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有時候我們說到《蘭亭序》,不說整幅書法如何,單說其中的一個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功底了,此帖連落款一共出現二十一個「之」字,形態迥異,各具美態。
不同的字寫出不同的姿態很容易,但是相同的字寫出不同的體勢,這是不容易的。尤其在此帖中出現了二十一個「之」字,字字不同,也是王羲之的高明之處。
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章草、今草發展演變時期,王羲之擅楷書,楷書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因為有楷書的造詣,王羲之把楷書的寫法帶入到行草中來。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書筆法,不把楷書中處理橫折的轉折筆法借鑑到行草書中來,也許王羲之就不能把行草書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獲得書聖的美譽。
王羲之少學衛夫人,得正書的技法。十餘歲至二十歲,改師叔父王廙,得眾體之妙。二十歲以後,師師之所師,正書、行書宗尚鍾繇,草法效法張芝。正是因為集眾家之長,在書寫《蘭亭序》的時候才表現出非凡的技藝。那麼我們一起欣賞此帖中的「之」字有何不同。
從上面的字可以看出,王羲之用筆基本上都是側鋒入紙,然後扭轉為中鋒,或者就是直接用側鋒。但是不論是中鋒還是側鋒,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尖鋒。每一個字的起始筆畫都是尖鋒入筆,然後轉側鋒或是中鋒,這樣有利於下一個筆畫的運筆,便於掌控整體走勢。我們可以欣賞下面的這些字,就可以看出尖鋒入筆的妙處了。
起筆的地方都有一個小尖尖的線,其實這就是切入的痕跡。這麼說吧,這個小尖尖就是筆毫進入紙的第一個動作,他的作用是把筆毫打開,或者叫做把筆毫壓開。不但此帖中的「之」字這樣入筆,其它的字也是一樣。
很多人學《蘭亭》,有時候會把起筆的尖鋒當做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不知道那是一個前奏的動作,是為了第一筆做準備的,從「之」字就可以看出來。
像這樣的「之」字,單單從外形上看也好不到哪裡去,但為什麼歷代書法家如此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迷戀的是王羲之這種遊絲引帶的感覺,順暢無比的筆法。
王羲之用過這一個字,就是在轉折之處會迅速調鋒,所以力道不會在轉折處流失。這就是王羲之的字筆筆「入木三分」的秘密所在。
王羲之的《蘭亭序》之所以能流傳千古,與他的筆法有著很大的關係,通過對這個「之」字的欣賞,確實有著獨特的美感,這種美感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