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我者死,叛我者生。」林散之和啟功等書法名家,為何這麼說?

2020-12-16 沐石陪您學書法

林散之曾經說過:「變者先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途,書法之變,尤為顯著。」

啟功也曾對學他的朋友說過:「似我者俗。」

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北海說的更是經典:「學我者死,叛我者生。」

「學我者死,叛我者生。」林散之和啟功等書法名家,為何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探討一下。

1

學古人,我們到底應該學什麼?

學書法離不開臨帖,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就像清代的秦祖永說的那樣:「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

學古人沒問題,可是,大家想過沒有,學古人,我們到底應該學什麼呢?只是為了學得像嗎?或者說,古人怎麼寫咱就怎麼寫,就算大功告成了嗎?當然不是。

個人認為,古人對我們而言,只是起到一個借鑑和糾正的作用,最終目的是為我所用的。不論是學誰,都要在其中擺好自己的位置。

剛開始學的時候,我們因為基礎差,筆力弱,只能先把自己放在一旁,全身心地服從於別人。隨著學習的進行,我們自己的實力越來越壯大,這個時候,就不能再忽視自己的存在了。也就是說,只有讓自己參與進去,和古人融合為一體,才能避免生搬硬套,才能避免進去那個「學我者死」的誤區。

就像清代王淑說的那樣:「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

2

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

就說啟功先生吧,雖然他親手指導的學生不多,但現在效仿啟功的書法愛好者卻比比皆是。

為啥會這樣呢?首先我們要承認,啟功先生的字確實好,比較符合當今大眾的審美。另外,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啟功的字並不難學,用筆談不上複雜,結體也很有規律,上手比較容易。

上手容易就代表好學嗎?也不是。你看現在那些學啟功的朋友,技法上面雖然沒有問題,看上去也很漂亮,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少了點什麼呢?最關鍵的,就是少了「自己」。甚至可以這麼說,你學的越像,越讓人覺得俗氣。我想,這也就是啟功一直在強調「學我者俗」的原因。

3

妙在活學活用。

清代的梁巘在《學書論》中曾說:「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氣格,勿徒其貌似而不深求也」

「形似」和「神似」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在這裡我們不多說了,咱們重點來研究一下怎麼才能避免僵化。

研究古代書法名家的經典之作,我們可以發現,一方面,他們的作品各具特色,有很多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這也是他們精彩的地方。另外呢,無論是誰的作品,在個性之外,都蘊含著書法應有的共性,那就是法度。

我們學古人,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把那些共性的東西先掌握住,要挖出那些個性背後隱藏的法則。把這些掌握住了之後,再去借鑑個性,才能做到活學活用,充分放飛自我而不失法度。

舉個稍微極端點的例子,林散之的草書,如果你不明其原理,不通法度,僅僅照著林散之的樣子在那畫的話,寫得好不好咱們先不說,到最後,很有可能連書法都算不上。

最後在強調一點,初學書法,最好學那些法度觀比較明確的經典之作,如果上手就學諸如啟功或者林散之這些個性比較突出的書家,真的很有可能陷入「學我者死」的誤區。

相關焦點

  • 他的書法與王羲之並駕,為何不能學?皆因他說「學我者死」
    骨力既得,形勢自生」的意識一脈相承。所以啟功先生說:蓋碑版銘石,書貴莊重,而行押佻舉,兩不相侔。李書則以蟬聯映帶之筆,作泉注山安之勢。欹側之中,具方嚴之度。書丹之道,至此頓開天地。知道歐陽修才開始重視李邕的書法。他說:初看到李邕的書法,並沒有什麼好的,但既然李邕書法的名氣那麼大,肯定是有原因的。待看得時間長了,才知道其他人和他的書法差距是很大的。雖然最後才喜歡上他的書法,但卻喜歡得最深。就像是和朋友結交,最開始很難結交的,可能是最為牢固的友情。
  • 「立雪南門」展呈現南懷瑾、金庸、林散之等名家墨跡
    走進地處新虹藝術館的上海中國書法院展廳,難得一見的是展覽開篇呈現的諸多名家墨跡,其中金庸的書法可見英雄俠氣,啟功的書法挺拔安靜,林散之的草書筆墨淋漓,顧廷龍的篆書高古嚴謹,汪道涵的是儒雅文氣…… 林散之書法對於與汪道涵、顧廷龍、蘇淵雷、裘沛然、洛夫、饒宗頤等名家的交往,張耀偉幾乎都寫有一篇文章進行記敘。在介紹此次展覽的背景時他說:「這幾十年來,在我的心目中,就產生了一個『大師情結』。
  • 學古者生,似我者死!
    來源於吳煒棟書法學古者生,似我者死!!!作者 吳煒棟 齊白石有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套改一下齊老的話對學書者一個小小的忠告。在我看來,齊老的名言我要改成"學古者生,似我者死"。白石的用意是什麼?學他的什麼?用筆、用墨、用色、還是風格、氣質?我想是也不是,是者可以借鑑也,技能技巧也;不是者可以深得畫理也,氣韻也,陰陽也。昔日有學生發作品讓我點評集字創作,首先是集字,即抄書,把字帖裡的原字搬來抄一起,這就是集字創作嘛?非也,忽略了創作二字談何創?
  • 自稱啟功「門下」,模仿啟功行書,幾乎亂真,為何被評東施效顰?
    近代名家啟功先生,學識淵博,寫出來的書法書卷氣十足,風格別具,非常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有人曾評價啟功的書法說:「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我覺得這句話說得非常到位。在用筆方面,秦高忠先生做的也是比較到位,頗有點啟功的意思。只不過,我總感覺他的線條沒有啟功的緊湊有力道。這麼說吧,總感覺這些線條是浮在紙面上的,並沒有那種入木三分的感覺,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這麼認為。再者說,你以為啟功臨寫柳公權是白寫的。
  • 「當代草聖」林散之,為何看重詩人身份?書法中都是詩的節奏
    林散之以草書名世,卻以詩人自居,嘗言:「我詩第一,畫第二,書第三。」先生如此高標自許,並不是隨便說說的。林散之先生曾對他的弟子說,學習書法第一是文學。應該說,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母。黑格爾就認為一切藝術的精神向度都是指向「詩」的。記得鍾明善先生當年為央視電視片《墨舞》所寫的解說詞中說,「書也是舞,舞也是書。書法,是筆歌,也是墨舞」,這是不錯的。站在大文化的立場上,這種涵蘊了詩的節奏、舞的姿勢、音的旋律的書法,何不可以為是文學的另一種表達呢?
  • 李邕那句人人不解的「似我者俗,學我者死」,真就不學了嗎
    後來人常常要學他的書法,卻忌憚他自己說的一句話,「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很好理解。似是象其形,但不一定具其意,最終難免入俗流。齊白石也有這麼類似的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俗」。是啊,東施效顰,只能落入俗套。另半句,一個是生,一個是死,頗費理解。
  • 書法小知識|林散之書法經驗100條,條條受用
    林散之《題畫詩一首》紙本1. 談門徑◆陳慎之問:為什麼日本人寫的這麼好?◆李邕說:「學我者死,叛我者生。」要從米、王覺斯追上去。◆歐陽修青年時代詩、文、書、畫樣樣學。有人說你這樣不精一項是不行的。於是,他便專攻詩、文,成了大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樣樣都精。因此,學要專一。◆懷素在木板上練字,把板寫穿了,可見苦練的程度。也因為這樣,千百年不倒。……◆多種帖多寫一些有好處,但要化為自己的字體。
  • 小米模式即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小米模式即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src="https://nimg.ws.126.net/?
  • 林散之書法經驗談,句句乾貨
    工書法、詩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屆人民大會代表、江浦縣(時屬安徽)農田委員會副主任、江浦縣副縣長,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著有《江上詩存》《林散之書法選集》《林散之詩書畫選集》等。01談 門 徑◆陳慎之問:為什麼日本人寫的這麼好?
  • 《榜樣魔獸》之一:學我者生 似我者死
    引言 學我者生 似我者死這是一個能讓全球1100萬擁躉心甘情願每年掏出12可在魔獸進入中國之初,很多人不看好它,一來是歐美網遊作品在此前沒有成功的先例,在韓國泡菜遊戲盛行的日子裡,魔獸可能會水土不服;還有一個原因大家一直沒說,就是中國的仿製能力,在實力驚人強悍的中國山寨軍團面前,任何一個創意產業都不免為之膽戰心驚,因為歷史上的一切都證明了一點,在中國的山寨能力下,沒有不破的金身。
  • 關於所謂「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句話的認識
    現在很多對戲曲對傳統繪畫一知半解的人,對一些堅持繼承傳統的人不屑一顧,動不動就會搬出一句話來壓人,這就是那句「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句話是誰說的呢?有偽程迷說是程硯秋說的,事實它不是程硯秋說的,你翻遍程先生留下的文獻也不會找到發現有這句話。這句話首先出自於晚清大畫家吳昌碩之口,他說:「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而後,大畫家齊白石也說過這樣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他這句話是對他的一位學生說的,這位叫做許麟廬的學生據說模仿齊白石的畫幾能亂真。
  •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或許你會說一個是大蔥,一個是大蒜,種類不同;或許你又會說一個是藤原仲麻呂,一個是藤原良房,人不同。 但更可能是擁有先機,就擁有金子;而步人後塵的,得到的可能就是大蔥了!一如齊白石所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而在股市裡,就更要注意消息!把握先機,並進一步的去「買預期,賣現實」。
  • 新聞晨報:周星星評「萬萬」 學我者生 似我者死
    原標題:周星星評「萬萬」 學我者生 似我者死 脫胎自熱門網絡劇 《萬萬沒想到》的同名電影正在上映,首周票房含點映約2.6億元,觀眾用票房點讚,影評人用文字表示不屑,有贊有貶,並不新鮮。但有個觀點倒是雙方一致:同一名字下的網絡劇、大電影,除了共享「王大錘」等幾個人名外,幾無關聯,各自可獨立成篇。
  • 啟功:練書法不要亂問人
    問問題,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或者說是一門藝術,一般這樣草率隨性問出的問題,都沒有先通過自己的大腦。學書法如何做學問,我們來看看啟功是怎麼說的。啟功先生在《啟功講書法》中,很明確地指明:「學書法不要亂問人。」啟功先生說:「問多了反而迷糊了。
  • 學習書法 師「古人」還是學「今人」
    在這個問題上,古代書論家有過明確的論述:梁巘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康有為說:「學書必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性情也。」 師古人還是學今人?啟功先生的觀點十分明確:學書必須臨摹古帖,不可學今人。他說:「作書勿學時人,尤勿看所學之人執筆揮灑。蓋心既好之,眼復觀之,於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遺者。何謂拾遺,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滿而欲棄之者。
  • 模仿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觀眾對其最大的讚嘆和肯定就是,像,太像了。可能是外貌相像,也可能是聲音近似,總之,給人一種以假亂真的形態。模仿者來自於社會中的不同行業與階層,基本上都沒有相關行業的經驗。模仿是他(她)們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舞臺上的表演是一種表現自己,演繹別人的狀態。
  • 「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做企業錢越多越值錢,這麼說靠譜嗎?
    齊白石老先生曾經說過:「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意思是學習和借鑑別人的創作中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和特點,藝術之樹就會常青,但如果只是盲目的模仿,或者是複製別人的創作,一定會在藝術道路上走向死亡。於是他在2006年12月,也就是賈伯斯帶著蘋果宣告智慧型手機來臨的一個月以前,和雷軍一起進入了uc,趁著智能機還沒有普及的三年窗口期,成功的把uc瀏覽器從一個單純的軟體系統變成為一個有時代意義的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的平臺。如果當時俞永福沒有把uc做成值錢的生意,uc很有可能已經隨著功能機一起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怎麼會有今天這麼紅火呢?
  • 號稱「當代草聖」的林散之,楷書水平如何?專家說:有魏晉之風
    有「當代草聖」美譽的林散之先生,可謂是大器晚成。林散之先生出生於1898年,但是一直屬於默默無名,直到1972年8月,中日書法交流的時候,他的一幅草書條幅《毛主席詞·清平樂會昌》得到了當時郭沫若、趙樸初、啟功等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從此才以草書獲得大眾的認識,書名初震。
  • 他臨寫百家名帖,化繁為簡,博彩眾長,啟功都跟他學書法
    比如:清代最美行書的書寫者:梁詩正。梁詩正,在書法史上,並沒有太大名氣,用「寂寂無名」一點也不為過,他的出名跟啟功和現在網絡信息發達有很大關係。這種氣息,不但反映了他書法功底深厚,更體現了他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面對他的墨跡,我們能感受到他的作品散發出一種無以言說的雍容、雅致,因此感受到作品神採者會讚不絕口,可能啟功先生也是受其影響,才選擇學習梁詩正的書法。
  • 啟功:寫好書法,要「三心二意」,王羲之就是這麼幹的
    學習書法不簡單,個人天賦暫且不談,正確的方法,平日的努力以及常年的堅持,這些都是學好的前提,同時也是關鍵。啟功先生談到書法學習的時候,在《啟功給你講書法》中曾說道:寫好書法,要「三心二意」,王羲之就是這麼幹的。三言兩語,言簡意賅,道出了書法學習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