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不小心從隸書帶來的筆法,被米芾發揚光大,已成經典

2020-12-14 騰訊網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其實,這個極為誇張的鉤畫

是貨真價實的王羲之筆法

己亥年

十月廿九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樂

聆聽雲上的聲音

王羲之作為千古書聖

一手創立的「新體」影響力綿延至今

但因為中國書法在發展中的幾次斷層

尤其是二王真跡的滅失

其筆法一直籠罩著某種神秘色彩

但宋代的米芾卻通過一生的努力學到了二王真髓

這不,連王羲之無意中帶入行書的隸書筆法

也讓米芾給打造成了自己的標籤

這就是:蟹爪鉤

這種筆法因為形似蟹爪,故名

初學行書的朋友很多寫米芾

都以為這是米芾獨創的特色

其實,這個極為誇張的鉤畫

是貨真價實的王羲之筆法

米芾行書「時」

比如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中

「殊」字的豎鉤就是典型的蟹爪鉤

只是書聖沒有米芾那麼高調

沒有刻意誇大而已

王羲之《蘭亭序》裡的「殊」

其實作為王羲之七世孫的智永

在《楷書千字文》中也有大量的蟹爪鉤

可能是書法不斷朝平正演進的緣故

後來的書法家基本捨棄了「蟹爪鉤」的寫法

而變為平鉤

智永《楷書千字文》裡的「蟹爪鉤」

說到這來,有些刨根問底的童鞋會問

那麼王羲之的「蟹爪」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們本質唯物主義的書法觀來看

王羲之的「蟹爪」絕不是憑空發明的

而是從隸書演變來的

「蟹爪鉤」就是隸書體勢

演變至行書體勢的遺留產物

漢隸《曹全碑》裡的鉤畫

學過隸書的朋友應該很清楚

隸書的書寫是沒有鉤畫的

隸書出鉤是通過毛筆左推

產生自然上翹的類似橫畫(映帶上部)

不需要出鉤,也不能露鋒

米芾《蜀素帖》裡的「謝」

王羲之生活的時代距離《曹全碑》

也就100多年

隸書作為行書的母胎

就很自然就繼承了隸書的形體

不過繼承中有改變

因為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變快

快速書寫的要求

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蟹爪鉤」

米芾《蜀素帖》裡的「壽」

米芾《蜀素帖》裡的「詩」

需要強調的是,學書法聰明如米芾

把王羲之的這一特徵和他的刷字有機結合

倒是徒增了痛快淋漓之感

讓人一下記住了這種筆法

還直接影響了後世很多書法大師

智永楷書

直到現在,因為王羲之一不小心從隸書

帶到行書的筆法難住了很多書友

寫米芾和智永時都要單獨訓練「蟹爪鉤」

殊不知要練好這種筆法

得從隸書中找源頭

源頭找到,懂得書法體勢和筆勢

這種筆法不用刻意追求

自然就會寫出

智永楷書

圖文來源於網絡

編輯排版 | 雲上文化

說不完的畫裡畫外

品不盡的文氣墨韻

相關焦點

  • 11個字,看懂大師們「筆法」
    特匯集以下字例,以字講法,給大家帶來舉一反三的學習之道。見字如面,如對大宗師。必修經典筆法一王羲之「書」王羲之的「書」字(取自《孔侍中帖》),這個字的亮點在於五個橫劃的發筆處理。總結:遇到多個橫畫的情況,一定要想到王羲之這個「書」的處理方式,這是專業書家必須掌握的。必修經典筆法二
  • 書法創作,王羲之老師衛夫人筆陣圖,形象詮釋筆法執筆結體
    米芾蜀素帖首先,關於筆毫製作,今天我們不可能向筆陣圖裡講的製作方法製作。因為現在的書寫條件和古時候不一樣。古時沒有高凳,所以筆毛很短,不像現在有長鋒筆,出鋒長。以前筆毛出鋒不超過3釐米,古人是託著書寫材質,席地而坐,書寫習慣和現在不同。所以筆毛出鋒長短也不一樣。王羲之的蘭亭序書寫也是如此,一共324個字,28行。高 72釐米,長 232釐米。只是在明清時代後,才有高凳,以後才有了大尺幅的作品。直到如今。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但作為書法藝術,不僅僅是寫好字,書法藝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僅懂得漢字的結體,還要掌握各類筆法,還有精神內涵。書法的「寫」首先是技能,有技能才能書寫,才能產生書法作品,才能顯現書寫者的能力。學習書法,就要懂得筆法,筆法就是,通俗地說,就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筆和圓筆的運用,方筆與圓筆同許多筆畫因素是相通的。
  • 王羲之最後的經典:方寸之中,毫釐之間極盡圓轉筆法之能事
    這是王羲之經典法帖之《寒切帖》透出的意境。《寒切帖》又名《謝司馬帖》,縱26釐米,橫21.5釐米。被刻入《淳化閣帖》《大觀帖》。是王羲之晚年的精品力作,據傳是王羲之最後的書作。《寒切帖》釋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勞久懸情。
  • 筆法的發展史
    中鋒是毫端處於點畫中央的一種運行方式,與點畫走向同向落筆時,毫端自然處於點畫中部,此即為中鋒;如落筆方向與點畫走向不相重合(成一角度),則落筆後稍力四轉動,亦可使毫端移至點畫中部,轉為中峰運行;如落筆方向與點畫走向不相重合而直接運行,毫端便始終處於點畫的一側,即為側鋒。藏鋒即圓筆畫出鋒分中、側二種,運動形式與中鋒、側鋒同。
  • 93年古墓發掘,揭開了中國書法重大發現,知道了米芾跳江的原因
    《神烏賦》宋代著名文人米芾也是一位大書法家,他就認為章草更具古意所以對章草的作品也倍加喜愛,相傳有一天米芾拜訪太守蔡攸,蔡攸拿出自己收藏的王羲之草書佳作《破羌帖》與其共賞,芾驚看後驚訝羨慕不已想據為己有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唐已絳直至明代,篆書、隸書失去了當初的光華,趙孟的篆書、隸書相對薄弱,這是從宋到明普遍的一個特點,不在趙孟本人。但他的楷書、行書及小草書,完全能說足與晉唐宋的大家相媲美。還有,應用不廣泛的章草在他的手上得以重建,並大放光彩。
  • 吾閱書一世,老矣,信天下第一帖也——米芾學書之六
    曾經有人,對此帖,是否是米芾的手刻存在微詞,意思是翻刻米芾所刻,列舉很多自己的臆測。如果對米芾或者說對書法真正有研究,米芾的刻本與任何人的刻本是不一樣的,因為米芾明白王羲之筆法特徵,他在每一細節皆能表現得很明白,沒有米芾第二。
  • 《蘭亭序》對王羲之「書聖」地位的造就
    ……)」可見,在王羲之身後不久,蘭亭地理即已發生變化。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紹興知府沈啟見到「亭之所在已非故處,壞且不存,而所謂清流激湍,亦已湮塞」。清人吳騫亦云:「今之遊蘭亭者求右軍故跡,不特茂林修竹風景已非,即流觴曲水之地已無可據。」所以才重建蘭亭,所選地址亦為大概位置。日本學者鈴木春彥認為現在的蘭亭是為迎接乾隆而造,朱關田則認為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營建。
  • 康裡巎巎《草書張旭筆法卷》,瀟灑爽利,學王羲之的高手
    今天,再給大家介紹一位咱們不經常提起的,名叫康裡巎巎。首先介紹一下,康裡巎巎,蒙古族,字子山,號正齋,元代著名書法家。康裡巎巎學書法,也是非常勤奮的,據說他可以日書三萬字。就書法成就而言,他和趙子昂、鮮于樞等人齊名,被譽為「北巎南趙」。說了這么半天,康裡巎巎的書法到底是什麼樣呢?
  • 書法中的意趣和率真是最高境界,米芾這三種方法值得學習
    「尚意」,是指人們對書法本質意義的看法,以前,書法多以書寫規矩為根本,尤其是在唐代,幾百年來的「尊法」思想,使得書法成如「算子」般的審美思想,而北宋時期這一現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儘管「失去」了筆法和「法度」,但書法的「意味」更為深厚,這就是北宋時期書法「尚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鍾繇大膽革新,使楷書筆法臻於完善,為楷書開闢了一條寬廣的道路
    鍾繇自幼習書,特別勤奮,從《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中可見他的好學精神。鍾繇書法曾師曹喜、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融會貫通,兼擅各種書體,尤精隸書、楷書和行書。唐張懷瓘認為鍾繇「雖習曹蔡隸法,藝過於師,青出於藍,獨探神妙」。「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味,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 王羲之書聖之名,實至名歸
    王羲之自幼受到父親王曠和叔父王廙[yì]的薰陶和啟蒙,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十二歲時曾偷偷地學習父親壓在枕頭底下的前代書法著作《筆論》學習。 書香門第,耳濡目染 王羲之在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氛圍薰陶中成長。其叔父王廙擅長書畫,父親王曠對行書和隸書有較深的造詣。
  • 「絞轉」筆法及效果
    明末張瑞圖就是常用這種筆法的典型,所以他的字方硬勁利圭角甚多。圓筆要求逆入,但筆鋒不是折回,而是繞回,形成圓渾的筆道。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這些動作再加上捻管就是所謂絞轉。羊毫特別是長鋒羊毫出現以後,如果不用絞轉,筆畫常常光滑綿軟。因此,絞轉就成了很重要的筆法。清代鄧石如就多用這種筆法,所以他的作品渾厚而遲澀。
  • 一樣的蘭亭序,不一樣的味道,當代4大名家寫王羲之,您看好誰?
    王羲之的行書經典《蘭亭序》,在書法史上簡直就是圖騰一樣的存在,後世無數名家紛紛效仿取法,以能得王羲之筆意為自身的至高追求。直到現在,還有很多高手名家鍾情於王羲之的這篇《蘭亭序》,面貌各異,精彩紛呈。大家也來看一下,一樣的蘭亭序,不一樣的味道,當代4大名家寫王羲之,您更看好誰?1陳忠康的《蘭亭序》,妙在像與不像之間。
  • 王羲之「絞轉」筆法詳細圖解
    何謂絞轉筆法,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 米芾送給皇帝的一幅字,瀟灑而痛快,不愧是天賦異稟的書法奇才
    這句話出自唐太宗的《帝範》,原文說道: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盡得乎下,取法乎下,僅得乎次意思是學習任何一門藝術,要從最高級的學起,這樣的話,就算學不成功,也不會走向末流!但是如果跟隨不高明的老師學習,就算學到他們的程度,也不會有更大的成就。
  • 美術研究|伍劍:我讀王羲之《喪亂帖》!
    從書法本體來看,隸書隸變周期的延續和逐步完成、古體書法實用領域的逐步退卻、呼喚新體書法的出現特別是呼喚引領這個時代的書法風格的出現,為王羲之書風的出現創造了充分必要條件。關於王羲之「先墓」兩次遭「荼毒」的事件,《王羲之〈喪亂帖〉考評》一文中認為,右軍的「先墓」是指王羲之的祖墓,即從西漢王吉以下至兩晉王覽以上的墓地。
  • 如果王羲之向天再借五百年?
    所以,我從一開始只是想做草書加篆書或者說再有草書手卷、草書冊頁、然後草書大字這樣的一個思路,轉變成以趙之謙作為一個立足點,選取趙之謙的三個書體來作為一個表達對象。那這邊的難度也會比較大,因為我在之前主要是趙之謙的篆書涉獵的多一點,對於隸書還有他的行書了解的還不是太多,所以相當於平地起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