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

2020-12-13 不二齋孫賓旭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

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行書也有「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草聖」卻有好幾位,歷史上,張芝曾被稱為「草聖」,唐代的草書名家張旭和懷素也同時被稱為「草聖」,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草聖」,近代的書法名家林散之先生又被稱為「當代草聖」。

雖然草書風格不一樣,在這幾位「草聖」之中,水平最高的,我覺得就是張芝了,因為不僅歷代書法家,就連「書聖」王羲之本人都覺得張芝的書法好,曾經表示在愧不如。

關於這一點,在唐代時書法家孫過庭的理論著作《書譜》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其中記錄了王羲之的原話:

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雲沒,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王羲之曾經說過,看遍歷代名家書法,就屬鍾繇和張芝的最好,其他的書法都不值得一看,又說,我的書法和鍾繇、張芝相比,比鍾繇要好一點,但是卻不如張芝,因為張芝書法精熟,練習書法很勤奮,洗毛筆都能把池塘裡的水染黑,假如我也能像他一樣用功,未必不如他,這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書法上讓王羲之自愧不如的人吧。

不過,張芝能夠被王羲之如此誇讚,不僅是因為他的勤奮,他的草書確實也讓人嘆為觀止,不愧為一代「草聖」,他還被譽為「草書之祖」,因為他將字字獨立的漢代的章草書法,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創新,變成了可以上下連綿不斷的「一筆書」,開創了大草、狂草的新寫法,讓草書的藝術表現能力達到了頂峰。

在書法的實踐上,他也是一等一的高手,我們看他的傳世代表作品《冠軍帖》,草書風格秀美勁健、飄逸灑脫,筆勢飛動,連綿不絕,一是大膽的把草書的寫法進行簡化,完全成為一種書寫符號。

在字型的處理上更是大膽發揮,常常出現一個字的某一筆佔一行的一半以上的情況,讓欣賞者也隨著他的筆勢流動而感到激動不已。直接影響了後世張旭和懷素的草書,我們常常看到的某位書法家甩出一筆長筆畫,很率意,就是出自張芝的創新。

張芝這種草書的氣勢和率意,確實在後世草書名家之上,後世有人評價其草書,開創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也怪不得王羲之都會表示自愧不如了。

相關焦點

  • 草聖張旭草書冠絕古今,那麼他的楷書如何呢?其實也有代表作!
    唐人張旭的草書寫得好,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書法史上被尊為草聖的只有一人,此人也姓張,就是東漢的張芝。張芝是草書的創造者,張芝才是真正的「草聖」,王羲之、王獻之和張旭、懷素學草書,都是師法張芝的草書。上圖為張旭的楷書。
  • 黃庭堅的一幅神級草書,如今成了日本國寶,稱他為「草聖」不過分
    這裡面的「張」便指的是第一位「草聖」張芝,王羲之曾經這樣比較過自己與張芝的書法:「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黃庭堅草書《李白憶舊遊詩卷》其實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張芝的影響,張芝也被譽為了一代「草聖」!
  • 他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譽為「最美行書」,比王羲之如何
    喜歡書法的朋友,會發現今人與古人書法,無論風格、形式都有很大不同,古人書法以秀美、飄逸為榮,今人書法以狂野、奔放為耀,尤其是行書、草書等方面,更是如此!為啥書風差別如此之大?比如中書協草書委員會主任劉洪彪先生說過:在書法方面,我們有很多方面超越古人!劉洪彪先生多次提到,書法必須要創新!
  • 「草聖」張旭:喝著香醇的酒,寫下氣勢如虹的草書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另一個古代文壇大家,他就是「草聖」張旭。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他最擅長的是草書,他與懷素被稱為「顛張醉素」,並且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張旭喜愛飲酒,為人闊達樂觀,才華橫溢,不僅在書法上具有極高的造詣,對詩歌也是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一下「草聖」張旭吧。
  • 王羲之草書《知賢室帖》,剛健娟秀,飄逸端莊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的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 此帖為王羲之《知賢室帖》榻本,3行,29字,草書。入刻《大觀》、《寶賢》、《淳化》。《大觀帖》將此帖與後「多日帖」相連。
  • 林散之被稱為當代草聖,看他草書的筆畫,才見功力!
    說到草書,很多人都想到懷素和張旭,但是有一個人的草書造詣深厚,被稱為當代草聖,他就是林散之。但是有人在欣賞林散之草書的時候卻說沒有功底,對此有的專家說了:請仔細欣賞書法中的筆畫!林散之是書壇大器晚成的人,他在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草書,說到這裡有很多人會有疑問,六十歲學草書竟成大名,能有書法功底嗎?對於林散之的書法我們要結合他一生的書法道路來看,林散之雖然六十歲學草書,但是在楷書和行書上卻是自幼練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林散之草書和草聖草書的三個差異
    林散之為當代新草聖,懷素為歷史先草聖。一前一後,各為草書高峰,但是兩位草聖的草書作品,因時代、人物、意境的原因,呈現三個明顯的藝術差異。差異之是差別之分,不是誰優誰劣之論。第一個草書差異:力道有別。懷素成名,始於年盛,所以他的草書筆跡雄韌,明顯是盛年豪邁的筆跡。遠遠看去,如長江起波濤,黃河落壺口,無聲卻有聲勢,相當驚人。林散之草書,功於年邁,所以他的草書筆跡綿纏,是老年力道掩,情基多的筆跡。觀望,如小橋流水,平和小徑,聲勢小韻氣足,是為感人。
  • 李宗瑋:草體、草書兼論草聖張芝
    他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高峰,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與活力。張芝獲得「草聖」的殊榮,一方面是時代背景呼喚草書名家問世;另一方面是張芝勤苦努力的結果。這個勤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勤苦,漢末人們練習草書的勤苦程度,後人是難以想像的。張芝作為勤苦的代表,早已名垂史冊。傳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把水池子都給染黑了,於是,後人就把學習書法叫做「臨池」。
  • 書聖王羲之草書《知賢室帖》|剛健娟秀,飄逸端莊,令人賞心悅目
    談到「書聖」王羲之,其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此帖為王羲之《知賢室帖》榻本,3行,29字,草書。
  • 王羲之草書《千字文》,古今對譯,高清珍藏版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是公認的「書聖」。王羲之書法功底造詣之高,泱泱中華,浩浩歷史,難有出其右者,他的書法博採眾長,綜合諸多字體於一身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在原有的漢魏書風上更上一層樓,自成一體,開創新河!他的書法風格筆勢委婉含蓄,平和自然,遒美健秀。後人稱頌其字「飄若遊雲,矯若驚龍」!
  • 「草聖」張旭,豪放不羈仍然平實細心的藝術真性情
    眾人皆知,天下第一狂草是唐代書法家懷素的《自敘帖》,懷素可謂繼承了草書的各大精華,從而發揚成名。但還有另外一位人物,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甚至懷素也繼承其草書的宗義。其人正是性情狂放,灑脫無拘的"草聖"張旭。張旭其家,以書傳世。
  • 「草聖」張旭教你寫飄逸草書!(二)
    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
  • 他被譽為「當代草聖」,寫唐楷輕鬆自然,充滿了行草書的節奏感
    他被譽為「當代草聖」,小楷書法卻很嚴謹,寫唐楷輕鬆自然,充滿了行草書的節奏感,難得一見。「書聖」歷史上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但是書法史上的「草聖」卻有好幾位,東漢書法家張芝、被稱為「顛張醉素」的唐代書法家張旭、懷素, 以及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都曾被稱為「草聖」。當代書法界也有幾位「草聖」,于右任、林散之又被譽為「當代草聖」。
  • 王羲之的書法屬於什麼字體?透過歷史,了解草書的發展
    當時章草掀起了一股狂潮,也出現了一批寫章草特別好的文人們,唐朝的一位名叫張懷瓘的文人他將張芝、杜度、崔瑗的章草列為神品,將張昶的章草列為妙品。張懷瓘《書斷》中說:"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
  • 草書部首符號大全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 藝術鑑賞:中國10大草書大家作品欣賞
    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林散之是一位書法大家,這是不用懷疑的。但是當代草聖的名號,卻有比較大的爭議空間。因為草書能成為聖者的,大約有三位,漢代張芝,唐代懷素與張旭。除此三位,人們很少能在發現草書的賢者聖功。
  • 王羲之的草書怎麼樣?他居然被人貶作野雞?
    東漢末年,草書便成為了流行書體。當時你要是不會寫草書,你都不好意思混文化圈。尤其是張芝創出今草後,這種「隨心而為」的書法更是引發了「全民學草」的狂潮。作為「書聖」,書法界的全能天才選手,王羲之又怎會不研習草書呢?王羲之早期的草書,繼承了張芝的特點,東晉書法家庾翼曾說王羲之的草書「頓還張芝章草舊觀」。
  • 張旭草書|紙上舞蹈,大唐三絕
    眾所周知,被世人推崇為天下第一草書的是懷素的《自敘帖》,然而有「草聖」之稱的卻並非懷素,是生在他之前的張旭。王羲之寫字學鵝,張旭的書法靈感則來源於「日常」和「酒精」。他曾聞公主擔夫爭道而得筆法之意,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節奏合理、飄忽多變的狂草神韻。張旭的草書最突出的風格特點是「狂逸」,這一點除了紮實的書法功底和獨特的筆法神韻,還需畫龍點睛之物「酒」。張旭為人灑脫不羈,愛酒是出了名的,乃「飲中八仙」之一。
  • 他寫草書不喝酒,全靠「心悟」!
    王羲之醉書《蘭亭序》,酒醒後正式謄寫效果不佳。他就是黃庭堅。黃庭堅《諸上座草書卷》(局部)他自認草書不能通神入妙,原因全在不喝酒上。後來他看到眾人划槳,力度、節奏不夠,船就不會行走。他頗受啟發,茅塞頓開,悟出了筆法筆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