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間書法學習的新思路

2021-02-19 人美

乾隆後期,民間收藏家的藏品大多已收歸內府,大多數書法家再難見到名跡珍品,民間的書法學習、教育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本文以《方石書話》為例,從書法學習模板的變化、書法學習方法的新要求體現晚清民間書法教育的新變化。

書法的學習,若有名師講解示範,定能事半功倍。《方石書話》第七則曾引費袞《梁溪漫志》卷九中《作字提筆法》一文,將米芾親授陳伯修之子執筆之法的故事完整收錄,其意雖在論述「提筆懸腕」的重要性,亦傳達出書法教學中示範的關鍵作用。如果沒有名師親授的機會,對一個常年和筆墨打交道的書者來說,若能看到真跡,亦能從中體會到書寫時的情狀。但是,在乾隆後期,歷代書畫精品皆收歸內府,普通學習者幾不可再見到,這種直觀學習經典的方法因此變成了過去式。

清 於令淓 《山谷題跋》 二〇一八年西泠印社秋季拍賣會

學書歷來講究方法,但歷代之法大多是具體而細緻的書寫實踐,如「永字八法」、《筆陣圖》等。在《方石書話》中也有具體的書寫範例,但於令淓更多強調的是學書要知其所以然,「作字亦當於古人中辨清黑白,務求其是」。

「務求其是」的第一重演化是學其精華。從東漢趙壹《非草書》起,到清乾隆末年,跨度一千六百餘年,歷代關於書法的論述琳琅滿目,學書者若是能從中擇選一二精研之,定能受益匪淺。在《方石書話》中闡釋執筆之法時,方石引用《筆陣圖》《筆意贊》《書法三昧》等文來支撐其觀點——「執筆不拘一定,只要捉得中正······乃能中鋒。」他在引用這些文字時,直接指出孰是糟粕孰為精華,分析「引繩削墨」,多為糟粕,即易因其照搬照套而流於死板,精華處則多具普適性,且大多內含深意,值得反覆體味。

「務求其是」的第二重演化是學於源頭。《方石書話》中,於令淓在論述學書要尋其源頭時,以《筆陣圖》所載「羲之觀碑改本師」這一典故作例,述「後人但知有羲之而不知學其所學,無怪以羲之為蠶叢獨闢也」這一觀點,表達其對溯源的認識。于氏對蝌蚪、篆、隸的高度推崇,亦是出於此目的。他期望以這種古質的書體作為學書的入門,然其自身的代表書體卻是行書。他在論述《石鼓》和《禹碑》的地位時,以其為「篆隸之源」,在解釋蝌蚪、篆、隸的作用時,則借黃庭堅《跋此君軒詩》中語,述蝌蚪、篆、隸與草書同法同意,其形貌雖變,但「未嘗變其精神氣骨」。因此,方石認為,在以行書為主要呈現方式的時代,將篆隸筆意用真、草的形態來表現,可以達到「古質盎然」的效果。

「務求其是」的第三重演化是思其所以然。追根溯源,固然可以一窺其原本,若是想另立門戶,還得思其本源,知其所以然。於令淓的書法追求是能「成家」,故其書追求「異境獨闢,夭矯不群」,以異為貴,追思韓愈之賞,亦明昌黎之真。在述其「求異」之時,方石引韓愈《答劉正夫書》一文中「文以異貴」的觀點,並著重強調昌黎所說「惟其是」乃能得其「真異」,而非任意自為。若能得其所以然,在書寫中,自然可以「曲折頓宕,操縱由我,動與古會」,從而能夠「不與人同」,獨立成家。

學其精華,得不易之理,應萬變之需;學於源頭,能惠及支脈,亦延及新生;會古之意,思其所以然,乃能生變化。在學習資源不充足時,若能將僅有的資源精思學之,如唐彥猷學歐陽率更書一般,終將學有所成。

本文節選自《書法教育》2020年第1期

《乾隆後期的民間書法教育管窺——<方石書話>為例》

《書法教育》(研究版)2020年第貳期

點擊圖片購買

相關焦點

  • 晚清官員為何多為書法大家?
    本講以晚清官員吳大澂及其友人的日記和信札為基本史料,對晚清官員日常生活中的書法活動做一初步的研究。涉及的問題有日課、應酬書法的主要形式和數量、人口增加對應酬書法的影響以及提高書寫效率的種種策略等。本講還要討論為什麼晚清官員不賣自己的作品,以及中國社會中特殊的索書現象。本講主要的關懷是,把對晚清最後一二代政府官員的書法活動的描述和分析,作為觀察處在巨變之中的中國社會精英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視點。
  • 「名家書法」與「民間書法」的區別
    (一)來自民間 高於民間名家書法是在民間書法基礎上提高和完善起來的一種典型。從這些例子來看,歷代名家大師的風格都不是閉門造車的結果,而是在一定的時代風氣和民間書法的基礎上展開的。將它們與民間書法相比,無論點畫結體還是章法都更加豐富,更加完善,因此,我們說它是來自民間高於民間的。
  • 公開課|白謙慎講晚清官員和書法:巨變時代的精英生活
    本講以晚清官員吳大澂及其友人的日記和信札為基本史料,對晚清官員日常生活中的書法活動做一初步的研究。涉及的問題有日課、應酬書法的主要形式和數量、人口增加對應酬書法的影響以及提高書寫效率的種種策略等。本講還要討論為什麼晚清官員不賣自己的作品,以及中國社會中特殊的索書現象。
  • 如果成立「中國民間書法協會」,會有多少人支持加入?
    書法存在社會的意義古代的時候,書法存在,並不是為了藝術而存在,而是為了實用而存在,是用來記錄歷史與事實的工具。後來慢慢發展成為書法藝術,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那麼到了今天,書法依舊有他存在的意義。
  • 晚清書法大家吳永,行書《舞鶴賦》欣賞,煙雲流潤神氣俱足,好字
    最近有書友私信我說:書法是一種文化傳承,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寫醜書?這個問題我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就談到過,今天我就不再做過多的闡述,只簡單明了的敘述我個人的愚見:個性時代,浮躁風氣,傳統書法非短時間可以學成,顯擺的欲望如此強烈,想與眾不同,醜書多好啊!隨心所欲。
  • 民間書法達人張忠友,精選12幅優質行書欣賞,百看不厭的好書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而我們還有以自傳的形式記錄下來。
  • 他把毛筆綁在頭上倒著寫書法,網友:高手在民間,專家:江湖雜耍
    他把毛筆綁在頭上倒著寫書法,網友:高手在民間,專家:江湖雜耍現在從學校到社會組織都在宣傳和推廣中國書法,學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中小學校都開設了書法課,不少大學也開設了書法專業,可以說,中國書法又迎來了一次熱潮,但是這些熱潮的背後,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現象
  • 書法經驗談|書法創新新思路--用活「筆順」成就新筆勢
    書法筆順其實有兩種,規範字筆順與傳統筆順完全不是同一概念,而且內容並不相同。規範字筆順是學生考試內容。書法筆順是一種書寫技巧,也是一種書法創新的方法。規範筆順代表了規範字標準書寫方法,是漢字標準化的一部分;傳統筆順同樣是書法創新的特殊方法。
  • 「第二屆東莞市書法美術論文徵稿活動」評獎結果揭曉
    為了推動書法美術創作的繁榮發展,提高書法美術創作理論水平,發掘優秀藝術評論作品,構建書法美術評論人才隊伍,廣東省東莞市於2020年6月啟動「第二屆東莞書法美術論文徵稿評選活動」。本屆活動,著名學者祁小春、吳慧平、田根勝擔評委。
  • |晚清陳卿美
    晚清陳卿美,匠心晚清一百年那時的中英官方交往少而又少,但民間交往已經十分活躍。所謂民間交往就是國際貿易。此時位於廣州的十三行則是一片繁榮的景象。創立於康熙年間的廣州十三行,是當時唯一的對外開放口岸。由於長期與英國打交道的原因,在十三行工作的中國人率先學會了英語,這種英語就是「廣東英語」。據《廣州番鬼錄》 記載,當時的「廣東英語」是混雜了葡萄牙語與印度語,甚至馬來語的一種新式綜合性語言。
  • 書法字體和毛筆使用對照表
    「學書法應該用什麼毛筆呢?」可以說,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是卻難倒很多書法愛好者。
  • 晚清書法家傅增湘,16幅精品行書立軸書作欣賞,筆法厚重結體挺拔
    傅增湘的書法我們在前期的內容裡有提及過,很多網友對這位晚清的進士的書法給予很大的讚許。對此我們今天再一次地將這位才子的書法真跡精選整理,精選出16幅行書立軸對聯分享給大家,希望您能夠喜歡。傅增湘的書法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顏體的風格,但是又有別於顏體的厚重,看上去多了幾分秀氣。
  • 第二屆東莞市書法美術論文徵稿活動評獎結果揭曉
    除了對東莞本土書畫發展情況與東莞籍藝術名家的研究與挖掘,多篇本地作者的論文開始向古今中外美術書法領域拓展,這證明,本土作者正在不斷開拓視野,向更高層次的理論研究領域進取。據悉,本次活動由東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東莞文學藝術院承辦,東莞文藝評論家協會、東莞市書法家協會、東莞市美術家協會、《東莞書畫》編輯部協辦,著名學者祁小春、吳慧平、田根勝擔評委,旨在推動書法美術創作的繁榮發展,提高書法美術創作理論水平,發掘優秀藝術評論作品,構建書法美術評論人才隊伍。
  • 書法學習的十句箴言!
    臨帖是學習前人書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創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橋梁。只有在臨帖這一階段打下堅實基礎,學習到前人創作的經驗和精華,才有可能創作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數人雖然都知道臨帖的必要性,但是對於臨帖本身卻未必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書法創作有境界的差別,臨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別。蘇東坡說:「察之愈精,擬之愈神」,意思是說臨帖時觀察得越精細,臨摹出的作品越有神採。
  • 劉介民、劉小晨:廣府民俗藝術的民間審美
    在民間文化審美娛樂方面,缺乏民間詩詞雅集俗成、楹聯凝聚民俗、詩鐘寓意恢弘、燈謎競猜成樂、書法藝術奇趣等深入性研究。詩詞雅集活動是廣府民間文化娛樂習俗,當代民間詩詞是民俗藝術。題刻於壁上的楹聯,又稱聯語、聯句,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但楹聯很少記入文學史,只被看作是文人的文字遊戲。不過,在民間藝術中,是一個頗為被重視的民俗藝術形式。
  • 《書法字體和毛筆使用對照表》
    】編輯老師們最容易被問及的問題之一是:「我學書法應該用什麼毛筆呢?」軟毫筆用於書法,並使之成為時尚,當在清後期。著名學者、書法家周汝昌先生在他的《永字八法》云:『羊毫筆大行其道,由清後期包世臣,何紹基等作傭,書法一變,不解此道者慕虛譽而盛效顰,中國書學之壞,亦由此始。這個影響至今未絕,且視昔有加無減。」
  • 「夜讀」學習書法的時光
    回望我的小學時光,學習書法的情景歷歷在目,令人難以忘懷。我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入學,上了一年「育紅班」,便直接升到了小學一年級。那時除了常規功課,我們有一項重要的學習項目,那就是「描紅」訓練。學生臨帖階段對老師的水平要求日漸提高,但我們「三官廟小學」捉襟見肘,實在沒有專業書法老師啊!那幾年,教育部門對書法教學格外重視,規定小升初除了考語文數學外,還要加考毛筆書法。學校為提高學生的書法水平,大膽啟用了一位特殊的老人作為全校的書法輔導老師。那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頭髮略白,鼻子通紅,穿著樸素,不苟言笑。他並不是學校的代課教師,只是學校傳達室的雜工而已。
  • 學習書法的好處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它和詩、畫一樣,是中國「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為魂,書為骨,詩書同源。因此,學習書法,妙趣無窮,好處多多。(一)書法臨帖的過程,就是在學習歷史。中國書法浩瀚的「碑學」「貼學」的發展歷史,完全遵循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的發展脈絡;而且,書法的創作,大多以「詩詞」「格言」為內容。故而,學習書法就是學習歷史,學習詩詞,也就是學習國學。(二)學習書法,能夠提高人的意志力。書法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進步,才能成功。
  • 學習書法,冷暖自知
    總有一些書法愛好者向我詢問諸如「成人學習書法晚不晚」,「孩子學習書法早不早」,「學習書法難不難」以及「學書法有什麼訣竅」之類的問題。我告訴他們:不管是學齡前兒童還是在校學生,亦或上班族及退休人員,在什麼年齡段開始學習書法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學習書法也並不難,難的是有沒有機緣找到一位合適的老師,能不能遵從老師指導、領悟學書真諦。
  • 在輕鬆愉快的書法學習範圍內學習書法對孩子是有幫助的
    例如,學習書法的孩子可以在此階段將筆試成績添加到孩子的考試中,並為他們的總成績做出貢獻;兒童學習書法可以使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們學習書法,可以使他們寫出好角色,並在朋友圈中佔據有利的位置。正是因為孩子們從學習書法中受益匪淺,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父母正在給孩子上書法課,並開始讓孩子學習書法。但是,對於兒童來說,學習書法既簡單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