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之(307-365),字逸少是山東臨沂人。王義之曾經歷任秘書郎、徵西將軍庾亮參軍、江州刺史、寧遠將軍、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職,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和王會稽。
傳說王羲之愛鵝,他為山陰道士寫《道德經》,山陰道士最後以群鵝送他,還傳說他以一百錢為代價為載山老姥在扇上題字等等。
羲之書 扇畫圖 (日)如拙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有記載唐太宗收了王義之3600帖的書法作品。褚遂良創作的《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右軍書記》等一共有465帖。宋朝時代的《宣和書譜》記載著內府所藏有243種書畫作品。光王羲之的書法就佔了有二十多件墨跡留存於世。
快雪時晴帖 東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為素箋,尺寸有七寸一分多高,寬有四寸六分,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人們傳說王羲之的真跡一直都被清高宗弘曆視為「三希」之首。快雪時晴帖所用的書法為行草,一共4行有28個字,書勢端莊,運筆大氣流暢,神完意足。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東晉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為行書,三帖寫的都是行書,書字的風格各有特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東晉王羲之色,端莊秀雅、姿態多變。
姨母帖
《姨母帖》《初月帖》現在被收藏在江寧省博物館。這兩本帖是唐代武則天時所刻《萬歲通天帖》中的第一、第二帖。在這兩幅作品中《姨母帖》的字體圓渾沉重,用筆更是蒼勁有力,仍然保留著一些隸書影子,屬於古質一路。《初月帖》大概是王義之晚年所作,以中鋒為主,顯得跌宕有致,妍媚瀟酒。
《喪亂、二謝、得示三帖》由三帖合成,唐摹雙鉤填墨,相傳唐代鑑真和尚東渡時被帶到日本,現在也是被日本視為國寶,收藏於國寶室中。作品創作是大概王羲之50歲的時候寫的,《墨林快事》中記載它時寫道:「寄巧於拙,藏老於嫩,有不可盡之妍。
上虞帖(唐摹本) 東晉 王羲之
《上虞帖》上用的字體是草書,字體筆畫用的是筆勢靈動,姿態多變,結字布白,信手寫成。
《上虞帖》為唐蔡麻紙本,現在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館,此帖的銘填也極其精細,其草法靈動綽約,勁拔道麗。
寒切帖(唐摹本) 東晉 王羲之
《寒切帖》現在被收藏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為唐代摹本字體圓潤流暢,天趣流溢,有從容不迫之感,應該是王義之中晚年的草書風格。
十七帖 東晉 王羲之
《十七帖》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樣,所以被取名為《十七帖》。十七帖共收納了書札28通,一共有107行,942字,字體更是筆筆到位,體勢雄健,字和字的之間根本就不受牽線相屬,但卻氣勢連貫,法度精嚴、點畫分明的用筆特點盡現於字體之間。
至於王羲之的楷書《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都有其刻本流傳於世,都是小楷的上乘範本。
《蘭亭序》是王羲之流傳後世在諸種書跡的法帖中聲譽是最高的、流傳也最廣、影響力最深的一部作品。在東晉永和的第九年(353)三月三日,當時在稽內史擔任的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浙江紹興蘭亭主持被禊大禮,王羲之並為它獻詩。據說當時王羲之在寫蘭亭序的時候正是酒酣興逸之時,後來他寫的創作了好多作品都不及它。王羲之對這篇《蘭亭序》也極為喜歡,傳到七代孫智永手中,後來智水在臨死時,又交給了辯オ,據唐何延之《蘭亭記》記載是唐太宗命令監察御史蕭翼用計オ要到了這本《蘭亭序》,後來太宗死後,這篇《蘭亭序》便作為陪葬品埋於昭陵,於是真跡便在人間消失,好在唐太宗生前曾命虞世南、歐陽詢、馮承素、禇遂良、趙模等鉤摹《蘭亭序》,作為獎品賞賜給身邊的大臣。
蘭亭集序(唐神龍本)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一共有28行,共324字。它的文章和書法渾然一體,筆畫千變萬化,運筆利用的是藏露相間,十分神奇,字形疏密相摻又不亂,就連墨氣也是用得忽淡忽濃。一整篇作品創作是含蓄和諧的節奏韻律,「遒媚勁健,絕代所無」,也是最能體現二王時期書法藝術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宋代的米芾曾作了一句詩:「之字最多無一似。」確實是這樣的,就在《蘭亭序》中的七個「不」字,二十幾個「之」字,就能說明很多問題,雖然均為一字,但每個字都有每個字的寫法,筆法技法千變萬化,令人讚不絕口。唐僧懷仁在《聖教序》中也收集了《蘭亭序》中的不少字。
此帖的摹刻傳本不知道有多少,但在這些摹刻傳本中最著名的要算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所摹的「神龍半印本以及傳為歐陽詢拓臨的定武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