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曾經說過:「變者先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途,書法之變,尤為顯著。」
啟功也曾對學他的朋友說過:「似我者俗。」
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北海說的更是經典:「學我者死,叛我者生。」
「學我者死,叛我者生。」林散之和啟功等書法名家,為何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探討一下。
1
學古人,我們到底應該學什麼?
學書法離不開臨帖,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就像清代的秦祖永說的那樣:「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
學古人沒問題,可是,大家想過沒有,學古人,我們到底應該學什麼呢?只是為了學得像嗎?或者說,古人怎麼寫咱就怎麼寫,就算大功告成了嗎?當然不是。
個人認為,古人對我們而言,只是起到一個借鑑和糾正的作用,最終目的是為我所用的。不論是學誰,都要在其中擺好自己的位置。
剛開始學的時候,我們因為基礎差,筆力弱,只能先把自己放在一旁,全身心地服從於別人。隨著學習的進行,我們自己的實力越來越壯大,這個時候,就不能再忽視自己的存在了。也就是說,只有讓自己參與進去,和古人融合為一體,才能避免生搬硬套,才能避免進去那個「學我者死」的誤區。
就像清代王淑說的那樣:「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
2
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
就說啟功先生吧,雖然他親手指導的學生不多,但現在效仿啟功的書法愛好者卻比比皆是。
為啥會這樣呢?首先我們要承認,啟功先生的字確實好,比較符合當今大眾的審美。另外,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啟功的字並不難學,用筆談不上複雜,結體也很有規律,上手比較容易。
上手容易就代表好學嗎?也不是。你看現在那些學啟功的朋友,技法上面雖然沒有問題,看上去也很漂亮,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少了點什麼呢?最關鍵的,就是少了「自己」。甚至可以這麼說,你學的越像,越讓人覺得俗氣。我想,這也就是啟功一直在強調「學我者俗」的原因。
3
妙在活學活用。
清代的梁巘在《學書論》中曾說:「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氣格,勿徒其貌似而不深求也」
「形似」和「神似」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在這裡我們不多說了,咱們重點來研究一下怎麼才能避免僵化。
研究古代書法名家的經典之作,我們可以發現,一方面,他們的作品各具特色,有很多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這也是他們精彩的地方。另外呢,無論是誰的作品,在個性之外,都蘊含著書法應有的共性,那就是法度。
我們學古人,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把那些共性的東西先掌握住,要挖出那些個性背後隱藏的法則。把這些掌握住了之後,再去借鑑個性,才能做到活學活用,充分放飛自我而不失法度。
舉個稍微極端點的例子,林散之的草書,如果你不明其原理,不通法度,僅僅照著林散之的樣子在那畫的話,寫得好不好咱們先不說,到最後,很有可能連書法都算不上。
最後在強調一點,初學書法,最好學那些法度觀比較明確的經典之作,如果上手就學諸如啟功或者林散之這些個性比較突出的書家,真的很有可能陷入「學我者死」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