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書法的朋友,會發現今人與古人書法,無論風格、形式都有很大不同,古人書法以秀美、飄逸為榮,今人書法以狂野、奔放為耀,尤其是行書、草書等方面,更是如此!
為啥書風差別如此之大?
關鍵還是在於今人「讀書太少」!
真正的書法家往往是通曉經史、詩詞、篆刻等等藝術,也有著不凡的造詣。比如王羲之、趙子昂、文徵明、白蕉、啟功等等,都是有很深的文化根底!
溥心畬(啟功的恩師)說的非同貼切:
書畫之道,經史為上,詩詞在後;畫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為上,凡必先悟而後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
現在書法家能寫小字,已經很少見了,通經史、詩詞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學會米芾「狂」字的人,可真不少!
比如中書協草書委員會主任劉洪彪先生說過:在書法方面,我們有很多方面超越古人!
劉洪彪先生多次提到,書法必須要創新!
估計為了響應領導的要求,曾翔「吼書」、邵巖「漁網書法」、「射書」、張強的「盲書」等等粉墨登場,無論是創作形式,還是書寫工具都在嘗前人之所未嘗。
為了彰顯自己的創新,就必須要貶低前人的書法,凡是遵循王羲之、趙子昂等傳統書風,統統歸為「館閣體,沒有個性!」
這種趨勢,在啟功先生在世之時,已經屢見不鮮,有人直接批評啟功書法屬於「館閣體」,對此啟功先生說:
館閣體也是書法,我哪有寫的那麼好!
作為前中書協主席,啟功先生從未以「書法家」自居,他的書法是臨摹清代一個大書法家梁詩正的墨跡而得道。
梁詩正,被譽為「最美行書」之一,也是乾隆最欣賞的書法家,他主持了《三希堂法帖》書法巨著中,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博彩眾長,自成一家。
梁詩正尤其善於楷書、行書,他吸納前人筆法基礎上,結合當時盛行的館閣體實用性,把漢字實用性和藝術性發揮極致,啟功先生非常欣賞梁詩正,他曾經說過:
書法,200多年來,我只服他!
作為最美行書的作者梁詩正,和「天下第一行書」作者王羲之相比,藝術性稍遜一籌,筆法上更為簡單,但是實用性要強於王羲之行書。
梁詩正是乾隆年間的大學士,也是御用書法家,我們今天能看到他的墨跡,多見他在名帖名畫跋文,這些名帖名畫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等等。
通過這些跋文,可以看出梁詩正書法灑脫、飄逸,有行雲流水之感,可惜這樣的書法不被當今書壇所認可,專家動輒就批判:這是館閣體,沒有藝術性!
對於專家的批評,不知道您怎麼看?請留言討論!
最後向大家推薦一本《梁詩正書法集》,期待您的喜歡,書法審美沒有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沒有專家那麼高情調,能欣賞這種傳統書法,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