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千字文》和王羲之《蘭亭序》寫法比較

2020-12-20 騰訊網

《蘭亭序》的真偽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在中國引發一場關於《蘭亭序》真偽大討論。郭沫若斷言《蘭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筆跡」。書法密碼微店

我們知道,《蘭亭序》真跡是經由智永之手流傳下來的。智永本姓王,名法極,是隋朝時候的人,也是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後,號永禪師。

智永善書,書有家法。據唐人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智永和侄子王孝賓(法號慧欣)一起出家。二人剛落髮為僧時,都住在會稽嘉祥寺,據說就是當年王羲之的舊宅。後來移居到永欣寺。

為什麼叫永欣寺?是因為梁武帝蕭衍看到智永、慧欣叔侄二人都落髮為僧,就根據兩人法號把他們住的寺廟賜名為永欣寺。智永繼承王羲之的衣缽,精勤書法,常居永欣寺閣上臨寫《蘭亭集序》,前後凡三十年。

從智永傳世的《千字文》來看,與《蘭亭》同出一脈,甚至有人認為《蘭亭序》就是智永偽造的,不管怎樣,我們可以對比欣賞一番,對理解蘭亭筆法很有啟發。

《蘭亭序》和《千字文》中的橫筆兼有尖起和鈍起二種寫法,其中在字的主橫劃上採用尖筆起筆,漸行漸粗,至尾部加重收筆的橫劃尖起筆法非常普遍。

《蘭亭序》和《千字文》中的捺筆兼有尖收和鈍收二種寫法

豎彎鉤

《蘭亭序》、《千字文》中的豎彎鉤兼有尖收和鈍收二種寫法,其中尖收寫法為典型筆法,鈍收寫法為輔助筆法。

交叉起筆

《蘭亭序》、《千字文》中的單字,在橫、豎或撇.捺聯接的部位,有直伸出頭的趨勢,形成交叉搭筆。

向外收筆

《蘭亭序》和《千字文》中字的點、捺、 橫等筆劃,在收尾處時常將筆心暴露於紙端,形成向外收筆的「殘尾」。

蟹爪鉤

通常行書的豎鉤只有一個轉折,蟹爪鉤卻有二個轉折,因形似蟹爪得名。蟹爪鉤是《千字文》的典型筆法,隨處可見、觸目皆是。《蘭亭序》中有所收斂,亦有二處典型蟹爪鉤筆法復現。

掃帚鉤

掃帚鉤是在豎劃的尾端直接向左下方掃出,以形似掃帚得名。掃帚鉤用撇筆代替了鉤筆,字跡因而顯得沉雄厚重,富於變化,是《蘭亭序》、《千字文》的書者在揩、行書豎鉤筆法上的一大創造。

順勢起筆的扭筆

《蘭亭序》和《千字文》中字的豎劃或者撇劃在起筆時,筆尖常常習慣性地有一個扭挫的動作,勉強稱之為「扭筆」。

反捺右下尖收

反捺右下尖收的筆法在唐宋以前的書法作品中,除《蘭亭序》、《千字文》外,全無蹤跡。

《千字文》是智永中期的作品,輕鬆自然,無雕飾之意,雖然筆法精煉、神情爽利。《蘭亭序》通過智永得以流傳,後殉葬於唐昭陵,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對我國書法藝術產生巨大影響,至今仍有精確複製品(神龍榻本)傳世。

相關焦點

  • 楊金平:《蘭亭序》真跡絕非偽作
    王羲之用行書寫下了《蘭亭序》,他以後多次書《蘭亭序》,但均不如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被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智永在永欣寺出家為僧,臨終時將祖傳《蘭亭序》真跡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企望在永欣寺裡保存。
  • 唐太宗和《蘭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愛王羲之之書,雖已收集甚富,仍然思念《蘭亭序》真本,經常叫人明察暗訪。《喪亂得示二謝帖》唐代內府雙鉤填墨摹本浙江紹興永欣寺有僧人辯才,為王羲之第七代孫僧智永嫡系的再傳弟子,藏有《蘭亭序》,從不示人。
  • 國學啟蒙的《千字文》其實最早是王羲之的集字書法字帖
    藝博院的專家介紹,千字文的誕生及早期傳播至少與四位歷史人物密切相關:第一位是「書聖」王羲之;第二位是梁武帝蕭衍,他酷愛王羲之書法,搜集了大量的王羲之作品藏於內府;第三位是梁員外散騎侍郎、學者周興嗣,他受命在一夜之間將梁武帝所藏王羲之書法中的一千個單字編纂成《千字文》,此文不僅有文意而且合韻律,堪稱書文合璧的曠世傑作;第四位是智永,他書寫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這樣,先有《臨河敘》後有《蘭亭序》應該沒有爭議的了。 南朝劉義慶,就是《世說新語》作者認為,王羲之在蘭亭雅集上所作之序是模仿了西晉石崇的《金谷詩序》。 我們把《臨河敘》與《金谷詩序》的全文做成下圖的格式進行對比,黑色文字是《金谷詩序》,紅色文字是《臨河敘》。通過全文比較,發現兩者篇幅相當,而且有十組相同、相似的關鍵詞。
  • 簡析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寫法技巧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此書不僅是王書的代表,也是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影響深遠。如何寫好行書《蘭亭序》?以下技法,僅供參考。一、點畫1.橫、豎《蘭亭序》中的橫畫和豎畫的用筆大多體了王羲之運筆「一拓直下」的特點。″事」、「古」等橫畫均側鋒起筆,中段調鋒,收筆藏而不露。「年″、「引″的末筆或藏鋒或出鋒,但都沉著而不浮滑,厚實有力。
  • 54年前,他全面否定了《蘭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1965年,郭沫若發表《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從文章和書跡兩方面否定《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王羲之是和他的朋友子侄於三月三日遊春,暢快地飲酒賦詩。有十一個人做了兩篇,有十五個人做了一篇,有十五個人沒有做成,沒做成的還要罰酒,其樂融融。縱觀這些詩作,幾乎都是樂觀豁達的,沒有什麼悲觀的氣息。然而,從《蘭亭序》中「夫人之相與」之後,悲觀消極之氣流轉於字裡行間。
  • 王羲之的《蘭亭序》,二十一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有時候我們說到《蘭亭序》,不說整幅書法如何,單說其中的一個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功底了,此帖連落款一共出現二十一個「之」字,形態迥異,各具美態。
  • 王羲之不小心從隸書帶來的筆法,被米芾發揚光大,已成經典
    米芾行書「時」 比如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中 「殊」字的豎鉤就是典型的蟹爪鉤 王羲之《蘭亭序》裡的「殊」 其實作為王羲之七世孫的智永 在《楷書千字文》中也有大量的蟹爪鉤
  •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全集--高清單字欣賞系列3-1
    王羲之畫像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撰寫。蘭亭序創作背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城(今浙江紹興)的蘭亭修禊(xì),各有詩,輯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 王羲之《蘭亭序》單字放大,有多美!(324字全文,值得收藏)
    《蘭亭序》是王羲之流傳後世在諸種書跡的法帖中聲譽是最高的、流傳也最廣、影響力最深的一部作品。在東晉永和的第九年(353)三月三日,當時在稽內史擔任的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浙江紹興蘭亭主持被禊大禮,王羲之並為它獻詩。據說當時王羲之在寫蘭亭序的時候正是酒酣興逸之時,後來他寫的創作了好多作品都不及它。
  • 臨《蘭亭序》有感:王羲之的一生和《蘭亭序》到底都講了些什麼
    仔細觀察《蘭亭序》裡的字,有許多字第一感覺並不是特別漂亮,但是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應該和以下兩點有關。其一是《蘭亭序》為行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西漢末到東漢期間,正是隸體向楷、草、行書過渡階段,所以此時的行書結體也夾雜著它們的筆意,如西漢末和東漢初的《居延漢簡》、晉人書《李柏帖》等,這些作品可以說都是民間的初期行書實物。
  • 就不欣賞王羲之的《蘭亭序》?這很正常!
    發幾張高清效果的圖片,讓你看看《蘭亭序》到底有多漂亮!就算從未練過書法的朋友,大概也都聽說過書聖王羲之,也知道「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但是,知道《蘭亭序》並不一定就能真正看懂其「美」在何處,也並不一定能切實感受到《蘭亭序》的藝術魅力。網上隨便曬出幾幅字,評論區總是評點得相當熱鬧,也不管筆法、結構、章法和墨法如何,只看到醜書、俗書和江湖書法的大棒滿天飛。說實話,現在練書法的人越來越少了,真正懂書法的人更不多見。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 價值連城卻難存於世
    王羲之善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其字體自成一派,由此可見王羲之書法造詣,不過有網友就問了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 《蘭亭序》中被塗改的字,竟藏著王羲之的秘法!
    但忽略不計不代表沒有,尤其是《蘭亭序》這種高難度係數的神作,王羲之筆下的調鋒動作往往是靠一種微妙的感覺在主導。為啥說蘭亭序中塗改的幾個字,才是王羲之的秘法?因為這幾個字經過塗改,筆畫明顯比其他字要粗大,下筆充分鋪毫筆畫才能加粗,王羲之的調鋒動作就更加明顯了。所以讀帖要讀這些核心技巧——調鋒動作。
  • 簡析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書法技巧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此書不僅是王書的代表,也是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影響深遠。如何寫好行書《蘭亭序》?以下技法,僅供參考。 一、點畫 1.橫、豎 《蘭亭序》中的橫畫和豎畫的用筆大多體了王羲之運筆「一拓直下」的特點。″事」、「古」等橫畫均側鋒起筆,中段調鋒,收筆藏而不露。「年″、「引″的末筆或藏鋒或出鋒,但都沉著而不浮滑,厚實有力。
  • 王羲之的《蘭亭序》,不僅筆法和章法美,還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說到王羲之就會想到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整幅書法只有三百多個字,筆法精湛,章法美妙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僅是因為這幅書法的章法和筆法,還有《蘭亭序》的文章之美。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21個「之」字的寫法,有何異同?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共有21個「之」字,其中正文出共現20個「之」字,加上落款中的1個「之」字共計21個字「之」。其中這21個「之」字無一雷同,各有不同的體態及美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當然,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 撇的寫法:神秘「揭筆」如何讓線條產生變化?
    因為掠有兩個動作,所以通常都比較長,有些人稱它為長撇。不過,長撇不是書法的專用名稱。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天」字,你看這一掠,猶如彎月,弧度很漂亮。王羲之偶然也有一面鋒起筆,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能」字,起手一撇就是用一面鋒的。
  • 王羲之所有的書法消失?包括《蘭亭集序》,這事竟與他有關?
    紹興蘭亭當時王羲之和朋友們坐在這個地方 ,大家都在寫詩、喝酒,後來大家就發現,今天寫了詩,那就把這些作品把它收集在一起,收集在一起要出版,那出版前得有人寫序,就覺得王羲之的人品、書法以及文章都是最好的所以我們把它稱為《蘭亭集序》。蘭亭集其實是一本書,而王羲之寫了這個序,這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原文太長,我就不浪費大家時間了。麻煩各位自己百度一下了.)
  • 《西遊記》裡的一個情節盜用了《蘭亭集序》的故事
    一會兒《西遊記》,一會兒《圓明園》,一會兒《蘭亭集序》,一會兒又《李白》。突然發現《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和《蘭亭集序》「蕭翼賺蘭亭」特別像,仔細一想還真有可能是吳承恩盜用了也未可知。《西遊記》相信大家都看過1000多遍了,金池長老見唐僧的錦襴袈裟起貪念的故事也能倒背如流,我就不再多說了。「蕭翼賺蘭亭」的故事我簡單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