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王羲之之《蘭亭序》

2020-12-20 定慧蘭亭

寫了一半《品讀王羲之之〈蘭亭集序〉》文章,將筆停在半空思考中,覺得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因為這篇集序太有名了,歷代多少文人墨客敬仰此書法行筆之精妙和通篇之秀美,也多有論述,要不要發表呢?幾番思量之下,還是繼續寫下去吧,拙作以饗讀者。

《蘭亭集序》書法裡字體那種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的風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後世學書者感到手無舉措,既看似平凡,其實又神秘莫測,往往不得其門而入,不得其法和其中的奧妙。

同時它還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其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楷模。「不激不厲,風規自遠、變幻莫測、法無定法」,這也正是《蘭亭集序》永久的藝術魅力所在。

很多人一直把蘭亭集序當做書法作品「天下第一行書「來看待,而往往會忽視了其實它也是一篇充滿人生哲理的美文。之所以為「天下第一行書」,是因為它的每一個字體都是有靈性、溫度的,而這每一個字體的流淌,就是作者情感的細膩傾瀉和深邃思想的表達,就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組成了一曲優美的旋律,如果僅僅是單獨分析其中的某個字體的間架構造的優美,那就是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

《蘭亭集序》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書法自然形態之美和人的情感之美、人生感悟的和諧統一,如有天機入神,走筆如行雲流水,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蘊含著一定的哲學思想。

正文

《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同時還是一篇美文,讓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並從中得出書聖王羲之在此篇中想要表達的人生感悟有哪些呢?

在西晉末年,王氏南渡舉族遷居建鄴烏衣巷,後來又遷會稽陰山,就是今天的浙江紹興。

王羲之在朝廷裡擔任一些重要的職務,他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史稱「王右軍」。

在農曆的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國魏以後就固定為農曆三月初三,大家一起到水邊嬉戲,以祓除不祥為修禊,是一個除災求福的祭祀活動,這是古代的一個民俗。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也就是王羲之51歲時,他時任會稽內史,在農曆3月3日,王羲之正好就趁著這個祭祀活動節日,和親朋好友朋相逢在一起來相聚,飲酒作詩、暢談人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勝友如雲」。他邀請好友謝安、謝萬、孫綽、許詢、支遁及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等40餘人在蘭亭雅集,曲水流觴、飲酒作詩,要求與會者每人作四言詩、五言詩各一首,集會結束後,將與會者的詩匯集為《蘭亭集》,而王羲之為之作序,一篇名為《蘭亭集序》。

這其實就是一場匯集當時眾多社會上層名流、文人雅士的高端定製私人聚會party,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盡享人賢之樂。

而蘭亭周圍優美的環境,遠近周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暢敘幽情。」反襯出賞心悅目之情,享受天美事雅之樂。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在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能和眾多友人們一起,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是何等的快意人生啊?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在此刻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美景,觀看宇宙之大,天地萬物復甦,「遊目騁懷」,「極視之娛」,此乃是人生一大樂事也,感受在此美景之中娛樂、玩耍的快樂,心情感到無比的舒暢和愉悅。

然而文章第二段畫風就轉變了,來了轉折,忽然作者感悟到「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之感,感慨人生短促,盛年不常在,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出種種感慨。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可以放縱無羈的生活,也不過是「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衰老即將到來。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感悟生命短促和無常,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側重寫出樂而忘悲,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後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現「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複雜原因,這裡的「悲」作者從古人身上證明了人生的確是短暫的,同時更主要是為當時名士們的主流思想對老莊關於「一生死」,「齊彭殤」論調感到悲哀,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

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主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於後人去閱讀。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後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這篇序言疏朗簡淨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

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當時寫下此文留給後人,其實也是寄希望文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可對我們後世之人有所啟發:感悟生命之短促與無常,有時的確難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所以人生的一切歡樂和美好尤顯珍貴,我們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充實地過好每一天。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高手總結的王羲之《蘭亭序》的4大妙處,句句經典
    書聖王羲之大家都知道,可以說是諸體皆能,最負盛名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至今仍是書法愛好者的最佳行書臨寫範本。《蘭亭序》雖好,可是你真的知道她妙在哪裡嗎?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下高手總結的王羲之《蘭亭序》的4大妙處,可以說是句句經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 《蘭亭序殺局》:藏在王羲之第一行書背後的懸疑
    擺在我案頭的是一部3卷本的《蘭亭序殺局》,作者是王覺仁。這本書的封底,演員陳坤這樣評價:《蘭亭序殺局》是一本奇書。小說以探尋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的秘密切入,結合唐太宗時的「四王奪嫡」之爭,江湖與廟堂風起雲湧,眾多歷史名人輪番登場,是歷史與想像的巧妙結合。
  • 王羲之《蘭亭序》,蘊藏三個特點,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說到傳世書法,很多人會想到《蘭亭序》,這幅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美譽,這麼一幅只有三百二十四字的書法,為什麼可以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呢?《蘭亭序》是晉代王羲之的代表之作,王羲之有著書聖的美譽,這幅書法是王羲之的偶然之作,也是王羲之真實情感的流露,書法自然飄逸,用筆方圓結合,嚴謹之中不失灑脫,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蘭亭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也是這幅書法的基礎。
  • 王羲之《蘭亭序》全文「上」,單字高清放大字帖,喜歡就收藏吧
    《蘭亭序》不愧為博涉眾美的經典之作,讀其文、賞其書、品其趣,是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蘭亭書法,符合傳統書法最基本的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內懨」的筆法偏重骨力,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簡潔;在書寫技巧上包含了無數變化之道,僅一個「之」字就有十餘種寫法,在傳統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為樣板。千餘年來,歷代文人多以《蘭亭序》為標準,筆耕不輟。人們習慣地把書法家寫《蘭亭序》的水準作為衡量其傳統功力的尺度。《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遊之事。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
  • 智永《千字文》和王羲之《蘭亭序》寫法比較
    《蘭亭序》的真偽問題至今懸而未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郭沫若在中國引發一場關於《蘭亭序》真偽大討論。郭沫若斷言《蘭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筆跡」。書法密碼微店 我們知道,《蘭亭序》真跡是經由智永之手流傳下來的。
  • 臨《蘭亭序》有感:王羲之的一生和《蘭亭序》到底都講了些什麼
    而到了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蘭亭序》橫空出世,才使行書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擺脫了早期的隸意,為行書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後人的行書多多少少都存有《蘭亭序》的痕跡。其二是《蘭亭序》通篇21個「之」字形態各異,但又極其舒適。書法講究穩中有變,變亦有道,這要求其實很高,而《蘭亭序》卻做到了,沒有人會感覺其「之」字的各種寫法有不合理的地方。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就不欣賞王羲之的《蘭亭序》?這很正常!
    發幾張高清效果的圖片,讓你看看《蘭亭序》到底有多漂亮!就算從未練過書法的朋友,大概也都聽說過書聖王羲之,也知道「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但是,知道《蘭亭序》並不一定就能真正看懂其「美」在何處,也並不一定能切實感受到《蘭亭序》的藝術魅力。網上隨便曬出幾幅字,評論區總是評點得相當熱鬧,也不管筆法、結構、章法和墨法如何,只看到醜書、俗書和江湖書法的大棒滿天飛。說實話,現在練書法的人越來越少了,真正懂書法的人更不多見。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 價值連城卻難存於世
    王羲之善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其字體自成一派,由此可見王羲之書法造詣,不過有網友就問了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 王羲之的《蘭亭序》,二十一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有時候我們說到《蘭亭序》,不說整幅書法如何,單說其中的一個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功底了,此帖連落款一共出現二十一個「之」字,形態迥異,各具美態。
  • 《蘭亭序》因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書聖之名,實至名歸
    而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的創作背景 公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孫綽、謝安等眾人,在紹興蘭亭處修褉時(古代民間於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一種祭禮,多在水邊舉行,取滌舊蕩新之義。)
  • 54年前,他全面否定了《蘭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1965年,郭沫若發表《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從文章和書跡兩方面否定《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這對於傳世東晉字帖,特別是王羲之所書《蘭亭序》,提出了一個很大的疑問……東晉字帖,特別是《蘭亭序》的可靠性問題,便不能不重新提出來了。二、《蘭亭序》文章非王羲之所作首先,從文獻資料上的否定。
  • 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注釋】 永和九年:353年。
  • 王羲之的《蘭亭序》,不僅筆法和章法美,還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說到王羲之就會想到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整幅書法只有三百多個字,筆法精湛,章法美妙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僅是因為這幅書法的章法和筆法,還有《蘭亭序》的文章之美。
  • 100大書法名帖之: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不只是漂亮那麼簡單
    想來想去,我把這第一的位置給了王羲之的《蘭亭序》。下面,我們就來談談100大名帖之: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不只是漂亮那麼簡單。很多人提起《蘭亭序》,首先想到的形容詞就是遒勁、流暢、瀟灑等等這些。《蘭亭序》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一,憑藉的只是好看和漂亮嗎?沒那麼簡單。
  • 《蘭亭序》的單字放大,發現了王羲之用筆的三個秘密!
    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只要是練習書法者,對於《蘭亭序》並不陌生,如果不讀《蘭亭序》則不知文脈為何意。如果不寫《蘭亭序》則不知筆韻為何物。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樸質書風,開晉後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世莫不宗法。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那麼我們在欣賞蘭亭序的時候,發現了王羲之用筆的秘密。
  •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全集--高清單字欣賞系列3-1
    王羲之畫像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撰寫。蘭亭序創作背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城(今浙江紹興)的蘭亭修禊(xì),各有詩,輯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 《蘭亭集序》值10億?「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毀了王羲之神作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我與《蘭亭集序》的相識,在7年前的高一教室;我對《蘭亭集序》的追慕,卻早已記不得年代了;「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盛名,一度讓我錯過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