝觀尤為圭臬。書法對於他來說,從來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甚至就像有的人所說的,不過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一生所作所為可謂是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然而卻需要一輩子的堅持和虔誠,用一生的光陰來實踐來磨鍊,林老通過人磨墨研磨墨磨人,突破世俗熬成自己獨有的書風,不知有我更無人。
  • 「立雪南門」展呈現南懷瑾、金庸、林散之等名家墨跡
    「立雪南門」展呈現南懷瑾、金庸、林散之等名家墨跡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2020-12-11 17:31 來源:澎湃新聞
  • 24歲的林散之,楷書寫《四時讀書樂》,這功夫,您看怎麼樣
    很多人不太喜歡林散之的草書,或者說,很多人欣賞不了林散之的草書。之前分享過這麼一幅林散之的草書,有朋友看了之後會評論說:好在哪?美在哪?看不出有什麼筆法啊,寫個楷書試試?既然有朋友想看林散之的楷書,今天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24歲的林散之楷書寫的《四時讀書樂》,這功夫,您看怎麼樣?整體看,可能還看不清楚用筆細節,咱們可以放大了看局部。比如下面這個片段,點畫之中,你能看到林散之的楷書功底。如果你是第一看林散之的楷書的話,你肯定會感慨:原來擅長草書的林散之,也有如此精到細膩的一面。
  • 林散之用5句話給你說明白!
    林散之用5句話給你說明白,句句實用 力量感,一直是學習行書的朋友追求的。楷書還好說,書寫起來還好把控,一旦寫起行書,一不小心,就會寫的浮漂無力。那麼,要想寫出行書的力量感,應該注意什麼呢?小編才疏學淺,不敢擅自評論,我們還是聽聽林散之是怎麼說的吧。5句話給你說明白,句句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