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2020-12-11 墨品風雅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組成書法藝術的三要素是「人」「寫」「漢字」,漢字是基本的框架,通過書者(人)的書法寫,賦予了漢字以藝術形象。一般的漢字書寫比如硬筆,要求字體結構合理,筆畫平(不是水平)直,就算是好字了。但作為書法藝術,不僅僅是寫好字,書法藝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僅懂得漢字的結體,還要掌握各類筆法,還有精神內涵。書法的「寫」首先是技能,有技能才能書寫,才能產生書法作品,才能顯現書寫者的能力。

學習書法,就要懂得筆法,筆法就是,通俗地說,就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筆和圓筆的運用,方筆與圓筆同許多筆畫因素是相通的。

書法筆法,方與圓

書寫書法的核心是筆法,即用筆方法,就是用什麼方法書寫每一個筆畫。漢字的基本點畫,點、橫、豎、撇、捺,在書寫時,是露鋒起筆還是逆鋒起筆,是中鋒行筆還是側鋒、偏鋒行筆,行筆的過程中是提筆還是按筆,轉折處是頓筆還是折筆,是方還是圓,等等筆法不一而足從而書寫的漢字呈現不同結體和面貌,體勢方還是圓,還有是用內擫還是外拓筆法,漢字也誠信不同的結體造型,結體取橫勢還是縱勢……等等,因人而異,千人千面。

唐懷素《自敘帖》

不同的用筆方法,產生各種不同樣式筆畫,總結起來不外乎兩種,方與圓,這裡不規則可歸為方,因此,方圓被認為是運筆之綱領。在書法的書寫中沒有絕對的方圓,如寫草書,如果一味地用圓筆,筆畫呈現是纏繞的線,那就是畫圈圈;相反,如果一味地用方筆,那就稜角多,方折生硬。

崔瑗《草書勢》「方不中矩,圓不副規」

書法藝術講變化,避免過多運用規則的形式,方圓並用,多姿多態,才富有生氣和生動的藝術效果。

方圓,不僅是書法用筆的方法,筆畫的方圓在視覺效果上產生動靜關係,《文心雕龍·定勢》裡說:"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轉。"這裡從勢的角度論述了方與圓和動與靜的關係。

不過在中國書法草書的書寫上,圓筆多於方筆。寫草書,恣意揮灑,激情奔放,形容是流動的音樂,是舞者的奔放,這些都要由圓筆產生圓線條來呈現,這樣草書圓轉靈活,富於動感,書法史上草書草書大家如唐代懷素、明末清初的傅山都是圓筆的代表,尤其是傅山,其圓筆用到極致。圓轉用筆速度更快,節奏更加流暢,有連綿不絕的草勢。而方筆,形式單一,不易寫書多變的點畫,我想這就是傅山多用圓筆的原因吧。

傅山草書

圓筆變化最大

圓筆具有更大的創新性。「圓」,從矢量方向上具有極大豐富性,具有最大變易及向外轉化變易的可能性最大,360°之間都有可能。比如,篆書、草書創新的可能性大於法度謹嚴的楷書,行書學王羲之可出新米芾,花卉學吳昌碩可出新齊白石。太極圖既是一個圓,圓中兩級便可變化無窮,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中國書法書體線條性的古文字,要比隸書、楷書等點畫新體書變化要大。清·傅山云:

「楷法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

從書體本身的變易來說,從金文大篆到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是一個書寫愈來愈規範、法度愈來愈完備謹嚴,而變易愈來愈小的過程,創新的可能性也就愈來愈小,要創新就須上追隸篆。比如八大書法,熔篆隸楷行於一爐,新異多姿。在這一規範化過程中,也同時孕育著另一條路線—愈來愈自由化、藝術性的傾向,這就是隸篆的草寫,直到章草再至今草、大草。這是一個與楷書幾乎並時演進但方向不同的兩個過程,篆書的圓筆變易轉移為楷書幾乎不可改變的規範點畫和可以變易的結體(這意味著楷書創新難創新的方向也更多集中於結體的變化),同時轉移為草書可以變易的點畫和亦可變易的結體和章法(創新方向多可能性大)。

在大草中,三種變易幾乎都集中於線條本身的變化(尤集中於使轉、線條方向角度變化),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草書是篆書的一個否定之否定。懂得了這些變易規律,將有助於從宏觀上把握不同書體、書法的創作規律。比如,清中期碑學興起直至現當代,無不得益於不同書體之間的相互借鑑融會,開拓出了一個嶄新無限的書法創新空間。

王羲之行書(左)與米芾行書(右)比較

從書法的創作來說,追溯古人出新的可能性更大。比如,從王羲之《蘭亭序》開始下到米芾,就比從米芾開始再上到《蘭亭序》要容易得多,出新的可能性也更大。因為《蘭亭序》的變易(特別是點畫極其細膩豐富的變化)高於米芾(點畫變易小於王),米芾行書即從《蘭亭序》化出。也正因如此,師學入手米芾要比王羲之更容易,愈往下也愈容易(如沿著帖學主線:二王,宋米芾,元趙孟、明文徵明)。唐孫過庭《書譜》云:

「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

其意一也。

現代書法創新之弊

現代所謂書法創新,無不是把古人更多的變化改變為更少的變化,只不過是變易的幅度增加了(視覺衝擊力大),但變易量卻減少了(不耐看)。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現代書法創新和形成風格的規律:把古人極儘可能的變化,演變為少而對比幅度更大的變化。比如一筆線條或不同點畫大幅度的粗細變化,側鋒、偏鋒的大量運用等等,從而造成空間大對比分割,刺激人的視覺。書法史上這種變化從明季開始愈來愈明顯,而清季碑版書法是這一變化的極致形態,所謂非「正統」書法,無不是於此尋求突破創新,典型如明徐渭、清鄭燮書法(有「野狐禪」之嫌)。尤其是碑學,包括當代對歷史上民間書風(漢簡等)的吸收和借鑑,加大了點畫粗細、方圓的對比變化以及結體倚仄取勢的對比。再早始於宋代(蘇、黃、米)已有此跡象,以康有為的觀點(見《廣藝舟雙楫》),唐代即是分水嶺。當代這樣的書法比比皆是。從書法的演變過程,確實不難看出這一點。

八大草書

以此而論,儘管碑學承帖學之壞,改變了正統書法衰微的命運,給圓潤流暢的帖學書法注入了生抽厚重的活力,為中國書法的現代演進開拓了無限的空間,但是,這一改變卻是以減少變易而增加變易幅度為代價的,由此可能導致的後果是因過分強調視覺的對比(變易幅度)弱化了耐讀性,失之含蓄,狂怪力亂。矯正的路徑只有一個一在碑學基礎上再一次回歸帖學(魏晉)。其意義不僅僅是形式(技法)的上溯,還有是文化意義上的傳統回歸。

因為帖學作為傳統中國書法的主體,主流和顯學,其文化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作為以碑版、簡牘等為代表的民間書法(多維多向變易),儘管也是傳統的一個部分,給帖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且因清季的發現起到了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作用,具有文化的意義和相應價值,但是,它的文化指向卻是不明確的,只能一俟帖學的發現、吸收和轉化,作為積澱了的民間審美形態和審美意識(可簡稱「民意」有別於黃賓虹所言「民學」)來滋養帖學,以此為用但不以此為體。我們這裡無意貶抑民間書法,而是說對此我們尚未從更深遠的文化(包括審美)意義上進行深入的梳理(清代碑學並沒有涵蓋或釋儘其所有意義也不能替代今天對碑學的重新解讀和釋義),以至於面對當代流於狂怪甚至荒誕的書法和書風我們無法進行有說服力的批評,相反卻作為「視覺衝力」創新論的例證,對中國書法起到了反向作用。

八大草書字放大:品線條的變化。提按、使轉、園中有方。

質與文之間,不是一概沒有取捨。其實,民間書風除了形式的價值之外(古人之跡),更重要的是他們那種無拘無束、自然自為的狀態(古人之心),這才是更值得今人學習的地方。然而,由於當代人(因於功利和創新之需)已經沒有古人那種一如天籟的心境,很容易在摹寫創作中或者流於放任(江湖市井)或者相反為之刻意(匠人碑版刻蝕效果),這兩者都不是書法的本質—一自然書寫,去了民間書風與主流傳統唯一相通的地方—自然自由,而這恰是中國藝術的至高境界。(一者)

相關焦點

  • 初學行書,不要學米芾,為什麼?
    王僧虔見古人書,「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李世民臨書「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可見筆力是從事書法的基礎。圖/米芾手札談到極具筆力的書法風格,我們很容易想到米芾。但其實,當代一些人寫行草直接從米芾入手,這是古人反對的,米芾行書多殺伐之力,借頓挫以求四面出鋒,學不得法易劍拔弩張,倔強生硬。
  • 王羲之不小心從隸書帶來的筆法,被米芾發揚光大,已成經典
    其筆法一直籠罩著某種神秘色彩 但宋代的米芾卻通過一生的努力學到了二王真髓 這不,連王羲之無意中帶入行書的隸書筆法 也讓米芾給打造成了自己的標籤 這就是:蟹爪鉤
  • 米芾:顏真卿的書法平淡無趣!
    米芾的不僅批評柳公權,對顏真卿也要指點一番,曾說自柳開始才有醜書,米芾曾在《乞米帖》中說:「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剔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其實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書法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米芾這樣評價未免有些偏激,但是米芾卻不管這些,只顧批評。
  • 米芾送給皇帝的一幅字,瀟灑而痛快,不愧是天賦異稟的書法奇才
    米芾行書《梁簡文帝梅花賦》就像郭靖跟隨「江南七怪」學習武藝,難有成就的原因,就是因為老師不高明,而跟隨洪七公學習天下至高境界的武功-「降龍十八掌」,很快便成為了一代高手。而具備了這樣的武功之後,再去學「江南七怪」的武功,也會更高而更強!學習書法也是如此,要向高明的人學習,才能真正領會書法真諦。書法的最高境界的代表便是王羲之了,但是很多人直接學習「二王」的書法往往很難有大的進步,這是因為王羲之的書法存世數量較少,在這極少的非真跡的作品當中,很難掌握其書法的規律,所以難以學出成就來。
  • 這本集字《桃花源記》,字字珠璣,是學習王羲之行書入門的好範本
    集字學習是學習書法創作的初級階段,集字為書,古已有之。最有名的莫過於《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此集字書被認為是學習王羲之行書入門的範本。
  • 晉代王羲之,一位真正地把行書提升到豐碑地位的人
    作者:楊豪良、姚慶良「劉德昇創行書」的說法由來己久,西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唐·張懷瓘《書斷》中乾脆認為:「案行書者,劉德昇造也。」我們可以認為漢末的劉德昇是在當時是位集前人、時人書法創造而出新的大成者,可惜未見其行書作品傳世。而真正地把行書提升到豐碑地位的是晉代的王羲之。
  • 他的書法與王羲之並駕,為何不能學?皆因他說「學我者死」
    在「二王」體系中,李邕的行書最有實力與祖師分庭抗禮,不論是如龍如象之評,或者如鳳如鷹之議,「駸駸欲度驊騮前」,在後人的評價裡,與右軍並駕之意甚明。詩人盧藏用也說他如「幹將、莫邪,難與爭鋒」,一時風頭無兩。
  • 米芾最霸氣的一幅字,力能扛鼎,網評:王羲之復活,也望塵莫及!
    如果從宋代的書壇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意義的人物的話,那麼這個人也一定會是米芾。米芾不論在書法的造詣還是對於後世的影響,以及對於前人的繼承方面,都足以稱得上的「宋朝第一」!米芾行書《梁簡文帝梅花賦》米芾的書法可以說是繼承晉唐書法最完美的一個人,他早年以「集古字」聞名於世,當然,他自己並不喜歡這個稱謂,甚至說出了「一掃二王惡札,照耀皇宋千古」的話。
  • 為什麼周圍學褚遂良書法的人比較少?他的書法怎麼樣?
    你說發現學褚遂良書法的人比較少,這是正常現象,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名家輩出,經典碑帖眾多,書法愛好者依個人喜好選擇學哪家。因為楷書四大家更為人所熟知,所以學他們的字就成為書法愛好者的普遍選擇。其實褚遂良的字很不錯,靈動飄逸,風格很獨特,他的書法很多人喜歡,褚遂良以楷書聞名,他的其它書體水平一般。
  • 這一結構變化是王羲之行書的典型特點,學王字書法必懂
    行書無論是書寫速度還是結構變化較楷書有很大差別,包括疏密變化,穿插變化等等,筆畫組成的漢字結體,結構上的疏和密的對比變化,增加了行「行」的變化與神採。王羲之在《集王聖教序》中,幾乎每一個字在結構上都有疏密變化,這就是王字行書結構的重要特色。學習王羲之行書不是亦步亦趨的臨摹他的每一個字,要仔細研究、揣摩,找出一般規律。疏密變化目的就是來調節字體空間布白關係。劉熙載《藝概·書概》云:「鍾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法理論家已提出書法的空間概念。書寫書法就是在一個時空中造型,既有時間軸也有空間軸。
  • 天下行書前十位,米芾《蜀素帖》僅排在第八位,而第一名是他
    第八名米芾《蜀素帖》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曾任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官至太子少師、中書舍人,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學顏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勁豐潤,自成一家,米芾曾評其書:「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
  • 他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譽為「最美行書」,比王羲之如何
    喜歡書法的朋友,會發現今人與古人書法,無論風格、形式都有很大不同,古人書法以秀美、飄逸為榮,今人書法以狂野、奔放為耀,尤其是行書、草書等方面,更是如此!為啥書風差別如此之大?比如王羲之、趙子昂、文徵明、白蕉、啟功等等,都是有很深的文化根底!
  • 為什麼「八大山人」的字和畫都很難學?
    畫形容易畫神難。八大山人以大筆水黑寫意畫著稱,尤以花鳥畫見長,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樸雄健,意境荒涼寂寥。
  • 「書法問集」95、楷書寫挺好行書卻很醜怎麼辦,練行書有技巧嗎?
    行書和楷書一樣也是一種書體,有自己的技法,需要學習。注意:如果你學的楷書是歐顏柳趙,那麼行書推薦學習王羲之體系。個人建議,初學者不要學習宋四家的行書。怎麼學習王羲之體系的行書先看一下我們的書聖王羲之,為什麼一個人拿毛筆能夠把字寫成這樣。
  • 行書書法學習口訣歌,學會事半功倍
    行書不僅有書法教學,還有口訣教學!,豎寫行書字有情;書法比賽常參加,尋找不足定成功。學行書必要知道的事: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 《蘭亭序》晉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 《祭侄稿》 唐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 《黃州寒食帖
  • 呂英傑書寫王氏行書,創作中華經典楹聯,筆勢正統,如王羲之親筆
    行書線條運動變化及行書書寫用筆特點簡述:行書中線條內部運動的微妙變化,外化為線條的變化無窮,從而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確立了自己在民族精神生活中的位置。感受線條的內部運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培養。
  • 唐詩10首「行書習字帖」,100%適合初學書法的朋友練習!收藏吧!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網友說:學行書覺得王羲之字似太妖嬈,而米芾、趙孟、王鐸等人之字又多羲之影子,怎麼辦呢?看來,從魏晉的王羲之到宋、元、明、清,網友把古代行書大家的字帖都擱一邊覺得不好練!那就給推薦一個比較容易上手的當代人行書字帖吧!
  • 「三心二意」學書法,進步會更快
    我身旁有不少這樣的學生,他知道有楷書基礎的重要性,就死磕歐陽詢的《九成宮》,練了大約五六年的樣子,結果還是寫不好書法。 總感覺他寫出的書法,乍一看像模像樣,實際呆板生硬。 相反,另外一幫學生學書法,這一階段學學楷書,學煩了就去學行書,看別人寫草書挺帥,就又去學草書。
  • 「三心二意」學書法,進步會更快!
    我身旁有不少這樣的學生,他知道有楷書基礎的重要性,就死磕歐陽詢的《九成宮》,練了大約五六年的樣子,結果還是寫不好書法。總感覺他寫出的書法,乍一看像模像樣,實際呆板生硬。相反,另外一幫學生學書法,這一階段學學楷書,學煩了就去學行書,看別人寫草書挺帥,就又去學草書。
  • 要想寫好王羲之行書字體,這些技法不能不懂
    談論中國行書字體,王羲之,是一個不能繞過的人物。他的生平我就不多做介紹了,相信稍微有點書法常識的人都知道他。他的行書大作《蘭亭序》,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歐陽詢在《用筆論》中談到他的書體時說:「盡妙窮神,作範垂代,騰芳飛譽,冠絕古今,唯右軍王逸少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