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集序》:寫聚會及人物情態,啟發了後人對人生的思考

2020-12-20 feintkotlim

本文乃「大春說汽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如果《蘭亭集》本身有生命的話,一定會深深地嫉妒,為什麼王羲之為它所做的序竟在歷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華麗的倩影。絕佳的文筆是這篇序享譽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須筆,龍飛鳳舞、意興翻騰的字跡,一氣呵成的筆法,無不顯現書法大家的風範。

據說唐太宗拿到這篇書法珍品時愛不釋手,裝裱後即掛在床頭,每日觀賞,臨死前還讓這世上絕無僅有的王氏真跡隨他一起進了墳墓,至此《蘭亭集序》的墨寶失傳。

蘭亭集聚太多文人的回憶,王羲之揮筆寫下了上面這篇序記載當時聚會的情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的上巳節,應當是下水沐浴的祭祀日,王羲之與一大堆朋友和家人決定到會稽山的蘭亭沐浴山嵐,行修禊之禮、飲酒賦詩。

一行四十餘人,其中包括當時極負盛名的孫綽和謝安等人,大家一邊說笑一邊即興賦詩,王羲之主動擔任了負責記載和整理詩的角色。蘭亭裡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溝,山上流下的泉水匯聚在這裡,溪水打旋之後又順著亭邊的小溝彎轉離去,形成了曲水的雅致景象。

王羲之命跟隨的僕人把他的鵝放到池塘裡,一邊逗弄著愛鵝,一邊招呼眾人坐下。不知道何人出了個好主意,來到曲水的上遊,把一個酒盞擱在荷葉上放入水中。帶著酒盞的荷葉順水而下,圍著蘭亭打轉,在誰那裡駐足,誰就要將酒杯拿起來賦詩一首,對不上來便要將杯中的酒喝掉。

這個主意既能讓大家喝到美酒,又能賦詩,絕妙有趣,所有的人都興致勃勃地參加進來天朗氣清,風和日麗,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環境中,即便耳邊沒有天籟之樂,能夠和好友們一起昌言無忌,舉杯高歌已是人生樂事一件,所求不多了。

王羲之拊掌微笑,感受著微醺的滋味,在喧鬧中生出了對生命意義的感嘆。人與人交往、周旋,大家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揮霍著生命。有的人喜歡在一室之內談論自己的抱負,有的人卻喜歡寄託外物,四處遊歷、喝酒飲食,不羈於世道。雖然每個人的性格、行為都不盡相同,但遇到得意的事情就會忘乎所以,甚至把自己快要老了的事情都給忘了,好比眼前這群人,無論年紀大小,都玩得那麼快樂。

可是,等到對已經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或是因事物變化而心境發生變化時,感慨便會油然而生:以往令自己歡欣的事物已經不再能夠鼓舞自己,退化為歷史的陳跡,而自身這時才如同從夢境中驀然醒來一樣,發現生命已經快到盡頭。不知不覺,由新生轉瞬到了面臨死亡的一刻。死和生,是人生多麼大的事情啊,如何能不為它痛心呢。

莫名的悲愴襲上王羲之心頭,想到每次看前人的文章裡大談生死,總不免要唏噓一番,弄不明白箇中道理,認為古人常把生死混為一談,把長壽和夭折等量,根本是荒謬的論斷。可是回過頭來又一想,既然他是如此看前人,想必後人看到他在大談生死問題的詩詞之後,也一定會有和他相同的看法。

所以,他不再多想,盡力記下今天所有人在蘭亭裡留下的詩篇。雖然亭裡玩樂的眾人經歷的事情各異,作風也迥然不同,但在同樣的情境下觸發的情懷,應該相去不遠。那麼,當後人看到了自己記錄的這些詩篇時,定會與他有同樣的慨嘆。

沉浸在想像中的王羲之再次加入詩酒的「戰團」,喝得一塌糊塗,高叫僕人筆墨伺候,揮毫在蠶繭紙上「唰唰」落筆,行雲流水地為尚未成集的詩集奉上一篇佳序。眾人看罷拍手叫好,盡興而歸。王羲之卻在清醒後看著適才所寫的《蘭亭集序》啞然失笑:酒醉後的自己竟然是悲觀的,好像不太符合他的性格啊。

在玄學盛行的時代,王羲之也有自己的信仰,他對道教的天師宗情有獨鍾。但他不認為生活就要看淡一切,人世不應該被遺忘。在《蘭亭集序》裡,他雖然心懷山水樂趣,表現出了對老莊的熱愛,但他對俗世生活仍然心存深深的眷戀,否則也不會對「生」與「死」相當看重。

《世說新語》裡記載過王、謝之間一段有趣的對話。身為大將軍王導的宗親,王羲之順利做到右軍將軍的位置,兼任會稽內史;謝安也已被封為太傅,兩人在朝堂上算是一武一文的同僚關係,平時私交甚好。

一次,二人攜手登冶城,謝安悠然眺望,言明自己很想過醉臥清淡、無憂無慮的生活。王羲之在一旁道:「聽說古時大禹為了處理國事,手腳都生出癤子;周文王處理機要,每天忙到午夜,仍覺得時間過得太快。

現在正是國家動亂,邊境飽受威脅的時刻,人人都應當想著如何為國家效力,可是舉國卻忙著過清淡生活,與現狀背道而馳,荒廢政事,實在不合時宜。」謝安知道他諷刺自己和周圍好玄學的人,不禁笑了:「別的我是不知道,但是秦王朝兩代即亡,難道也是清淡鬧的?」王羲之頓時無語。

王羲之和謝安都沒有錯,而謝安也不是真正在反駁前者,從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出,他與王羲之的想法是相同的。造化雖然偉大,人在自然中也有他的地位;玄學和老莊可以成為士人的精神食糧,卻不可以讓它完全左右了人的生活和事業。

生死、隱達是生活中無法被遺忘的東西,在《蘭亭集序》裡,王羲之把聚會的樂視、每個人的情態和思想的波動都記錄在案,同時也把對人生意義的別樣思考傳達給了後人。

參考資料

《蘭亭集序》

相關焦點

  • 品讀王羲之之《蘭亭序》
    寫了一半《品讀王羲之之〈蘭亭集序〉》文章,將筆停在半空思考中,覺得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因為這篇集序太有名了,歷代多少文人墨客敬仰此書法行筆之精妙和通篇之秀美,也多有論述,要不要發表呢?幾番思量之下,還是繼續寫下去吧,拙作以饗讀者。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
  • 臨《蘭亭序》有感:王羲之的一生和《蘭亭序》到底都講了些什麼
    而到了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蘭亭序》橫空出世,才使行書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擺脫了早期的隸意,為行書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後人的行書多多少少都存有《蘭亭序》的痕跡。其二是《蘭亭序》通篇21個「之」字形態各異,但又極其舒適。書法講究穩中有變,變亦有道,這要求其實很高,而《蘭亭序》卻做到了,沒有人會感覺其「之」字的各種寫法有不合理的地方。
  • 課件 | 《蘭亭集序》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看圖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致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
  • 從《蘭亭集序》看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精神:崇尚自然,超然物外
    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後人冠為名篇而流傳千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王羲之的傳世作品《蘭亭集序》創作於魏晉時期,其中不僅表現了山水的優美,更體現出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的內在精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只是因為其書法藝術而得以流傳,文章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蘊藏著的深層思想,也值得後人研究。其中展示出來的魏晉時代文人士子的心靈狀態和精神深度,才是讓《蘭亭集序》流傳下來的真正原因。在《蘭亭集序》中既有對自然景色的美好感悟,又有文人雅聚、賦詩詠懷的美好體驗,還有對生物自然的追求和探索這種深層的人格心理特徵。
  • 《書法問集》599、書法家解讀《蘭亭序》,符合王羲之的本意嗎?
    原來題目:《蘭亭序》就是隨意瀟灑寫的,書法家對他的筆法章法解讀很多,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嗎?我是一人。這個問題非常有趣。【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的時候,肯定沒有想筆法和章法書法方面的問題。正因為王羲之當時的關注點不在書法,才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真正需要理解的事情: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是肌肉記憶,需要大量的練習的積累。】如果按照歷代書法家們對《蘭亭集序》的解讀,王羲之自己如果要解讀那肯定比其他人精彩很多。據說王羲之是在微醺的時候,甚至是有點醉了的時候寫《蘭亭集序》的。
  • 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偽荒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虛妄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是多麼可悲啊!所以要一一列出到會者的姓名,抄錄他們所作的詩篇。儘管時代有別,世事變化,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其情致是相同的。後代的讀者,也將會對這些詩篇有所感慨。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到底寫了些什麼?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到底寫了些什麼?今天我們聊聊一篇特別有代表性的作品:《蘭亭集序》,這是歷史上有「書聖」之稱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之作。這篇文章記述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 《蘭亭集序》為什麼是「天下第一行書」?
    比如我知道中國的三大行書分別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但是為啥是這三個呢?並且這三個各有bug存在,也不完美啊,為啥就成了行書中公認的經典了呢?《蘭亭集序》真跡現在已經失傳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都是後人臨摹的版本,各個版本還都不太一樣,就這個條件還被公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只能說不是作品行不行的問題,是作者王羲之巨大魔力的問題了。
  • 《蘭亭集序》值10億?「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毀了王羲之神作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我與《蘭亭集序》的相識,在7年前的高一教室;我對《蘭亭集序》的追慕,卻早已記不得年代了;「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盛名,一度讓我錯過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的文化內涵
    優遊宴飲的歡快氣氛、酒酣之際的逸興橫飛,眾人的一致推舉,使這位王公興致大發,他接過紙筆,沉思片刻,然後就筆走龍蛇,洋洋灑灑地揮寫起來,轉眼之間,一篇帶著淡淡墨香的序文就呈現在大家面前。大家在宴席上爭相傳閱,紛紛擊節稱賞,讚不絕口。  這位王公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羲之,他寫的序文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說課稿
    在高中學段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文言文的考查一直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蘭亭集序》不僅是一篇著名的書法作品,同時它所表達的情感主旨在當時具有較強的批判性,不虛無注重當下,曠達的生死觀感動了許多的人。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說課稿以供參考。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儒釋道精神裹挾下王羲之的慨嘆,活在當下
    永和九年,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三月三日,他邀集群賢四十餘人聚於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之後,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並作序一篇,記述其事並書寫內心感觸。此序即那名傳千古的 《蘭亭集序》。
  • 《蘭亭序》真是王羲之寫的嗎?為何有這麼多人懷疑?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最負盛名的作品《蘭亭集序》被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集序》卻不斷被懷疑為後人偽作。一個朋友就認為王羲之現存的大部分字帖都是縱勢,但《蘭亭序》是「橫勢」,兩者存在矛盾。
  • 《蘭亭集序》是民間自古以來最有文化含量的一次聚會
    說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書法愛好者們都會為此稱道叫好,《蘭亭集序》自古以來就被稱之為「天下第一大行書」,不管是書法內行和外行的人對王羲之的書法都可以說是厚愛有加,這就是真正書法的藝術魅力,真正的書法藝術佳品是能夠受到大眾認可的。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親朋好友在蘭亭玩曲水流觴的遊戲,「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王羲之為集會上的37首詩寫了一篇序文——《蘭亭集序》。在酒酣意暢之時,王羲之提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全文總共324字,字字遒勁有力。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為何是書聖王羲之寫的一幅草稿作文
    書聖像作為書法界擁有絕對尊崇的地位的書聖王羲之,其經典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篇行書書法草稿作品,被唐代李世民皇帝奉為經典,命大臣以雙鉤法臨摹書本,贈送皇親近臣,以便瞻仰書聖王羲之的書跡風採。而他本人,因對這份書法極其珍愛,居然駕崩後,把這個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帶進了自己墳墓。從此,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決然於世,在無人能得觀其真跡之風採。
  •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全集--高清單字欣賞系列3-1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 王羲之所有的書法消失?包括《蘭亭集序》,這事竟與他有關?
    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王羲之這個大書法家,為什麼要分兩篇文章來寫王羲之?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裡面,有件作品特別被大家推崇的就是《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這需要單獨寫篇文章來表達我對它的喜愛。因為他們的聚會,山陰蘭亭這個地方到現在都很有名。我曾經有去過,碰到了一群日本遊客,因為《蘭亭集序》太有名了,所以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景點。當然我們現在看到建築,都是後來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