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王羲之就會想到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整幅書法只有三百多個字,筆法精湛,章法美妙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僅是因為這幅書法的章法和筆法,還有《蘭亭序》的文章之美。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感到詫異,傳世書法都是以筆法和章法作為一個衡量標準,怎麼又會出現文章之美呢?
文章美在很多傳世書法之中都有著深刻的體現,不論是《蘭亭序》還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或者是蘇軾的《寒食帖》都是一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因此好文章也是傳世書法必備的條件之一。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塗塗抹抹,雖然是信手而書但是遵循的傳統書法的法度和章法,同時也是一篇情深意切的好文章,用詞深切,讓整幅書法達到了人書合一的藝術境界,蘇軾的《寒食帖》也是如此。
《蘭亭序》短小精悍,語言清雋恬淡,不失為一篇佳作,後人也稱此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文章的開頭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人物場景,言簡意賅。緊接著開始轉向寫景,描繪了蘭亭美妙的景色。
從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這簡單的八個字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景色,雖然只有簡短的八個字,但是給人帶來了一種畫面感。王羲之並沒有用大量的詞語渲染周圍的景色,卻可以把人帶入到當時的場景之中,足以顯示王羲之高超概括的的寫作手法。
後面又寫出了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給人帶來一種動感,也讓讀者感受到了一種快樂的節奏。然後文中多用反覆的寫作手法增強了節奏感和韻律感,比如俯仰之間、俯仰一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等詞語的運用,開始由物寫情,逐漸表達出作者更深層次的訴求,手法高超,可見一斑。
《蘭亭序》摒棄了一般的常規寫法,王羲之由景寫情,最後寫出了豁達的心胸和境界。文中不僅僅用詞貼切,而且融入了自己真實的情感。
整篇文章從微觀到宏觀再到感情的抒發,閃耀著智慧和哲理。結尾表達出了王羲之對人生的感嘆,尤其是最後一句: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人陷入深刻的思考之中。
曾有人說,不同境遇的人讀《蘭亭序》會有不同的感悟,這樣的評價也正和文末相對應,這篇文章給人深刻的啟迪和想像,稱此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並不為過。
因此一幅傳世書法所具有的特點不僅僅是筆法和章法,文章美也是其中的必要組成部分。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不僅僅他的書法值得欽佩,他的文學造詣同樣值得學習和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