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2020-12-20 騰訊網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筆者認為,《臨河敘》是被迫退場的,到今天該還《臨河敘》一個公道了。

有人會問,你這是不是要重複幾十年前「蘭亭論辯」的觀點了呢?不是的。要講清楚《蘭亭序》成功「奪位」的來龍去脈,遠比「蘭亭論辯」還要複雜曲折。

1

先有《臨河敘》後有《蘭亭序》

蘭亭修禊聚會這篇序的名字,最早是叫《臨河敘》,到了唐朝時,被叫做《蘭亭序》。

《臨河敘》與《蘭亭序》名稱不同,內容也不同。他們之間的關係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先有《臨河敘》,《蘭亭序》是後人依據《臨河敘》偽造出來的;另一種認為,先有《蘭亭序》,《臨河敘》是從《蘭亭序》裡摘錄出來的。其實,兩種說法爭論的核心是誰在前、誰在後。

到底誰先誰後呢?筆者偶然發現的一個細節,找到了可以確認兩者前後關係的有力證據。那是好幾年前,看祁小春先生的《山陰道上》一書時,從相關文章受到啟發,在《神龍本蘭亭序》手稿上還原《臨河敘》的面貌,製作出了下面這張圖,圖中深色文字是《臨河敘》的內容,淺灰和紅色是《蘭亭序》增加的內容。

圖1 從手稿內容分析《臨河序》與《蘭亭序》的關係

附:《臨河敘》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莫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娛目騁懷,信可樂也。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矣。故列序時人,錄其所述。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餘姚令會稽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鬥。

從這視圖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蘭亭序》所增加的二百零六字中有八處改寫的痕跡,平均每寫二十六字就會有一處改寫。而處在前半部分,《臨河敘》的一百多字中竟無一處改寫痕跡。從寫文章的角度來說,這種改寫頻率出現在一篇文章裡是讓人費解的。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蘭亭序》是依照《臨河敘》改寫而成的。這樣,先有《臨河敘》後有《蘭亭序》應該沒有爭議的了。

南朝劉義慶,就是《世說新語》作者認為,王羲之在蘭亭雅集上所作之序是模仿了西晉石崇的《金谷詩序》。

我們把《臨河敘》與《金谷詩序》的全文做成下圖的格式進行對比,黑色文字是《金谷詩序》,紅色文字是《臨河敘》。通過全文比較,發現兩者篇幅相當,而且有十組相同、相似的關鍵詞。詳見下而的圖、表。

到這裡,真相大白,可以說《金谷詩序》就是《臨河敘》的寫作模板。

把《臨河敘》當成一篇詩集序來看待,沒有內容不完整的感覺,又能和《金谷詩序》相應,而且還是早於《蘭亭序》出現,又比我們熟悉的《蘭亭序》更符合修禊聚會當日的歡樂氣氛。修禊當天大多數時間內,眾人是一起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歡樂場面,等到臨近尾聲時才會有把所作的詩匯集起來想法,請求王羲之為詩集作序也是一個插曲。那麼,王羲之模擬《金谷詩序》,乘興寫一篇百餘字的《臨河敘》,感情上是合乎現場歡樂氣氛的。不太可能有《蘭亭序》中多出來的感慨興嘆文字。

為什麼要模擬《金谷詩序》?不僅僅是因為蘭亭修禊聚會和金谷園聚會飲酒賦詩形式類似,更是因為石崇和他的《金谷詩序》名氣大。王羲之乘興模擬《金谷詩序》為蘭亭詩集所作的序,類似於後人的同韻和詩,同一曲牌填詞。

有了以上的說明,《臨河敘》就是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修禊當日所寫作的「詩集序」。它不是從《蘭亭序》摘錄出來的,要比《蘭亭序》出現的早一些。

2

《蘭亭序》是《臨河敘》的升級版

那麼,《蘭亭序》是怎么半路殺出來的?又是怎麼「成功奪位」、被人們看成是修禊當日所寫的?這就得回到《蘭亭序》的真偽問題上了。

「蘭亭論辯」時,對於《蘭亭序》的真偽探討有兩派觀點。一派是以郭沫若等人認為的「一真一偽」說,即《臨河敘》是真,《蘭亭序》文章與手稿是智永偽造的。另一派是高二適、麥華三以及日本學者西川寧為代表的「雙真無偽」說,他們認為《臨河敘》和《蘭亭序》都是王羲之寫的,只是在那一個先寫、那一個後寫的看法上有所不同。

《蘭亭序》到底是後人偽造的,還是王羲之自己寫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放下專業層面的討論,先從「智永偽造說」的合理性上分析一下。

首先,說「智永偽造說」,那智永偽造的動機是什麼?有什麼重大的利益驅使他們要偽造?要是被人揭發了會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再者,從偽造的心理上來說,做偽的人一定不想留下讓人產生懷疑的把柄,而現在《蘭亭序》的手稿是一個調整了《臨河敘》文本前後次序、修改用詞、再把自己憑空想像的文字強加到王羲之的頭上、又分別安插到《臨河敘》中不同的四個地方、還留下八處塗改痕跡。這是一卷多麼不合常理的手稿啊!

第三,要真想偽造蘭亭詩集序,為什麼不按照《臨河敘》的文本偽造一個呢?《臨河敘》可是沒有人說是假的阿。

所以,雖然沒有證據反駁「智永偽造說」,但是「智永偽造說」不合常理的地方太多了。

我們還原一下修改過程,看看要經過怎麼樣的操作步驟才能把《臨河敘》改成《蘭亭序》。這個修改的過程,或許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修改者當時的心理狀態。

從《蘭亭序》增加的感懷文字,透露出修改者的一些消沉、放達、融匯眾家學說之後的生命感悟,這更像是思想升華以後的內心獨白,這樣的改寫心情和感悟絕對不會是來自修禊聚會歡樂的場景,也只有《臨河敘》作者本人,才會對待自己的文字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字斟句酌地用心修改,偽造者大約不會做出這樣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所以說,《蘭亭序》是王羲之在修禊聚會以後的某個時間,依照《臨河敘》修改而成的文章。換個說法,《蘭亭序》是《臨河敘》的升級版。

分析到這裡,就形成「一序一文,雙真無偽」的局面。

簡要地說,當李世民得到這個升級版的手稿以後,自做主張地寫進了《王羲之傳》裡,這樣才使得《蘭亭序》成功「奪位」,取代《臨河敘》成為修禊當日所作的詩序。

綜上,筆者的觀點是,《蘭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千古美文,但它是由《臨河敘》修改升級而來,三月三日當天,他揮毫寫下的是《臨河敘》。

書友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不管贊同還是反對,都歡迎留言。

本文節選自《公道蘭亭》,作者:張公道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蘭亭:在今浙江紹興西南。會稽郡和山陰縣的治所都在今紹興。 禊(xì):古代人於三月上巳日在水邊薰香沐浴以祛除不祥的一種儀式,曹魏以後,這一天定為三月三日。 流觴(shānɡ):放在水上的酒杯。人們列坐曲水之旁,讓酒杯隨水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杯而飲。
  • 品讀王羲之之《蘭亭序》
    寫了一半《品讀王羲之之〈蘭亭集序〉》文章,將筆停在半空思考中,覺得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因為這篇集序太有名了,歷代多少文人墨客敬仰此書法行筆之精妙和通篇之秀美,也多有論述,要不要發表呢?幾番思量之下,還是繼續寫下去吧,拙作以饗讀者。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 價值連城卻難存於世
    王羲之善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其字體自成一派,由此可見王羲之書法造詣,不過有網友就問了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蘭亭集〉序》的文化內涵
    大家在宴席上爭相傳閱,紛紛擊節稱賞,讚不絕口。  這位王公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羲之,他寫的序文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使。現在農村結婚時常貼一副對聯,叫做「西閣畫眉張京兆,東床坦腹王右軍。」其中的王右軍指的就是王羲之。
  • 《蘭亭序》的秘密
    他們寫了三十七首詩,編成《蘭亭詩集》,它的序,被稱為《蘭亭序》。  千年以後,沒有多少人記得那冊《蘭亭詩集》,卻每一個人都知道,那個以「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開頭的序。  四十多人的雅集不會是一次偶遇或者小聚會,古代也沒有電話和微信,王羲之事前一定有過書面的召集。  那麼,《殷侯帖》會有可能是那封召集書嗎?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相傳農曆的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被稱作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到水邊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
  • 王羲之所有的書法消失?包括《蘭亭集序》,這事竟與他有關?
    修禊:古代傳統民俗,農曆三月初三,官吏和百姓都到水邊嬉戲,是古已有之的消災祈福儀式,後來演變成中國古代文人雅聚的經典範式。因為他們的聚會,山陰蘭亭這個地方到現在都很有名。我曾經有去過,碰到了一群日本遊客,因為《蘭亭集序》太有名了,所以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景點。
  • 《蘭亭集序》值10億?「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毀了王羲之神作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我與《蘭亭集序》的相識,在7年前的高一教室;我對《蘭亭集序》的追慕,卻早已記不得年代了;「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盛名,一度讓我錯過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臨《蘭亭序》有感:王羲之的一生和《蘭亭序》到底都講了些什麼
    而到了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蘭亭序》橫空出世,才使行書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擺脫了早期的隸意,為行書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後人的行書多多少少都存有《蘭亭序》的痕跡。其二是《蘭亭序》通篇21個「之」字形態各異,但又極其舒適。書法講究穩中有變,變亦有道,這要求其實很高,而《蘭亭序》卻做到了,沒有人會感覺其「之」字的各種寫法有不合理的地方。
  • 命運多舛的《蘭亭集序》
    提到中國書法,王羲之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個人,而提到王羲之,《蘭亭集序》則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幅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宴飲之後醉酒寫得。
  • 從《蘭亭集序》看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精神:崇尚自然,超然物外
    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後人冠為名篇而流傳千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王羲之的傳世作品《蘭亭集序》創作於魏晉時期,其中不僅表現了山水的優美,更體現出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的內在精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只是因為其書法藝術而得以流傳,文章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蘊藏著的深層思想,也值得後人研究。其中展示出來的魏晉時代文人士子的心靈狀態和精神深度,才是讓《蘭亭集序》流傳下來的真正原因。在《蘭亭集序》中既有對自然景色的美好感悟,又有文人雅聚、賦詩詠懷的美好體驗,還有對生物自然的追求和探索這種深層的人格心理特徵。
  • 《蘭亭集序》並非王羲之最偉大的作品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立了首功。李世民不僅親手寫了《晉書·王羲之傳》,還在民間廣泛收集王羲之的作品三千多件,讓褚遂良負責編輯整理收藏。特別是「蕭翼賺蘭亭」和《蘭亭集序》隨葬兩件事更顯出了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深愛。
  • 新國風繪本《蘭亭序》,跟隨王羲之,尋覓你心中的山水
    漢字自創造以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極具特色的東方美學,歷代名家法帖皆是珍貴的藝術瑰寶,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緣何寫下《蘭亭序》? 他在《蘭亭序》中表達了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在一千六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去感受那一段歷史、體會那個時代呢?
  • 《書法問集》599、書法家解讀《蘭亭序》,符合王羲之的本意嗎?
    原來題目:《蘭亭序》就是隨意瀟灑寫的,書法家對他的筆法章法解讀很多,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嗎?我是一人。這個問題非常有趣。【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的時候,肯定沒有想筆法和章法書法方面的問題。正因為王羲之當時的關注點不在書法,才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真正需要理解的事情: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是肌肉記憶,需要大量的練習的積累。】如果按照歷代書法家們對《蘭亭集序》的解讀,王羲之自己如果要解讀那肯定比其他人精彩很多。據說王羲之是在微醺的時候,甚至是有點醉了的時候寫《蘭亭集序》的。
  • 王羲之《蘭亭集序》:寫聚會及人物情態,啟發了後人對人生的思考
    如果《蘭亭集》本身有生命的話,一定會深深地嫉妒,為什麼王羲之為它所做的序竟在歷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華麗的倩影。絕佳的文筆是這篇序享譽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須筆,龍飛鳳舞、意興翻騰的字跡,一氣呵成的筆法,無不顯現書法大家的風範。
  • 《蘭亭集序》的背後是什麼?它在中國文化史上起到了什麼作用?
    《蘭亭集序》的背後是什麼?它在中國文化史上起到了什麼作用?很多人都知道王羲之的故事,也都知道他的傳世代表作《蘭亭集序》,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的標籤。可是在這部作品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呢?今天我們說一個蘭亭雅集的故事,背景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為何是書聖王羲之寫的一幅草稿作文
    ,其經典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篇行書書法草稿作品,被唐代李世民皇帝奉為經典,命大臣以雙鉤法臨摹書本,贈送皇親近臣,以便瞻仰書聖王羲之的書跡風採。而他本人,因對這份書法極其珍愛,居然駕崩後,把這個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帶進了自己墳墓。從此,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決然於世,在無人能得觀其真跡之風採。
  • 54年前,他全面否定了《蘭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1965年,郭沫若發表《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從文章和書跡兩方面否定《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這對於傳世東晉字帖,特別是王羲之所書《蘭亭序》,提出了一個很大的疑問……東晉字帖,特別是《蘭亭序》的可靠性問題,便不能不重新提出來了。二、《蘭亭序》文章非王羲之所作首先,從文獻資料上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