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2020-12-20 騰訊網

《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注釋】

永和九年:353年。永和,東晉穆帝年號,345—356年。

蘭亭:在今浙江紹興西南。會稽郡和山陰縣的治所都在今紹興。

禊(xì):古代人於三月上巳日在水邊薰香沐浴以祛除不祥的一種儀式,曹魏以後,這一天定為三月三日。

流觴(shānɡ):放在水上的酒杯。人們列坐曲水之旁,讓酒杯隨水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杯而飲。

次:近旁。

品類:萬物。

【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舉行修禊活動。眾多名流賢士都到齊了,老少濟濟一堂。這地方山嶺高峻,林木繁茂,翠竹挺拔,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水,掩映環繞著兩旁的景物,引溪水作為漂流酒杯的曲折水道,大家依次坐在水側,即使沒有琴、瑟、簫、笛等管弦合奏的盛況,只是一杯酒一首詩,也足以令人暢敘內心情懷。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習習,溫馨舒暢。抬頭觀覽宇宙的浩大,俯身考察眾多物類的興盛繁茂,藉以縱目遊賞,舒展胸襟,足可以盡情享受耳目視聽的歡娛,實在是快樂啊。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注釋】

夫:句首助詞,表示要發表評議。相與:結交,交好。

晤言:面對面地談話。

放浪:放浪不羈。形骸:身體。

修短:人的生命長短。隨化:由天地造化決定。化,造化,自然。

死生亦大矣:語見《莊子·德充符》引孔子的話。

【譯文】

人們相互交往,俯仰之間就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傾吐內心的感悟,與朋友在一室之內促膝傾談;有的人則在愛好的事物上寄託志趣,縱情狂放地外出遊觀。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捨千差萬別,沉靜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自己暫有所得,感到欣喜萬分自我滿足時,竟然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等到對已獲取的事物感到厭倦,情懷就隨著事物的變遷而變化,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前所得到的歡欣,頃刻之間就成為歷史的陳跡,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慨萬端,更何況壽命的長短取決於造化天定,最終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這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注釋】

契:古代的合同文書,左右兩份,中間切斷,雙方各執一份,以作憑信。後來用來比喻符合、契合的意思。

喻:通「愉」,愉快,愉悅。

一死生:把生和死同樣看待。一,認為一樣,同樣看待。

彭:彭祖,傳說中的長壽之人。殤:夭折。

【譯文】

每次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對著前人的文章感嘆悲傷,心裡也不能釋然愉悅。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偽荒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虛妄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是多麼可悲啊!所以要一一列出到會者的姓名,抄錄他們所作的詩篇。儘管時代有別,世事變化,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其情致是相同的。後代的讀者,也將會對這些詩篇有所感慨。

作者簡介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王羲之真跡早於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傳世王羲之《蘭亭序》摹本(神龍本)自元代郭天錫後,一般衍稱為馮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鋒、斷筆、結字、行墨, 均精徵入神。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 價值連城卻難存於世
    王羲之善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其字體自成一派,由此可見王羲之書法造詣,不過有網友就問了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 《書法問集》599、書法家解讀《蘭亭序》,符合王羲之的本意嗎?
    原來題目:《蘭亭序》就是隨意瀟灑寫的,書法家對他的筆法章法解讀很多,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嗎?我是一人。這個問題非常有趣。【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的時候,肯定沒有想筆法和章法書法方面的問題。正因為王羲之當時的關注點不在書法,才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真正需要理解的事情: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是肌肉記憶,需要大量的練習的積累。】如果按照歷代書法家們對《蘭亭集序》的解讀,王羲之自己如果要解讀那肯定比其他人精彩很多。據說王羲之是在微醺的時候,甚至是有點醉了的時候寫《蘭亭集序》的。
  • 命運多舛的《蘭亭集序》
    提到中國書法,王羲之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個人,而提到王羲之,《蘭亭集序》則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幅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宴飲之後醉酒寫得。
  • 從《蘭亭集序》看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精神:崇尚自然,超然物外
    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後人冠為名篇而流傳千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王羲之的傳世作品《蘭亭集序》創作於魏晉時期,其中不僅表現了山水的優美,更體現出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的內在精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只是因為其書法藝術而得以流傳,文章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蘊藏著的深層思想,也值得後人研究。其中展示出來的魏晉時代文人士子的心靈狀態和精神深度,才是讓《蘭亭集序》流傳下來的真正原因。在《蘭亭集序》中既有對自然景色的美好感悟,又有文人雅聚、賦詩詠懷的美好體驗,還有對生物自然的追求和探索這種深層的人格心理特徵。
  • 《蘭亭序殺局》:藏在王羲之第一行書背後的懸疑
    擺在我案頭的是一部3卷本的《蘭亭序殺局》,作者是王覺仁。這本書的封底,演員陳坤這樣評價:《蘭亭序殺局》是一本奇書。小說以探尋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的秘密切入,結合唐太宗時的「四王奪嫡」之爭,江湖與廟堂風起雲湧,眾多歷史名人輪番登場,是歷史與想像的巧妙結合。
  • 《蘭亭集序》值10億?「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毀了王羲之神作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我與《蘭亭集序》的相識,在7年前的高一教室;我對《蘭亭集序》的追慕,卻早已記不得年代了;「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盛名,一度讓我錯過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珍藏版:深度解讀《蘭亭集序》,並附超清逐行掃描圖
    蘭亭集序正是當時社會「魏晉風度」盛行的一個表現,文人騷客齊集一堂,飲酒作詩玄談,最後結束之時大家便邀請王羲之為此次集會作序,並一氣呵成書成《蘭亭集序》。據史書記載,儘管王羲之在酒醒之後也曾多次嘗試書寫《蘭亭集序》,但是都達不到初次《蘭亭集序》的效果。藝術是獨一無二性與偶然性的結合,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融合當時所處的心境與情境。  再次,《蘭亭集序》是一篇流傳千古的文學佳作,同時也因中國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特性而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 課件 | 《蘭亭集序》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看圖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致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
  • 語文學科《蘭亭集序》說課稿
    《蘭亭集序》說課稿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選取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篇序文,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 《蘭亭集序》並非王羲之最偉大的作品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立了首功。李世民不僅親手寫了《晉書·王羲之傳》,還在民間廣泛收集王羲之的作品三千多件,讓褚遂良負責編輯整理收藏。特別是「蕭翼賺蘭亭」和《蘭亭集序》隨葬兩件事更顯出了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深愛。
  • 《蘭亭集序》:儒釋道精神裹挾下王羲之的慨嘆,活在當下
    永和九年,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三月三日,他邀集群賢四十餘人聚於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之後,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並作序一篇,記述其事並書寫內心感觸。此序即那名傳千古的 《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親朋好友在蘭亭玩曲水流觴的遊戲,「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王羲之為集會上的37首詩寫了一篇序文——《蘭亭集序》。在酒酣意暢之時,王羲之提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全文總共324字,字字遒勁有力。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70後作家旅遊時,模仿王羲之寫了篇《仿蘭亭集序》,水平如何?
    1667年前,紹興城外會稽山上的蘭亭裡,來了一群的文化名人,其中包括謝安、孫綽、王羲之等,共41人。以現代的話來說,這就是一場文化界、書畫界的共同舉辦的「會稽山論劍」。 席間,大家飲酒賦詩,對天下事各抒己見,好不熱鬧。最後,此次盛會的召集人王羲之寫了一篇名為《蘭亭集序》的文章。
  • 新國風繪本《蘭亭序》,跟隨王羲之,尋覓你心中的山水
    漢字自創造以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極具特色的東方美學,歷代名家法帖皆是珍貴的藝術瑰寶,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緣何寫下《蘭亭序》? 他在《蘭亭序》中表達了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在一千六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去感受那一段歷史、體會那個時代呢?
  • 高中語文教案:《蘭亭集序》模版1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王羲之有\"書聖\"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
  • 2019福建教師招聘考試:參考教學設計之《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選取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篇序文,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