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皇帝時編成的《三希堂法帖》,收有唐代書法家褚遂良、馮承素二人臨摹的王羲之《蘭亭序》。因為《蘭亭序》的真跡已在李世民死後隨葬昭陵,所以這兩個摹本成為我們能看到的最近真的《蘭亭序》了——說它就是王羲之的真本,也不算離譜。
關於《蘭亭序》的書法藝術,我們不說,單說王羲之在這篇28行、324字的短文中寫下的別字。
「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
首先,我們要明確別字的內涵。別字是確有其字,一般字書、字典都有收羅,但它被用錯了地方,被賦予沒有的、或特有的義項——而這一特有義項另由其他字承擔,此字可謂正字。嚴格意義上說,別字也是錯字。雖然是錯字,但在上下文中,一般不足以使讀者誤解其意圖,不妨礙對意義的正確理解。
所以,我們說它是別字,而非錯字;我們下面考察的,就是《蘭亭序》裡的這一類字,而且還不少。
《蘭亭序》第2行第10字,是「稧」,「修稧事也」。陰曆三月三,在水邊祓除不祥,帶有遊樂性的祭祀活動,稱為修禊。《論語》中,所謂「浴乎沂,風乎舞雩」,就是後世的修禊。而稧,按照宋代的《集韻》,是禾稈。二字毫不相干,所以,文中此句當為「修禊事也」。
第4行第5字,是「領」,「崇山峻領」。《說文解字》:「領,項也。」領,就是脖子。《說文解字》也收有「嶺」(嶺的繁體字),意思是「山道」。《說文解字》既有領、嶺,義項各別,分工明確。那麼二百年後,王羲之把崇山峻嶺寫成領,你能說他不是寫錯了,不是別字?
《蘭亭序》第12行第8字,是「悟」,「悟言一室之內」。《詩經·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言。」毛傳:「晤,遇。」鄭玄嫌毛公解釋不夠明朗,箋註:「晤,猶對也。」
就是說,詩經裡「晤言」的「晤」,是倆人面對面的意思;「晤言」,是倆人促膝談心,推心置腹。《說文解字》有悟字,意思是「覺也」。所謂覺,就是醒悟的意思,它是和迷相反的心理狀態。是故,王羲之的「悟言一室之內」,當作「晤」。
第15行第8字,是「怏」,「暫得於己,怏然自足」。《說文解字》:「怏,不服,懟也。」《康熙字典》引《增韻》:「怏,情不滿足也。」就是說,怏的意思是怨恨。那麼,「怏然」和「自足」,邏輯上相互矛盾,實際上不能共存。「怏」應該是「快」字。《說文解字》說「快」的意思是「喜」。「快然自足」:因為感情上愉快、喜樂,所以精神上感到圓滿,行為上別無所求。可見王羲之寫了別字。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心部》中說:「考王逸少《蘭亭序》曰:『怏然自足。』自來石刻如是,本非『快』字,而學者鮮知之。」他老先生倒是知道這一點,無奈卻要越俎代庖,強為王羲之的這個「怏」字找理由,說「怏,蓋倔強之意」。不說它單文孤證,沒有確切的文獻支持;即便真像段玉裁叮嚀的這樣,倔強與自足又如何能夠圓融共存?真是越描越黑。
《蘭亭序》第16行第11字,是「惓」,「所之既惓,情隨事遷」。《康熙字典》引《集韻》:「惓惓,謹也,又懇至也。」惓是誠懇的意思。《禮記·儒行》:「篤行而不倦。」倦是懈怠、疲勞、厭煩的意思。所以,王羲之的「所之既惓」的惓,當作倦。
第21行(左)第5字,「攬」,「每攬昔人興感之由」;第27行(右)第12字,即末字,「攬」,「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這兩個「攬」,都是看、閱讀的意思。《說文解字》:「覽,觀也。」所以,王羲之用的這兩個攬字,都該換成覽。
關於覽和攬的區別,我們不想置詞,因為明末的國子監生張自烈老兄,已經在《正字通》中說得明白:「按攬覽音同義別。攬,撮取也。溷同覽,非。」(轉引自《康熙字典·見部》)要之,攬是用手,覽是用眼,豈可亂套!
為清晰起見,我們把王羲之在《蘭亭序》裡的別字做一列表,總括上文。
這麼一篇三百來字的短文,寫了6個別字,而且我們網開一面,其中兩個攬字我們只作一個統計。用計算器除一下,是0.01851,1851。就是說此文的別字率是1.85%。(如果按7個別字算,此文錯字率是2.16%。)看來,王羲之老先生,到目前為止,毫無疑問地戴定「別字最多的作者」的桂冠了;借用清朝的頭銜,王羲之算是寫別字的「鐵帽子王」。
雖然說頭銜越多越好,但這樣的桂冠、頭銜,我們還是小心檢點,不要讓他轉贈給我們吧。
情報員:周巖壁
編輯員:長生
圖片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