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瑋:草體、草書兼論草聖張芝

2020-12-24 科教能手

草體和草書是兩個相關但又不盡相同的書學概念。草體是相對於正體而言的,是正體字的潦草快寫,是所有潦草寫法的統稱,也就是篆、隸、楷書以外的一切潦草的字體統稱為草體。正體字具有正規和標準的基本含義,它點劃清楚,結體端正,有一個比較固定的樣式。而草體字出於實用的需要,相對來講沒有嚴格的規範,書寫比較隨意,點畫、結體因人而異,變化的彈性較大。我們根據其潦草的不同程度或不太潦草、或很潦草等等劃分為若干等級。草書,就是草體的若干等級中的一種。草書不是隨意而寫的,草書帶有一種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具有嚴格的規定性。因此,草體是種概念,而草書是屬概念。

漢末草書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先秦的草體相當幼稚,潦草的程度也不大。八分書以前的隸書,實際就是篆字的草體。秦漢以後,字越寫越潦草了,為了加以區別,於是藝術的草書出現了。漢末草書的出現,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純粹意義上的欣賞功能和草書的藝術化。

草書的出現,也意味著書法在一定意義上藝術化的成熟。換句話說,書法之所以變成了藝術,就是因為漢末草書的出現。草書的出現,使得書法真正成為一門「有意味的形式」的藝術。藝術與實用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過去人們學習寫字是為了實用,漢末草書的出現,人們把目光聚集在書法藝術的創造上了,於是在漢末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學習草書藝術的熱潮。在這個熱潮中,時代造就了草聖,於是張芝出現了。因此,張芝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

張芝(?~約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他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高峰,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與活力。張芝獲得「草聖」的殊榮,一方面是時代背景呼喚草書名家問世;另一方面是張芝勤苦努力的結果。這個勤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勤苦,漢末人們練習草書的勤苦程度,後人是難以想像的。張芝作為勤苦的代表,早已名垂史冊。傳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把水池子都給染黑了,於是,後人就把學習書法叫做「臨池」。就連書聖王羲之,在勤苦方面也自嘆不如。

東漢末年,世道荒亂、人命微賤,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皇室貴族奢侈荒淫、宦官專權奸臣當道,黑白混淆是非顛倒,故非盛世。然而在文化發展史上,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階段。對於書法來講,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高潮,是一個字體、書體、書家流派等「大爆炸」的時代。真、草、隸、篆,八分、飛白等各種字體,都在此時蛻變而走向成熟,天下人學習書法的熱潮,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程度。尤其是真正意義上草書的出現,完成了中國書法美學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課題——純粹意義上的線的自由運動,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最有價值、最為深刻的一場革命。在這場革命中,舉國上下學習草書時所投入的熱情,是今天的人們很難想像的。要了解當時的一些基本情況,請看漢末趙壹的《非草書》。

一部中國古代書法理論史,以漢末趙壹《非草書》開場,到清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落下帷幕,其間有眾多的學子為中國書學添磚加瓦,不斷豐富其內容,從而鑄就了蘊含深厚、獨具東方藝術特色的理論寶庫。但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回味無窮的是: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的開場鑼鼓,是在對書法藝術的一片指責和討伐聲中拉開序幕的,又在一片激情飛揚、對傳統帖學的革命的吶喊中落下了帷幕。趙壹的《非草書》一方面攻擊新型的草書字體,另一方面他又對一些細節作了形象的刻畫。通過趙壹的敘述和詳細描寫,我們能從他的悖論中得到很多啟示,同時我們又仿佛目睹了一場生動、形象、真實的漢末學子們學習草書的動人場景。

漢末草書普及程度是驚人的,趙壹的《非草書》中說:「齔齒以上,苟任涉學,皆廢倉頡、史籀,竟以杜、崔為楷。」從七歲兒童開始,不分老幼,「苟任涉學」,學草書,不學史籀大篆等正規字,都學杜度、崔瑗的草書。可見當時學草書已經蔚然成風。

學習草書的勤苦程度,趙壹作了極為生動形象的描寫:「專用為,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在這種全民學草書的大環境下,張芝勤苦學習書藝以至如醉如痴的精神狀態:「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衛恆《四體書勢》中語),就不難理解了。

草書既然是藝術,藝術就是與實用無關,藝術本身就與實用無關。草書一點實用價值都沒有。這一點趙壹在指責草書沒有實用價值時說得很到位:「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善既不達於政,而拙亦無損於治。」漢代舉士的四種科目,據《通典·選舉一》記載:漢武帝下令:各郡國舉孝廉一人,限四科:一曰:德行高潔、志節清白;二曰:學通修行、經中博士;三曰:明習法令、足以決疑;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因此,漢代的知識分子走上仕途,在被別人舉薦的時候,並不考察它的書法,尤其不考察他的草書寫得如何,所以趙壹才有上述話語。選舉制在南朝略有變動,四科改為:儒、玄、文、史,即儒學、玄學、文學、史學。直到唐代的四科取仕,身、言、書、判,才使得書法遒美與仕途掛起鉤來。

由於趙壹受時代的局限,他沒有分辨出應用的草體和藝術的草書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他混淆了實用的草藁書與藝術的草書之間的界限,於是他對當時人們寫草書時的狀態不甚理解:「草本易而速,今反難而遲。」假如是為了忙於事物的應急,在實用中草書應該是快寫的,而趙壹對書家們的草書寫得並不快,不但不快反而很慢感到疑惑。於是,他進一步感嘆:「失指多矣」。

在趙壹的眼裡,人們全神貫注於草書的學習,將動搖傳統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一旦人們都去學草書了,儒家經典將大受冷落。「餘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就像趙壹的同鄉著名學者梁孔達、姜孟穎這樣的彥哲,都跟著張芝去學習草書了,還有誰去制經典?「餘懼其背經而趨俗,此非所以弘道興世也。」

通過上述對趙壹《非草書》的分析探討,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同的自然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動植物品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就會產生特殊的文化人才。張芝的出現是一個文化現象,不可孤立的看待張芝的存在。

張芝草書是從崔瑗、杜度之法中來,趙壹的《非草書》中說過類似的話,唐人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由此可見,他學崔、杜之法,但不拘於成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創造了筆走龍蛇的「一筆書」。但是有關張芝的史料簡直少得可憐,《後漢書·張奐傳》僅記長子芝最知名,及弟昶並善草書。西晉書法家衛恆著《四體書勢》稱:「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後有崔瑗、崔實,亦皆稱工,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今天了解張芝的情況,只能從這些零星材料的一鱗半爪、隻言片語中獲取點僅有的信息。

至於張芝被奉為「草聖」的說法,卻是由來已久。三國時魏國書法家韋仲將認為:「杜氏傑有骨力,而字劃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之,轉精其巧,可謂草聖。」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對張芝書法評價尤高:「頃尋諸名書,鍾(繇)張(芝)信為絕綸,其餘不足觀。」「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唐代張懷瓘、孫過庭等書論名家,皆肯定了張芝「草聖」的地位。

張芝的書法作品,由於時間太久遠了,幾乎沒有傳世墨跡存世,就是翻刻的作品也是寥寥無幾。張芝的作品在《淳化閣帖》中,收有五帖三十八行,這些也都是後人的摹刻本。張芝著有《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張芝與鍾繇都是漢末著名的書家,人們尊張芝為「草聖」,奉鍾繇為楷書之祖,書史上並稱「鍾張」。然而他們又都沒有真實可信的書法真跡流傳於世,他們的「聖明」如何啟迪後人,如何指引人們走向成功之路,後人從他們那裡到底學些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已不是那麼具體和清晰了,他們在人們的心目中,逐漸變成了心靈追慕嚮往的偶像和遙祭膜拜的神靈,逐漸變成了一個可望而不可企及的目的地。

相關焦點

  •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行書也有「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草聖」卻有好幾位,歷史上,張芝曾被稱為「草聖」,唐代的草書名家張旭和懷素也同時被稱為「草聖」,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草聖」,近代的書法名家林散之先生又被稱為「當代草聖」。
  • 張芝草書作品匯總
    張芝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被後世稱為「草聖」,他的出生年月不可考究,大約死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張芝早期比較擅長章草,後期則很少有章草的作品,有專家分析,張芝應該在某個特殊的時間點蛻變了,褪去了過去以往的舊習慣,將章草的點畫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減省,化繁為簡為「今草」。
  • 黃庭堅的一幅神級草書,如今成了日本國寶,稱他為「草聖」不過分
    這裡面的「張」便指的是第一位「草聖」張芝,王羲之曾經這樣比較過自己與張芝的書法:「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意思是我的書法跟鍾繇比起來,水平差不多,跟張芝也差不多,但張芝比我更加精熟,倘若我的書法有張芝的功夫,未必會輸給他!
  • 草聖張芝在東漢引領了學草書的狂潮,詩賦家趙壹寫文章斥責他寫醜書...
    張芝塑像東漢辭賦家趙壹針對當時許多讀書人如痴如醉的學習張芝的草書,寫了一篇《非草書》的文章,批判讀書人臨習沒有實用價值的草書,是東施效顰。這篇文章卻從側面真實的反映了草字擺脫實用提升為書法藝術給讀書人帶來的狂歡。
  •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林散之是一位書法大家,這是不用懷疑的。但是當代草聖的名號,卻有比較大的爭議空間。因為草書能成為聖者的,大約有三位,漢代張芝,唐代懷素與張旭。除此三位,人們很少能在發現草書的賢者聖功。
  • 草聖張旭草書冠絕古今,那麼他的楷書如何呢?其實也有代表作!
    唐人張旭的草書寫得好,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書法史上被尊為草聖的只有一人,此人也姓張,就是東漢的張芝。張芝是草書的創造者,張芝才是真正的「草聖」,王羲之、王獻之和張旭、懷素學草書,都是師法張芝的草書。上圖為張旭的楷書。
  • 林散之草書和草聖草書的三個差異
    林散之為當代新草聖,懷素為歷史先草聖。一前一後,各為草書高峰,但是兩位草聖的草書作品,因時代、人物、意境的原因,呈現三個明顯的藝術差異。差異之是差別之分,不是誰優誰劣之論。第一個草書差異:力道有別。懷素成名,始於年盛,所以他的草書筆跡雄韌,明顯是盛年豪邁的筆跡。遠遠看去,如長江起波濤,黃河落壺口,無聲卻有聲勢,相當驚人。林散之草書,功於年邁,所以他的草書筆跡綿纏,是老年力道掩,情基多的筆跡。觀望,如小橋流水,平和小徑,聲勢小韻氣足,是為感人。
  • 草書部首符號大全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年內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 王羲之的老師草書書法《冠軍帖》
    -12-24 06:15:11 來源: 詩會 舉報   張芝
  • 草聖故裡 文韻瓜州|瓜州縣第八屆張芝文化藝術節組委會書法作品...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推進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建設,著力打造張芝文化品牌,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快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舉辦好瓜州縣第八屆張芝文化藝術節,面向全國公開徵集書法作品。
  • 「草聖」張旭:喝著香醇的酒,寫下氣勢如虹的草書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另一個古代文壇大家,他就是「草聖」張旭。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他最擅長的是草書,他與懷素被稱為「顛張醉素」,並且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張旭喜愛飲酒,為人闊達樂觀,才華橫溢,不僅在書法上具有極高的造詣,對詩歌也是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一下「草聖」張旭吧。
  • 草書就是隨便連筆?
    「草聖」張芝的草書草書有著固定的類別草書按照大的分類可以分為兩大類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隸書直接發展而來,受隸書的影響比較大,有著隸書標誌性的燕尾,字和字之間的連帶也很少,基本字字獨立,十分古樸,代表作有皇象的《急就章》、陸機的《平復帖》等等。
  • 美術研究|邱振中:論草書,草書是最為充分展現書法書寫性的書體
    略晚於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於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於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於二王,是著眼於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 罵不死的草書——再讀《非草書》
    張芝冠軍帖 張芝冠軍帖 文中老先生首先質疑了當時學書人崇拜的草書大家,被後世稱為草聖的張芝: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這是指責大家選錯了人生偶像有悖於正道啊。
  • 草書的境界
    在這個地區,這些人對草書藝術痴迷了一個多世紀,我們稱他們為「西州書家」,最初的領袖人物是張芝,後世稱之為「草聖」。 張芝是一個節操很高的人,文武雙全,但是他就是不做官。這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藝術家。當然,他具備做一個純藝術家的條件,家庭環境很好,有兄弟光耀門楣,這樣父母就不勉強他做官了,他也就樂得沉醉在自己的黑白世界裡。
  • 草書藝術之草書
    草書的產生和生產力的提高息息相關,從古至今依舊生生不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和使用過。草書分為兩大類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為兩類小草、大草(又名狂草)。章草是草書鼻祖,為今草打下基礎。由於有了章草奠定的基礎,草書進入了另一個發展期,產生了一批高手,如張芝、二王父子等。在草聖「張芝」的推動下,草書魅力慢慢散發出光芒來,其代表作是《終年帖》。其特點是一改以往單個字的書寫,兩個字或者幾個字連寫是其主要特點,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視角效果更好。
  • 藝術鑑賞:中國10大草書大家作品欣賞
    NO.1 張芝東漢「草聖」張芝《終年帖》局部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
  • 他被譽為「當代草聖」,寫唐楷輕鬆自然,充滿了行草書的節奏感
    他被譽為「當代草聖」,小楷書法卻很嚴謹,寫唐楷輕鬆自然,充滿了行草書的節奏感,難得一見。「書聖」歷史上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但是書法史上的「草聖」卻有好幾位,東漢書法家張芝、被稱為「顛張醉素」的唐代書法家張旭、懷素, 以及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都曾被稱為「草聖」。當代書法界也有幾位「草聖」,于右任、林散之又被譽為「當代草聖」。
  • 山師大李宗瑋所長:龍飛天步,盡善盡美——書聖現象的回味
    其次,晉書以行、草書為主,而行、草書較少受法度規矩的束縛,故而隨意所適、自由奔放,晉時的楷書也是稚拙天真;行草書的青春活力與「韻」活潑潑的生機相符合。 第三,晉書風格,清朗俊逸,後人品評王羲之的字是為「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這又與「韻」的第三條基本特徵「輕靈與虛無」相符合。
  • 中國十大草書書法家,不愧是歷代書法的典範!
    張旭草書張旭唐代大書家,字伯高,吳縣人。他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張旭不單草書寫的好,而且楷書寫的也很好。NO:4王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