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作家旅遊時,模仿王羲之寫了篇《仿蘭亭集序》,水平如何?

2020-12-17 騰訊網

1667年前,紹興城外會稽山上的蘭亭裡,來了一群的文化名人,其中包括謝安、孫綽、王羲之等,共41人。以現代的話來說,這就是一場文化界、書畫界的共同舉辦的「會稽山論劍」。

席間,大家飲酒賦詩,對天下事各抒己見,好不熱鬧。最後,此次盛會的召集人王羲之寫了一篇名為《蘭亭集序》的文章。估計在場的41位名士都想不到,這篇序文後來會成為書法界、文學界的瑰寶,一傳就是1600多年。自晉朝後,它就是王公貴族爭搶的對象,遺憾的是現在不知所蹤。且不說原帖的價值,便是那唐代書法家馮承素的臨摹本,現在都藏於故宮博物院,成為了瑰寶。

一篇字數不算太多的駢文,為何有這麼珍貴?一方面,肯定是它在書法上的價值,畢竟它被很多名家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另一方面,則在於它的文學價值。超高的文學水平,加上巔峰的書法水平,讓它獨一無二。

歷朝歷代,臨摹此序文的書法名家很多,卻鮮有人仿寫其文章內容,原因很簡單:字可以臨摹,但文筆豈是想學就能學的?王羲之此文描寫景物,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文筆雋永;抒情議論,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充滿哲理。這樣的水平,令多少古人望塵莫及。

古人不敢隨便模仿,不代表今人不敢,有一位70後現代作家就曾仿寫過一篇。此人名叫成剛,出生於1979年,嚴格來說應該是位網絡作家,其小說也算是有些粉絲喜歡。成剛曾四處遊歷,每有感觸就愛模仿古文古風,除了仿寫過《蘭亭集序》,他甚至還仿過王勃的《滕王閣序》。而且每次仿寫,他都是直接在原文的名字前,加上一個「仿」字,倒是毫不避諱,也不怕被人拿來和前人的名作對比。

對於他這種行為,網友們自然有不小的爭議。有人認為這完全是蹭古人的熱度,無非就是炒作;也有人認為這是想與前人一較高下,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那麼他的水平到底如何,讓我們來讀一讀:

此文成剛遊歷關中時所寫,看著曾經的漢唐帝都,想起了歷史過往,一時有感而發。全文通篇都是文言古風,看來成剛還是有點兒水平的。首句「清秋之際,復值癸丑」顯然就是模仿王羲之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在段落結構上,和王羲之的原作也基本上是一樣的,同樣是4段,同樣是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

筆者認為此文的妙處有兩點:首先,成剛對古文的典故及歷史是非常了解的,程門立雪、易水客等典故、白居易和李商隱的詩句,都被很自然地化用於文中,將一段段精彩的歷史融於一文,這確實是需要點功力的。其次,此文將古人的情懷與自己的心境結合起來,第一段實寫,後幾段虛實相結合,基本達到了情景相融的效果。這兩點,對於一個現代作家來說,其實已經是挺難得的了。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此文與王羲之的原文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從描寫景物上來看,文中有多處語句的堆砌,所以讀來會略顯繁複,這一點似乎是今人寫古風的通病。而從抒情上來看,也遠沒有達到王羲之的境界和格局,王羲之寫的是一群人的感思,是能代表古代很多文人的,成剛此文顯然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

雖是仿作,也算是一篇有些水平的作品,所以筆者其實不太贊同說他「不知天高地厚」。學書法的人能臨摹前人的妙筆,愛好文學的人仿一仿前人的大作,似乎也並沒有什麼不妥。

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模仿的是南北朝文人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範仲淹的「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被李清照拿來一仿,成就了千古名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水調歌頭》,也都有模仿之嫌。而宋代詞人賀鑄的「梅子黃時雨」,更是在300多年裡被20多位文人爭相模仿。好的作品,就是會被大家惦記。

所以說模仿從來都不是問題,也談不上不知天高地厚,關鍵在於對前人的作品是否足夠尊重,是否能仿出自己的東西。成剛的這篇作品,寫出了自己的風格,文中也有對前人致敬之語,雖然水平上無法達到前人的高度,總體算是篇妙文。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蘭亭集序》:寫聚會及人物情態,啟發了後人對人生的思考
    如果《蘭亭集》本身有生命的話,一定會深深地嫉妒,為什麼王羲之為它所做的序竟在歷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華麗的倩影。絕佳的文筆是這篇序享譽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須筆,龍飛鳳舞、意興翻騰的字跡,一氣呵成的筆法,無不顯現書法大家的風範。
  • 王羲之所有的書法消失?包括《蘭亭集序》,這事竟與他有關?
    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王羲之這個大書法家,為什麼要分兩篇文章來寫王羲之?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裡面,有件作品特別被大家推崇的就是《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這需要單獨寫篇文章來表達我對它的喜愛。所以我們把它稱為《蘭亭集序》。蘭亭集其實是一本書,而王羲之寫了這個序,這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原文太長,我就不浪費大家時間了。麻煩各位自己百度一下了.)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親朋好友在蘭亭玩曲水流觴的遊戲,「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王羲之為集會上的37首詩寫了一篇序文——《蘭亭集序》。在酒酣意暢之時,王羲之提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全文總共324字,字字遒勁有力。
  • 《蘭亭集序》只是王羲之酒後塗改多次的草稿,為何之後無法超越?
    《蘭亭集序》只是王羲之酒後塗改多次的草稿,為何之後再也超越不了?漢字因為是標準的方塊字,所以書法能夠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蘭亭集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這樣的稱號絕不是歷朝歷代虛加,歷經時間的長河,我們可以發現《蘭亭集序》的藝術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他所在的時代,成為了我國文化界的瑰寶。《蘭亭集序》書寫者王羲之在酒醒之後感覺他寫的這篇字實在是過於潦草,所以想認認真真再寫一遍。可是無論他再怎麼發揮再怎麼練習,都沒有超過最開始的那篇。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為何是書聖王羲之寫的一幅草稿作文
    書聖像作為書法界擁有絕對尊崇的地位的書聖王羲之,其經典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篇行書書法草稿作品,被唐代李世民皇帝奉為經典,命大臣以雙鉤法臨摹書本,贈送皇親近臣,以便瞻仰書聖王羲之的書跡風採。而他本人,因對這份書法極其珍愛,居然駕崩後,把這個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帶進了自己墳墓。從此,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決然於世,在無人能得觀其真跡之風採。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會,包括了王羲之、謝安、王彬、孫綽等各界名流2.同抒悲情,境界有別。《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王羲之在《蘭亭集序》的後面表達了他自己的「悲情」,他為何會產生「悲情」?
  • 品讀王羲之之《蘭亭序》
    寫了一半《品讀王羲之之〈蘭亭集序〉》文章,將筆停在半空思考中,覺得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因為這篇集序太有名了,歷代多少文人墨客敬仰此書法行筆之精妙和通篇之秀美,也多有論述,要不要發表呢?幾番思量之下,還是繼續寫下去吧,拙作以饗讀者。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捨千差萬別,沉靜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自己暫有所得,感到欣喜萬分自我滿足時,竟然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等到對已獲取的事物感到厭倦,情懷就隨著事物的變遷而變化,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前所得到的歡欣,頃刻之間就成為歷史的陳跡,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慨萬端,更何況壽命的長短取決於造化天定,最終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這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 《〈蘭亭集〉序》的文化內涵
    優遊宴飲的歡快氣氛、酒酣之際的逸興橫飛,眾人的一致推舉,使這位王公興致大發,他接過紙筆,沉思片刻,然後就筆走龍蛇,洋洋灑灑地揮寫起來,轉眼之間,一篇帶著淡淡墨香的序文就呈現在大家面前。大家在宴席上爭相傳閱,紛紛擊節稱賞,讚不絕口。  這位王公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羲之,他寫的序文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 價值連城卻難存於世
    王羲之善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其字體自成一派,由此可見王羲之書法造詣,不過有網友就問了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蘭亭序》真是王羲之寫的嗎?為何有這麼多人懷疑?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最負盛名的作品《蘭亭集序》被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集序》卻不斷被懷疑為後人偽作。一個朋友就認為王羲之現存的大部分字帖都是縱勢,但《蘭亭序》是「橫勢」,兩者存在矛盾。
  • 《蘭亭集序》值10億?「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毀了王羲之神作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我與《蘭亭集序》的相識,在7年前的高一教室;我對《蘭亭集序》的追慕,卻早已記不得年代了;「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盛名,一度讓我錯過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書法問集》599、書法家解讀《蘭亭序》,符合王羲之的本意嗎?
    原來題目:《蘭亭序》就是隨意瀟灑寫的,書法家對他的筆法章法解讀很多,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嗎?我是一人。這個問題非常有趣。【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的時候,肯定沒有想筆法和章法書法方面的問題。正因為王羲之當時的關注點不在書法,才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真正需要理解的事情: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是肌肉記憶,需要大量的練習的積累。】如果按照歷代書法家們對《蘭亭集序》的解讀,王羲之自己如果要解讀那肯定比其他人精彩很多。據說王羲之是在微醺的時候,甚至是有點醉了的時候寫《蘭亭集序》的。
  •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王羲之是著名的書法家,代表作是《蘭亭集序》
    入木三分,大家都只知道成語,不知這個成語的出處以及主人公,就像很多人知道王羲之,卻不知道他的代表作是什麼,其實入木三分的主人公就是王羲之,而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入木三分的來源:眾所周知,王羲之是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不僅秀麗,而且字跡非常的蒼勁有力,這在書法界難得一見。有一次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一位木工雕刻他的字跡時發現木板上的筆跡竟然透進了木板裡,足足有三分之深,可見王羲之字跡之力道,這讓雕刻者非常的震驚,也引起了當時整個京城的轟動,入木三分也因此而來,也表達了大家對王羲之的佩服與其書法字體的讚嘆。
  • 深度解析:日本第248個年號「令和」與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關係
    想像回到當年太宰府賞梅歌詠的時空,觀其展現的情境、意趣的生命美學,顯然是和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宴相契合的。實際的表現又有哪些相似呢?大伴旅人的詩歌情感洋溢,對人、事的詠懷詩是其特色,「令和」所出的《梅花歌·序》就是純粹的漢詩文的作品,其中展現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學(漢文學)的素養和觸發。《梅花歌·序》的創作底本和觸發就是來自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從《蘭亭集序》看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精神:崇尚自然,超然物外
    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後人冠為名篇而流傳千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王羲之的傳世作品《蘭亭集序》創作於魏晉時期,其中不僅表現了山水的優美,更體現出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的內在精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只是因為其書法藝術而得以流傳,文章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蘊藏著的深層思想,也值得後人研究。其中展示出來的魏晉時代文人士子的心靈狀態和精神深度,才是讓《蘭亭集序》流傳下來的真正原因。在《蘭亭集序》中既有對自然景色的美好感悟,又有文人雅聚、賦詩詠懷的美好體驗,還有對生物自然的追求和探索這種深層的人格心理特徵。
  • 郭沫若:《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翻版。文章不是他寫的。你怎麼看
    他們一邊飲酒賦詩,一邊在紹興蘭亭修牆。後來,《蘭亭序》被唐太宗得到,被認定為王羲之的真跡。據說最後的真跡是和唐太宗一起下葬的。到了南宋,有人開始質疑《蘭亭序》是不是王羲之寫的?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所以對文學的研究和發展比其他朝代略為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