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書和草聖草書的三個差異

2020-12-13 書畫觀賞

林散之為當代新草聖,懷素為歷史先草聖。一前一後,各為草書高峰,但是兩位草聖的草書作品,因時代、人物、意境的原因,呈現三個明顯的藝術差異。差異之是差別之分,不是誰優誰劣之論。

第一個草書差異:力道有別。

懷素成名,始於年盛,所以他的草書筆跡雄韌,明顯是盛年豪邁的筆跡。遠遠看去,如長江起波濤,黃河落壺口,無聲卻有聲勢,相當驚人。

林散之草書,功於年邁,所以他的草書筆跡綿纏,是老年力道掩,情基多的筆跡。觀望,如小橋流水,平和小徑,聲勢小韻氣足,是為感人。

第二個草書差異:思想意志有別

懷素是在野之人,無所拘束,筆下流墨,相當隨性,草書下筆就是秋風掃落葉,思想狂放,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思想即思緒。

林散之草書,因有時局之需,所以不能完全呈達個人原生心意,需要配合時代流向而書,因此思想意志不是自成,多是外界環境因素影響的成像。思緒是自己的,思想是別人的,思緒受制於思想。

第三個草書差異:墨色枯潤有別。

懷素草書,墨色取於自然,偏於潤,因為他寫草書,完全是筆得飽墨,以至淋漓,很少有枯筆出現,大墨如海,十分深厚。

林散之草書,墨色取於硯窩,半飽即書,加之行筆寫字較多,等毫筆要枯時,也不回筆再蘸取他墨,所以常有枯筆留飛白,多枯絕的觀感,飛絲飄,是為枯筆多。

因為時代不同,需求不同,表達方式不同,所以前後兩位草聖的草書留跡,成為狂與雅的兩個典型,區別明顯。

各位書友,可對比細觀,是否還有其他草書筆跡差異呢?留下慧言,以作討論。

相關焦點

  •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林散之是一位書法大家,這是不用懷疑的。但是當代草聖的名號,卻有比較大的爭議空間。因為草書能成為聖者的,大約有三位,漢代張芝,唐代懷素與張旭。除此三位,人們很少能在發現草書的賢者聖功。
  • 林散之被稱為當代草聖,看他草書的筆畫,才見功力!
    說到草書,很多人都想到懷素和張旭,但是有一個人的草書造詣深厚,被稱為當代草聖,他就是林散之。但是有人在欣賞林散之草書的時候卻說沒有功底,對此有的專家說了:請仔細欣賞書法中的筆畫!林散之是書壇大器晚成的人,他在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草書,說到這裡有很多人會有疑問,六十歲學草書竟成大名,能有書法功底嗎?對於林散之的書法我們要結合他一生的書法道路來看,林散之雖然六十歲學草書,但是在楷書和行書上卻是自幼練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行書也有「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草聖」卻有好幾位,歷史上,張芝曾被稱為「草聖」,唐代的草書名家張旭和懷素也同時被稱為「草聖」,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草聖」,近代的書法名家林散之先生又被稱為「當代草聖」。
  • 號稱「當代草聖」的林散之,楷書水平如何?專家說:有魏晉之風
    有「當代草聖」美譽的林散之先生,可謂是大器晚成。林散之先生出生於1898年,但是一直屬於默默無名,直到1972年8月,中日書法交流的時候,他的一幅草書條幅《毛主席詞·清平樂會昌》得到了當時郭沫若、趙樸初、啟功等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從此才以草書獲得大眾的認識,書名初震。
  • 李宗瑋:草體、草書兼論草聖張芝
    草體和草書是兩個相關但又不盡相同的書學概念。草體是相對於正體而言的,是正體字的潦草快寫,是所有潦草寫法的統稱,也就是篆、隸、楷書以外的一切潦草的字體統稱為草體。正體字具有正規和標準的基本含義,它點劃清楚,結體端正,有一個比較固定的樣式。而草體字出於實用的需要,相對來講沒有嚴格的規範,書寫比較隨意,點畫、結體因人而異,變化的彈性較大。
  • 南京市「草聖書鄉文化園」榮獲「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研究基地」稱號
    8月6日上午,「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研究基地」授牌儀式暨「同心浦口」雲課堂啟動儀式在求雨山林散之紀念館成功舉辦,南京市浦口區草聖書鄉文化園榮獲中國標準草書學社授予的「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研究基地」稱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馬連美為「草聖書鄉」授牌。
  • 林散之被稱為當代草聖,他的書法經歷了四次轉變,才有草聖美譽!
    對於草書我們能想到懷素、張旭、張芝、文徵明、王鐸等等,但是自文徵明之後,雖然練習草書的人有很多,但是能稱得上是開宗立派的草書大家卻寥寥無幾,直到林散之的出現,才打破了這種局面。林散之自幼學習書法,但是學習草書是在他六十歲之後才開始,很多人認為他能在草書上取得成就,屬於偶然,因為在六十歲開始練草書,不可能有如此成就。
  • 他被譽為「當代草聖」,寫唐楷輕鬆自然,充滿了行草書的節奏感
    「書聖」歷史上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但是書法史上的「草聖」卻有好幾位,東漢書法家張芝、被稱為「顛張醉素」的唐代書法家張旭、懷素, 以及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都曾被稱為「草聖」。當代書法界也有幾位「草聖」,于右任、林散之又被譽為「當代草聖」。
  • 馬青源善寫林散之草書,看她如何化柔弱為雄奇
    在美術界大有功名的馬清源,還是一位畫為書之餘的草書大手筆,寫得一手雄草大美,氣勢逼人。馬青源草書的氣勢一是源於「大寫」。細看馬青源的草書作品,其實是草書今聖林散之的筆法結體和墨跡。世人皆知林散之的草書神逸有餘,過於柔和,少於骨硬,所以強勢不足。
  • 李志敏書法:碎筆草書,如小雞啄米 網友:這樣寫草書,比較難受
    李志敏書法:碎筆草書,如小雞啄米 網友:這樣寫草書,比較難受。李志敏生前是一位法學家,為什麼成為了書法家?這與當時法學家寫書法的人不多有關係吧,應該說李志敏的書法在法學家裡面是比較上等的品質,但是如果說李志敏的書法在書法專業隊伍裡算是上等品質,卻是不切實際的。
  • 千年草書,不過25人!
    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 (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
  • 草書就是隨便連筆?
    「草聖」張芝的草書草書有著固定的類別草書按照大的分類可以分為兩大類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隸書直接發展而來,受隸書的影響比較大,有著隸書標誌性的燕尾,字和字之間的連帶也很少,基本字字獨立,十分古樸,代表作有皇象的《急就章》、陸機的《平復帖》等等。
  • 林散之六十歲學草書,大器晚成,曾說學書法就要多讀書!
    但是有一個人的出現,彌補了明朝以來草書的空白,他的草書以王羲之為宗,融合了懷素的結字和筆法,獨開生面,被稱為當代草聖。林散之的草書結合了以畫法入草、以隸入草、以楷寫草的特點,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草書風格。他的草書在墨法和筆法變化多端,所呈現出的格調高雅,氣韻自然。
  • 草書部首符號大全
    狹義的草書:為了便捷書寫,經過漫長的約定俗成的過程,尤其是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民間流行的草字的數量逐漸增多,寫法逐漸統一,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終於產生了具有法度的草書,那便是章草,之後進一步發展成今草,狹意的草書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 「草聖」張旭:喝著香醇的酒,寫下氣勢如虹的草書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另一個古代文壇大家,他就是「草聖」張旭。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他最擅長的是草書,他與懷素被稱為「顛張醉素」,並且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張旭喜愛飲酒,為人闊達樂觀,才華橫溢,不僅在書法上具有極高的造詣,對詩歌也是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一下「草聖」張旭吧。
  • 黃庭堅的一幅神級草書,如今成了日本國寶,稱他為「草聖」不過分
    黃庭堅草書《李白憶舊遊詩卷》其實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張芝的影響,張芝也被譽為了一代「草聖」!到了唐代,又出現了兩位「草聖」,他們便是著名的「顛張醉素」,張旭以天縱之才,將草書的體勢發揮到了新的境界,而懷素則是在張旭的衣缽當中,上追漢魏,同樣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美學境界,從對於後世的影響力和達到了的書法境界來看,這兩位稱之為「草聖」絲毫不過分!
  • 美術研究|邱振中:論草書,草書是最為充分展現書法書寫性的書體
    草書線條的流動性、連續性—也就是我們說的書寫性,在這一類作品中得到充分的發揮。書寫中推移速度的變化、線條形狀的變化和線條內部運動的變化結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這種自由,這種節奏變化範圍的廣闊,是其他書體不能相比的。下面我從「線質」「運動」「空間」這三個方面說一說我對草書的認識。
  • 風範|範中:草書鑑賞(二)
    李叔同說:「三分書法,七分章法」。可見章法之重要。王羲之說:「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所得,自然平穩」。這種整齊劃一的章法適合篆、隸、楷、章草和今草,呈現一種均勻安詳的靜態之美。草書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是狂草,狂草的章法是以「眼布均稱,散亂布白」的整體效果為第一要務的。
  • 當代「草聖」寫小楷,高清放大!
    當代「草聖」寫小楷,高清放大! 《四時讀書樂詩抄》 為林散之24歲時所書 現藏於安徽馬鞍山林散之藝術館
  • 林散之:60歲學草書,曾說學書法必須多讀書!
    這個人就是林散之,林散之雖然是六十開始學草書,並不是他在六十歲的時候拿起毛筆就成為了書法大師,而是幾十年的積累和練習形成的結果。林散之自幼學習書法,只是他早年學習書法是以行書和楷書為主,在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草書,他以豐富的書法經驗,掌握了草書的筆法精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草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