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一半《品讀王羲之之〈蘭亭集序〉》文章,將筆停在半空思考中,覺得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因為這篇集序太有名了,歷代多少文人墨客敬仰此書法行筆之精妙和通篇之秀美,也多有論述,要不要發表呢?幾番思量之下,還是繼續寫下去吧,拙作以饗讀者。
《蘭亭集序》書法裡字體那種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的風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後世學書者感到手無舉措,既看似平凡,其實又神秘莫測,往往不得其門而入,不得其法和其中的奧妙。
同時它還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其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楷模。「不激不厲,風規自遠、變幻莫測、法無定法」,這也正是《蘭亭集序》永久的藝術魅力所在。
很多人一直把蘭亭集序當做書法作品「天下第一行書「來看待,而往往會忽視了其實它也是一篇充滿人生哲理的美文。之所以為「天下第一行書」,是因為它的每一個字體都是有靈性、溫度的,而這每一個字體的流淌,就是作者情感的細膩傾瀉和深邃思想的表達,就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組成了一曲優美的旋律,如果僅僅是單獨分析其中的某個字體的間架構造的優美,那就是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
《蘭亭集序》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書法自然形態之美和人的情感之美、人生感悟的和諧統一,如有天機入神,走筆如行雲流水,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蘊含著一定的哲學思想。
正文
《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同時還是一篇美文,讓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並從中得出書聖王羲之在此篇中想要表達的人生感悟有哪些呢?
在西晉末年,王氏南渡舉族遷居建鄴烏衣巷,後來又遷會稽陰山,就是今天的浙江紹興。
王羲之在朝廷裡擔任一些重要的職務,他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史稱「王右軍」。
在農曆的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國魏以後就固定為農曆三月初三,大家一起到水邊嬉戲,以祓除不祥為修禊,是一個除災求福的祭祀活動,這是古代的一個民俗。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也就是王羲之51歲時,他時任會稽內史,在農曆3月3日,王羲之正好就趁著這個祭祀活動節日,和親朋好友朋相逢在一起來相聚,飲酒作詩、暢談人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勝友如雲」。他邀請好友謝安、謝萬、孫綽、許詢、支遁及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等40餘人在蘭亭雅集,曲水流觴、飲酒作詩,要求與會者每人作四言詩、五言詩各一首,集會結束後,將與會者的詩匯集為《蘭亭集》,而王羲之為之作序,一篇名為《蘭亭集序》。
這其實就是一場匯集當時眾多社會上層名流、文人雅士的高端定製私人聚會party,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盡享人賢之樂。
而蘭亭周圍優美的環境,遠近周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暢敘幽情。」反襯出賞心悅目之情,享受天美事雅之樂。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在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能和眾多友人們一起,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是何等的快意人生啊?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在此刻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美景,觀看宇宙之大,天地萬物復甦,「遊目騁懷」,「極視之娛」,此乃是人生一大樂事也,感受在此美景之中娛樂、玩耍的快樂,心情感到無比的舒暢和愉悅。
然而文章第二段畫風就轉變了,來了轉折,忽然作者感悟到「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之感,感慨人生短促,盛年不常在,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出種種感慨。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可以放縱無羈的生活,也不過是「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衰老即將到來。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感悟生命短促和無常,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側重寫出樂而忘悲,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後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現「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複雜原因,這裡的「悲」作者從古人身上證明了人生的確是短暫的,同時更主要是為當時名士們的主流思想對老莊關於「一生死」,「齊彭殤」論調感到悲哀,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
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主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於後人去閱讀。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後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這篇序言疏朗簡淨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
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當時寫下此文留給後人,其實也是寄希望文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可對我們後世之人有所啟發:感悟生命之短促與無常,有時的確難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所以人生的一切歡樂和美好尤顯珍貴,我們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充實地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