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 師「古人」還是學「今人」

2020-12-13 人民網
 行書杜甫詩(局部) 董其昌

原標題:師「古人」還是學「今人」

在書法教學和學習中,除了把握好學碑或臨帖的問題外,「師古人」還是「學今人」的問題也是初學書法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古代書論家有過明確的論述:梁巘說:「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康有為說:「學書必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性情也。」

師古人還是學今人?啟功先生的觀點十分明確:學書必須臨摹古帖,不可學今人。他說:「作書勿學時人,尤勿看所學之人執筆揮灑。蓋心既好之,眼復觀之,於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遺者。何謂拾遺,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滿而欲棄之者。或問時人之時,以何為斷。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見其書寫也。」啟功先生認為今人的字不宜學,更不能看今人揮毫寫字,否則將會「心既好之,眼復觀之」,受其影響,成為某某人之「拾遺者」。為何不能學今人?原因是今人的字乃是其「所不滿而欲棄之者」,我們如果把其字當作寶貝和範本來學習,必然學到其缺點和毛病。啟先生認為當今名家的字,是古人妙處和自家病處相結合的產物,要求學書者不要學今人,而應該臨習古代碑帖。他說:「學書所以宜臨古碑帖,而不宜但學時人者,以碑帖距我遠。古代紙筆,及其運用之法,俱有不同。學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設法了事處,於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書,皆古人妙初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耳。」

當代書壇,學書者眾,有師法古帖者,亦有學當今所謂名家者,後者還為數不少。我們有的書法教師編教材時,放著古代優秀碑帖的範字不用,而是以自己書寫的字形作範例,這是十分要不得的。不讓學生學習古代優秀的經典作品,而讓學自己的毛病,實在是誤人不淺。

不管學任何知識,都必須明白一個極為淺顯的道理,即「取法乎上」。我們儘管努力在學習古人,卻只能得其皮毛而已,更不要說放棄古代而學今人了。今人學古,各有所得,可以說是「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個性鮮明,風格突出。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理解和分析,有所取捨,有所得,亦有所失。

啟功先生是當代書法大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習啟功先生書法的人不在少數,而且有的學得還相當像,啟先生開玩笑說,都比他寫得好。但實際上啟先生是反對別人學他的字的。關於這個問題啟功先生在給青年書法家徐利明的信中反覆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寫今人的字容易似,因為是墨跡,他用的工具與我用的也相差不遠,如果再看見他實際操作,就更易像了。但我奉告:這辦法有利有弊,利在可速成,入門快,見效快。但壞處在一像了誰,常常一輩子脫不掉他的習氣(無論好習氣或壞習氣)。所以我希望你要多臨古帖……」看到徐利明臨寫自己的字後,啟先生在信中說:「臨拙書甚似,但千萬不要再臨了。『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也不知是誰的話,因為他有理,就得聽他的。這並不是我自己謙遜,因為咱們如果共同學習一些古代高手,豈不更好。學現在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輩子脫不掉,以後悔之晚矣。」

臨古帖還是學今人,這個問題看起來不成問題,但實際上不是這麼一回事。從理論上講,大家都知道學書法要臨古帖,學古人,但實際情況卻往往不是那麼一回事。目前,書壇上許多年輕人學書法,不知道臨古帖,而是一味地學今人,受時風影響,追逐名家,急功近利。更有甚者以名家和評委之喜好為喜好,投評委所好,揣摩評委的心理。他們不但學名家的字,而且看名家作書,耳濡目染。像啟功先生所說的「心既好之,眼復觀之」。在他們看來,當今名家與自己比較接近或貼近,書寫的時代和環境相同,所用的筆、墨、紙等材料相同,執筆及運筆方法相同,書寫的功能和目的亦相同,所不同者水平也。只要認真學習,仔細琢磨,投其所好,就沒有不成功的。豈不知道學了一身的毛病,把別人的缺點當成了優點,越學越遭,甚至走火入魔,誤入歧途。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行書中堂 啟功

(責編:魯婧、王鶴瑾)

相關焦點

  • 哭笑不得,這些書法「錯別字」,今天如何向古人學習寫字
    第一點就是書寫準確與否,不能夠僅僅以《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為準,還要看書法字典,因為這是書法。看書法字典的意思就是要看看古人是怎麼寫的,古人用過沒有。古人用過的,當然不一定照搬,但如果用過的確實是流傳下來的,應該給予考慮。當然有的字,書法字典裡可能也有遺漏。一般書法字典選字,是以常見的為優選。
  • 學書法不可不知的九大名言
    俗話說,「聽人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學書法過程中不可不知以下八大名言。它們不僅文採斐然,而且具有多方面的啟發和教育意義。今之能者,時見一斑,忽不悟者,終身瞑目。蓋書非口傳手授而雲能知者,未之見也。」(李嗣真《書後品》)2.盧攜說:「蓋書非口傳手授而雲能知,未之見也。」(盧攜《臨池訣》)3.解縉說:「學書之法,非口傳手授,不得其精。」4.懷素心悟曰:「夫學無師授,如不由戶而出。」
  • 學習書法為什麼要自成一體?古人的看法會拓寬你的視野
    每個人在學習書法時都要經過一個了解——臨摹——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模仿中前進的過程。了解就是要明確自己喜歡誰的字帖,再去選擇學習,臨摹就是對所選擇的字帖進行有效模仿,從中獲得筆法、字形、章法等對自己有用的要素,而創新,就是要達到自成一家。
  • 隸書新作書法文章聯句(每日一品第976期)
    「書法未必全師古,文章重在能通今」,是一副適合文人墨客掛在書房,用以規範自己文化行為的對聯。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是我國的國粹和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學習書法,必不可免的是要「師古」,即向古人學習,臨習古人的碑帖,傳承古代先賢的書法精粹。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組成書法藝術的三要素是「人」「寫」「漢字」,漢字是基本的框架,通過書者(人)的書法寫,賦予了漢字以藝術形象。一般的漢字書寫比如硬筆,要求字體結構合理,筆畫平(不是水平)直,就算是好字了。但作為書法藝術,不僅僅是寫好字,書法藝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僅懂得漢字的結體,還要掌握各類筆法,還有精神內涵。
  • 一位北大的教授,他的書法超越了古人,幾百年來,無出其右者!
    在書法領域,今天的人能不能超越古人?在很多傳統學書人的眼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古人就好比是一座遙不可及的高峰,後人只有仰望的份兒,怎麼可能超越呢?其實不然,在書法領域,今人超越古人是常有的事兒,我們可以說,古代頂尖的書法家,今人難以逾越,但古人也並非每個人都能寫一筆好字,也並非在每一個方面都能盡善盡美。
  • 陸儼少:書法創作必須學古人精神,創自家面目,最終超越自我
    如他在《題自書卷》中說:「予無書名,然每私自與今之善書者比,進而竊與古之大家相高下,則亦無甚憾焉。而為畫名所掩,又不表於人,故知之者甚鮮。然知與不知,予之書固在焉,後之人可以考論,則庸有傷乎?」廖廖數語,陸先生的磊落大方,自信豪邁已躍然紙上。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陸先生的放鬆心態不是目中無人、夜郎自大般的狂妄,而是陸先生天賦、功力、自信在創作中的綜合反映。
  • 以學養藝——走進徐無聞的書法教育思想
    徐無聞(1931—1993),原名徐永年,字嘉齡,後因耳疾更字無聞,四川成都人,學者、書法家、篆刻家、教育家。徐無聞生前曾任教於西南師範學院(今西南大學),從事古典文獻與書法篆刻研究工作。1987年,徐無聞先生開始招收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徐先生一生執教於高校,在教育事業上嘔心瀝血。
  • 書法狗:我為什麼這樣學書法?
    這個基本素質要求,我從一開始就有意識的學習,比如:我堅持的【每日詩詞】,雖然並沒有真正做到每天學一首詩詞,但還是斷斷續續堅持到今天了。文化素質的提高靠積累、涵養,不是上個快速班就能神功附體。關鍵是「技術、造型」這兩個要素如何判斷、如何選擇?
  • 原來大家把書法與筆跡學混為一談!
    就是說學習書法很多人在一些個書法評論當中,一談到書法,從古到今,這當中有一個誤區,古代的書法理論家也有這個問題,就是把書法和筆跡學混淆來談。(圖:「筆跡」)我先寫一下筆跡學是哪幾個字,筆,這個「跡」字是這個「跡」,也可以寫成是這個「跡」字,筆跡,筆跡學。
  • 【書法學習資料】自我的發現——沈鵬先生談書法學習
    我的意思是說學習的時候要真正從裡面學到一些於自己有用的東西。創作離不開借鑑,離不開向古人學習,也需要從自己的作品總結經驗。創作中有時冒出一點新東西,要趕緊肯定下來,成為以後創作中一種比較恆定的因素。然後加以充實、積累,這樣,以後又發現了新的東西,又成為相對恆定的因素,然後再加以充實,這樣不斷地積累。自然也還要「淘汰」一些什麼,這與「充實」、「積累」相輔相成。我以為這種學習方法是可取的。
  • 法帖臨摹:唐後學習書法的無奈之舉
    王羲之書法真跡,毫無疑問,現在是一本也沒有,虞世南等的臨本除了一本尚存疑問的《蘭亭序》,其他也幾乎不見真跡,而唐摹法書在宋時已是稀少物件,今世能見到的有限幾本也是一年到博物館隔著厚厚的玻璃遠遠觀望而已。不管是學習班在國家受到的重視程度,還是教頭的名望和水平,也不管所用字帖的高清晰度和可信度,這其中任何一項放在我們身上都足以使我們享有大名,這一點大家應該不會有所疑問吧!
  • 書法學習的十句箴言!
    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  臨帖是學習前人書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創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橋梁。只有在臨帖這一階段打下堅實基礎,學習到前人創作的經驗和精華,才有可能創作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數人雖然都知道臨帖的必要性,但是對於臨帖本身卻未必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書法創作有境界的差別,臨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別。
  • 學書法 這十扇門不可進!
    臨帖是學習前人書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創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橋梁。只有在臨帖這一階段打下堅實基礎,學習到前人創作的經驗和精華,才有可能創作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數人雖然都知道臨帖的必要性,但是對於臨帖本身卻未必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書法創作有境界的差別,臨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別。蘇東坡說:「察之愈精,擬之愈神」,意思是說臨帖時觀察得越精細,臨摹出的作品越有神採。
  • 1400個陸柬之行楷書法集字欣賞:古雅遒逸、學習行楷的上好字帖
    喜歡書法的朋友都知道,要想入門習字,必然是離不開臨帖的。其實臨帖又分兩種情況,那就是臨和摹。而不少的書法愛好者往往在選擇字帖的時候容易選描紅的版本,這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對任何事物的學習了解都需要一個過程。倘若有人指導,或許更多的還是選擇讀帖臨寫。
  • 項穆:書法靠天賦,沒天賦如生理缺陷
    一直在今天,我們在書法群體中仍然見到很多類似情況,有的人不怎麼勤快,稍微臨幾遍就有想法,寫得有滋有味,老師也覺得很開竅。而有的人,光是喜歡,自己怎麼也學不出來,或者一輩子只能練練規整的楷書,永遠不敢、不能探索行草篆隸,因為無法理解到底怎麼樣去化我。可見學書法這件事,天賦太重要了,甚於勤奮。
  • 晚清民間書法學習的新思路
    乾隆後期,民間收藏家的藏品大多已收歸內府,大多數書法家再難見到名跡珍品,民間的書法學習、教育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本文以《方石書話》為例,從書法學習模板的變化、書法學習方法的新要求體現晚清民間書法教育的新變化。書法的學習,若有名師講解示範,定能事半功倍。
  • 學習書法要有「三心二意」的態度
    但是在書法學習中要有「三心二意」的精神,當然這個三心二意是加了引號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而今天要說的「三心二意」是三個「心」和兩個「意」,這才是學習書法的基本要求。學習書法也是一樣的,對待有一種書體,堅持按照它的點畫字形去書寫,時間久了,就能學到其中的筆法,為書寫打好基礎。細心任何事情都要從小處著手,不能眼高手低,只有把小事情做好了,才能對事情各個擊破。
  • 書法博導:練書法不能靠臨帖!
    但問題恰恰在於臨摹古代法帖這種學習書法的方式真的能夠保證我們成功,甚或齊身於古人嗎?對此,我總是心存疑慮!王羲之書法真跡,毫無疑問,現在是一本也沒有,虞世南等的臨本除了一本尚存疑問的《蘭亭序》,其他也幾乎不見真跡,而唐摹法書在宋時已是稀少物件,今世能見到的有限幾本也是一年到博物館隔著厚厚的玻璃遠遠觀望而已。不管是學習班在國家受到的重視程度,還是教頭的名望和水平,也不管所用字帖的高清晰度和可信度,這其中任何一項放在我們身上都足以使我們享有大名,這一點大家應該不會有所疑問吧!
  • 為什麼今人的書法一直不及古人?這一原因很多人沒注意
    學習過軟筆書法的朋友一定知道,想要達到古人那種隨心所欲即可寫出漂亮字體的功力,起碼要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研習。 歸根結底,還是現代人在寫書法時,往往會以臨摹的形式對古人字帖進行複製。臨摹的過程中,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古人揮毫潑墨後的結果,卻無法觀察到古人是如何走筆、結字的。古人在書寫某個筆劃時,力道是輕是重,走筆是緩是急,以及一些細緻入微的細節部分是我們無法獲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