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最後的經典:方寸之中,毫釐之間極盡圓轉筆法之能事

2020-12-16 墨品風雅

天冷極了!

寒徹透骨,大家還好嗎?

我的身體不好,吃的很少,我心情糟透了,寢食難安......

這是王羲之經典法帖之《寒切帖》透出的意境。

《寒切帖》又名《謝司馬帖》,縱26釐米,橫21.5釐米。被刻入《淳化閣帖》《大觀帖》。是王羲之晚年的精品力作,據傳是王羲之最後的書作。

《寒切帖》釋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勞久懸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 一。羲之報。

王羲之《寒切帖》之「寒切」

該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

「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寒切」二字,書體流轉,真的是像雪花飄落,突出王羲之寫此信時的心情,一切寒徹透骨,揮之不去的寒意縈繞心頭。如此糟糕的心情似乎只有告訴好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的心中塊壘。也許天氣真的不是那麼冷,而此時王羲之的心境是如此的的糟糕, 「食無味,寢無眠」(《論語-衛靈公》)所以天氣是那麼的寒冷,冷到骨子裡,所以「寒切」,「寒切」二字平之間白到極致,卻意味無窮,傳達給友人的是心中萬千種玄想幻化。簡簡單單兩個字卻滋生出無邊無際的張力,這也許就是中國文字的魅力吧。

王羲之《寒切帖》

《寒切帖》總體風格簡靜沉厚,雍容曠達,墨色淡雅,點畫豐腴,與筆法相對應的是此帖之結字多呈橫撐之勢,但其尖起露收的筆法使得上下字之間的連貫得到加強,橫縱之勢都得到了充分展現。

《寒切帖》是唐人雙勾填墨摹本,整體看書體不露鋒芒,墨色淡雅,如煙如霧,雖是唐人摹本,卻傳達出了晉人特有的消散衝融之美。

《寒切帖》中的簡約筆墨,雖非真實墨跡跡,然字該貼似如真品浮現,充分顯示鉤摹者對王羲之字形的理解,一定是一位王字的追隨者。帖中字間字跡墨痕寂寥滄桑,昔日王羲之的神採躍然紙上,更具儒雅風流!

書法用筆是這幅右軍信札的最大亮點,其以側鋒、中鋒並用,筆勢翻轉有度,線條勁爽圓健,用墨古潤典雅,意緩字舒般的節奏變化;使清新優雅的完美字形,多了分沉靜和散淡,少了些輕佻和浮躁。草書跌宕起伏的抽象線條,往往在自相矛盾中,尋求不經意間的平衡。

王羲之像

蘇軾《吳道子畫後》說吳道子畫功:「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可以說,王羲之的寒切帖的筆法到了「遊刃餘地,運斤成風」的風神王羲之筆法的爐火純青在《寒切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毫釐之間極盡功夫之能事。寫書法,長線條的筆畫運筆還是容易,能夠在較長的時間裡完成提按、使轉,中側鋒用筆,相對容易。而王羲之在方寸之間跌宕的筆法讓我們汗顏,《寒切帖》是件書札,字體極小,又是草書,在如此之短的筆畫能夠,翻雲覆雨,中側鋒用筆,隨時變換的筆鋒,不經意間筋骨盡顯,是為風規自遠的神作。難怪米芾說:世人以後努張為筋骨,不知不努張自有筋骨焉。明董其昌贊曰:餘幸得再睹神物,益信此語之妙解。都給予了極高之評價。

此帖是一通書札,因此書體從容隨意,又不失精工法度,通篇氣貫,風神兼備。

婁堅跋語所云「尋繹再三,往往得其異趣,真可謂從容道者。」

此帖平和簡淡,書寫似乎毫不費力,然筆畫、結體老辣風神。許多字如「得」「保」「謝」等,從結字上看,好像簡得不能再簡,從筆畫看,也已沒有那麼多轉折、頓挫。但簡化不是簡單,而是高度概括,作到了有點畫處甚至無點畫處都韻完意足。如此帖殘破較重,許多(如「月」、「羲」、「勞」字等)雖然殘破,但氣勢仍然十分豐滿。就整個來說,筆畫比較妍潤,但有些筆畫,如第一個「之」字,「寒切」等字,潤中含樸,非常耐人尋味。

有些字書體取斜勢,結體寬扁,有些字的筆畫章草的用筆。該貼幾乎是露峰起筆,入筆即鋪毫重按,寫出豐腴的筆畫,但並沒有拖泥帶水,而是迅速提筆,整片使轉較少,該貼的筆法還表現在提按上。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書寫,給人以跳躍感,真是滿紙點畫,就如同白居易《琵琶行》的句子「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得」「問」「因」字

看第一行後邊「得」字,為草體,雙人旁以點代替,尖峰入筆,重按,迅速提筆,寫出了方俊之筆。重新起筆寫右邊,依然是露峰入筆,寫出了圓勁有力的曲頭,稍微提筆順勢往右下行筆,這一提出現了脖頸,繼而按筆轉鋒,往左下行筆,出鋒收筆出尖,最後頓筆寫點。整個字左右兩部分形成一個迴環的圓,四太極圖一般,力量內涵。我們知道圓是具有最大的變易,王羲之圓轉的筆法是內力的最大體現。

第一行開頭「一月」二字,上下連寫,以節奏取勝,寫一字,收筆順勢寫「月」字豎畫,合二為一,是草書的一貫寫法。這種連帶還有第二行的「八日」二字,連帶自然。

「一月」「八日」

第二行「問」字,幾乎是同樣的筆畫,不同的寫法,第一個筆畫藏鋒入筆,出鋒收筆,第二筆全是露峰,尖入尖出,首尾呼應。

第四行「問」字,門字寫成圓形,最大體現了王羲之以圓為轉的手腕發力的特色,從而告訴我嗎,此帖書寫當以腕力和指力為主。

最後「羲之報」三字,「羲」字提筆書寫,筆畫靈動瀟灑,「之」字與「報」連續書寫,「報」字連續圓轉,從起始到收轉鋒收筆前的筆畫,入折叉股,圓勁有力,彰顯王羲之的控筆能力。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絞轉」筆法詳細圖解
    何謂絞轉筆法,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 【筆法】顏真卿《勤禮碑》鉤劃的14種寫法,極盡用筆豐富多變之能事
    顏真卿書法取法前人,卻法而能化,推陳出新,「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意於古意之外。」他先後學習過蔡邕、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的書法,特別是得到了張旭的親傳。可以看到,顏真卿加強了腕力,中鋒運行,取篆籀方法,圓轉藏鋒。在鉤末、捺末挑踢出尖鋒,耀其精神。其捺筆表現出一波三折的節奏。其直鉤、平鉤、斜鉤,飽滿取勢,彎度均勻,圓勁有力。
  • 11個字,看懂大師們「筆法」
    必修經典筆法一王羲之「書」王羲之的「書」字(取自《孔侍中帖》),這個字的亮點在於五個橫劃的發筆處理。五個橫劃發筆形態、角度、輕重都各有不同,變化極為豐富,避免了雷同,體現出作者對筆法的高超運用。總結:遇到多個橫畫的情況,一定要想到王羲之這個「書」的處理方式,這是專業書家必須掌握的。必修經典筆法二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可是,「提按」的筆法卻受到很多人不少書法博導的鄙薄,如孫曉雲、邱振中、陳振濂等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
  • 王羲之能寫出神品蘭亭序,千變萬化的筆法,源自他在這方面的努力
    很多人羨慕王羲之的蘭亭序變幻莫測的筆法,王羲之的筆法是怎樣練的?學書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大部分人在盲目學習,盲目臨帖,沒有一定的目的性。王羲之蘭亭序高超的筆法,源自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張懷瓘的《書斷》中有這麼一段話,「王羲之尤善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從上面一段話,我們知道王羲之精通各種書體,你單單臨摹他的行書《蘭亭序》,怎麼可能超過他?
  • 臨習王羲之不要忘記,圓轉筆畫的隸意處理,古今的差異
    王羲之《寒切帖》,現藏天津博物館我們從《遠宦帖》、《寒切帖》的比較中就能發現它們的異同。圓轉中帶提按,這是保持其中鋒行筆的基礎,圓轉處雖提按,但是鋒勢平緩,沒有銳氣(保持隸意的結果),所以,這種用筆隱含著中和之意。
  • 王羲之《蘭亭序》被稱為第一行書,字體放大10倍後,筆法讓人欽佩
    王羲之就是東晉時期的一位書法家,他將漢魏時期的樸質風書徹底改變了。《蘭亭序》就是他的最經典的作品,也有著「第一行書」的稱號。千百年來,被人們學習著。後期,他還成為了「書聖」。其實,在欣賞作品的時候,不難以發現他在用筆上的秘密。許多人也都對他的作品有著質疑,為何他的作品和其他的作品進行對比的話,是沒有多少的不同之處的。
  • 《集王聖教序》的筆法使轉,寫出的筆畫卻不一樣
    按說,一個筆畫非常多的字,筆畫之間的間隔都比較小,所謂密不透風。但這個字呢,左下方的撇和豎之間的空地非常大,所謂疏可走馬。這樣的處理,是很大膽的,搞不好,字可能就散了,這個「藏」卻沒有散。「聖」。初看無離奇之處。細看,上部的「耳」是放筆寫,「口」是收筆寫,一放一收。下部的「王」是收著寫,跟上部比,縮了回去,上下之間又是一放一收。一個字,三個部件,放收放收,寓變化於平淡之中。
  • 善用草書的「使轉」筆法,草書會有飛起來的觀感
    觀賞王良虎的行書作品《大江東去》這幅,可知其筆法使轉之功,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水準。因能使轉,所以筆如神龍,執筆在手,就始駕龍軀遊神宮,氣宇盎然,飄逸自由的觀感非常強烈。一般說來,書法的自由神逸筆法始於王羲之,成於王獻之,所以人們常說王羲之筆跡是自由的,王獻之則更加自由。
  • 王羲之的《蘭亭序》,不僅筆法和章法美,還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說到王羲之就會想到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整幅書法只有三百多個字,筆法精湛,章法美妙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僅是因為這幅書法的章法和筆法,還有《蘭亭序》的文章之美。
  • 行書「使轉」怎麼運筆?看王羲之這四個字一目了然!
    【書法技巧分享】「使轉」筆法來源於篆書,在草書當中得到極致應用,唐代書論家孫過庭《書譜》中說:「草書以使轉為形質」,後來在行書中借鑑草書筆法,引入使轉的概念,使得行書的速度感和流動性等到強化,有一點草書筆法婉轉悠長的意味。
  • 研究|北碑筆法方筆為主,側管轉指而不偏鋒,筆筆送到,以方代圓
    要之,沒有深厚的臨池積澱就不會有晚年章草的突變。沈曾植晚年的章草,以北碑筆法為基礎,融合漢簡筆意,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揮灑自如,縱橫捭闔,氣象渾穆,骨法洞達。其特徵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用筆上:運用北碑筆法,以方筆為主,側管轉指而不偏鋒,筆筆送到,以方代圓,八面出鋒,沉著痛快,風檣陣馬。
  • 王羲之不小心從隸書帶來的筆法,被米芾發揚光大,已成經典
    其實,這個極為誇張的鉤畫 是貨真價實的王羲之筆法 己亥年 十月廿九 其筆法一直籠罩著某種神秘色彩 但宋代的米芾卻通過一生的努力學到了二王真髓 這不,連王羲之無意中帶入行書的隸書筆法 也讓米芾給打造成了自己的標籤 這就是:蟹爪鉤
  • 「絞轉」筆法及效果
    明末張瑞圖就是常用這種筆法的典型,所以他的字方硬勁利圭角甚多。圓筆要求逆入,但筆鋒不是折回,而是繞回,形成圓渾的筆道。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這些動作再加上捻管就是所謂絞轉。羊毫特別是長鋒羊毫出現以後,如果不用絞轉,筆畫常常光滑綿軟。因此,絞轉就成了很重要的筆法。清代鄧石如就多用這種筆法,所以他的作品渾厚而遲澀。
  • 若能理解草書使轉,則筆法通透矣
    然便捷須精熟, 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行筆方向改變,即意味著另起一筆我們之前講「凡轉折,皆換鋒」,無論方或圓,方向一改變,就意味著是另一筆了,但並不是筆鋒離開紙面,而是在紙上換鋒。
  • 書法方筆和圓筆有什麼關係,筆法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的?快收藏!
    其實方筆圓筆的用法是互補的,自從有了毛筆這個工具之後就是如此,因為筆尖是尖的,筆肚是圓的,所以只要涉及到用鋒書寫,就一定會有方圓之變。現在最早的墨跡是春秋戰國時的大篆和沒有成型的隸書,已經是方圓兼備了。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於是趙孟身體力行引領了復古之風,從書法本體回歸,在晉唐與元明搭建起來一座橋,自認橋梁。探源趙孟的書法,以「二王」為宗(主要是王羲之),兼及唐人法度,才成就了自己。在他的一生中,臨摹了大量的王羲之的法帖。
  • 解析王羲之手札
    王羲之墨跡手札保留了原帖風採,與聖教序有很好的銜接,字與字之間有情感關係,有草、行書的銜接,核心體現了內心深處是生命的瀟灑。手札也有碑刻,碑刻對於缺損的部分是一個補充,可對比著看。墨跡手札沒有刻意的、刀刻的方筆,同時能觀察起筆的角度和動作,字數雖然很少,但能看出墨色枯濃。這在聖教中是沒有的,還有很多細線的變化。寫手札主要要解決:一:行、草的搭配問題。
  • 孫過庭《書譜》:草書中「方折」與「圓轉」筆法,難在哪裡?
    《書譜》不僅是古代草書範本中字數較多者之一,且以草法嚴謹著稱,向來被認為是對王羲之草書比較忠實的繼承者。 《書譜》通篇章法參差錯落,頗具渾然天成之妙,加之其細微的起承轉合及提按頓挫之法所具有的典範意義,故後世學習草書者,莫不從孫過庭《書譜》中汲取營養。自孫過庭《書譜》產生至今的一千多年來,其在草書發展史上的標杆性意義,將一直延續下去。
  • 「方」與「圓」,從技法到哲學、美學
    草書之妙在於點畫,點畫之形成正是筆方所致。真書之妙則更重使轉,使轉之意味則由勢圓而來。隸楷字形,字形具方,書畫輒成稜角,轉運旋迴勢圓更為難得。孫過庭這樣評價鍾繇真書:「元常不草,使轉縱橫」,包世臣從楷書之圓勢使轉對此加以解釋,他認為:「古人一點一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止掣曳之處乃用使轉。縱橫者,無處不達之謂也。盤紆跳蕩,草勢也。古人一牽一連,筆皆旋轉,正心著紙,無一黍米倒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