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儒釋道精神裹挾下王羲之的慨嘆,活在當下

2020-12-13 雲影飛燕

永和九年,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三月三日,他邀集群賢四十餘人聚於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之後,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並作序一篇,記述其事並書寫內心感觸。此序即那名傳千古的 《蘭亭集序》。

古往今來,《蘭亭集序》以其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被歷朝歷代的書法家所推崇,該書法作品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愛之尤甚,稱其:「就中逸少之跡,莫如《蘭亭》。求見此書,勞於寤寐。」

但拋卻其書法之美不談,它亦有著極深刻的思想內涵,在文學和哲學方面亦佔據著一席之地,並且歷經歲月淘洗而愈發熠熠生輝。千載以降,被無數文人騷客奉為經典之作。

透過《蘭亭集序》,後人也對王羲之在當下時代的人生觀得以了解。生活在時局混亂卻各種宗教學說蓬勃發展的東晉時代,王義之的思想融合了儒、道、佛、玄幾種學說理論,思想體系複雜豐富。

王義之既喜歡與友人談玄論佛,服食丹藥,嗜好飲酒,嚮往縱情山水的隱逸生活,內心又存在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救世情懷。這,或許便是王羲之的人生觀吧。

1. 記錄生活之樂,喟嘆生命無常,感慨千古同悲

《蘭亭集序》開篇點題,將時間、地點、因由和與會諸客一筆帶過。在暮春之初,王羲之和朋友們聚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舉行禊飲活動。這次聚會,可謂是名流薈萃,精彩紛呈,與會者超過四十人。

記生活之樂,賞良辰美景

王羲之用清雅簡明的抒情筆調,將周圍畫卷般的景致點墨而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 16 個字就將蘭亭周圍景色概括而出。 其中,有山的高大險峻、林的幽靜繁茂,還有水的清澈流動。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當時是,三月江南,草長鶯飛,天淡雲清,春風和煦,自然萬物的欣欣向榮,生機盎然,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從蒼鬱青山、豐茂山竹到水清流碧,由自然之景自然而然地引出曲水流觴的文人雅趣之事,用筆自然流暢,水到渠成 。

蘭亭盛會本是良辰美景、賞心悅目的樂事,一眾文人雅士倘佯於會稽山陰的蘭亭,他們飲酒賦詩,發思古之幽情,嘆浩淼之蒼穹,陶醉於自然之美的舒爽優雅,有自在逍遙之興,有忘情達觀之情。此樂是飽覽山水之樂,是文人交往之間的恬適高雅之樂,是流觴曲水的嫻靜之樂,是人與自然宇宙之間忘懷物我之樂

嘆生命無常,慨千古同悲

然後,王羲之筆鋒一轉,在歡樂的沉醉中宕開筆觸,將話題引申開來,由寫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 轉而引發出對樂與憂、 生與死的感慨,感傷人生苦短、時光易逝。如此 樂極而哀,興盡悲來的反差,在古代文人的筆下亦不少見,比如《前赤壁賦》,蘇軾與客泛舟江上,賞明月,享清風,接下來便是從樂轉悲,對生之短暫、對死之悲哀抒發感悟,最後在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

王羲之是如何認為的呢?他在文章中說,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有人喜歡聚集在室內,暢談心中的理想和抱負,有人寄情於物,放情任誕,不拘禮法,狂放不羈,悠然出世,隱處高蹈。雖然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是遇到高興的事情就會得到滿足,滿足之後轉眼成為歷史,快樂是有限的,衰老即將到來,壽命的長短聽憑造化,人到生命的盡頭都免不了一死。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天下無不散筵席,快樂難長久,人生也短促無常,生死更是懸隔,令人悲從中來。

但是他在最後卻批判了老、莊逃避現實的虛無主義思想。莊子認為,死即生, 生即死, 生死不過是事物存在的不同方式,即「一死生」; 「天地與我並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 即「齊彭殤」。

而王羲之則反駁說,人本來就應該知道「一死生」是「虛誕」,「齊彭殤」是「妄作」,生和死均為人生大事,是眾人不可逃脫的,泯滅生與死的界限是虛妄的。他並非全盤否定莊子的道家思想,他同意莊子認為的生死變化不可避免、 人是無法幹預自然宇宙的規律,也是贊同莊子所講的擺脫物累、適時順應的人生態度。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流露出在有限的人生中體味宇宙的曠達,在無限的宇宙反觀人生的悲涼,這兩種情緒混合共存,使得「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2. 難逃時代的裹挾,感嘆人生的無力,尋求精神的自救

《蘭亭集序》創作於東晉,那是一個社會劇烈動蕩、戰爭頻發的年代。

① 社會動蕩,戰亂頻發,人心惶恐

晉朝在內憂外患之下,飄搖欲墜,內亂頻發,生靈塗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文人都死於殘酷的權力鬥爭中。比如曹操拿「敗倫亂俗,訕謗惑眾,大逆不道」的罪名殺孔融,司馬昭拿「無益於今,有敗於俗,亂群惑眾」的罪名殺嵇康。在這個文人動輒被戮的恐怖環境,文人階層逐漸消泯了積極入世之心,收斂起「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偉志。

同時,在經歷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之亂」之後,「人多相食,飢疫總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的現實狀況讓文人士大夫們陷入一種家國破碎的不安全感,內心迷茫而悽愴。一方面,他們深感生命之無常;另一方面,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活著和死亡,內心極度痛苦,常常是「清虛其外,煩亂其中;曠達其外,憂憤其中;瀟灑其外,悲傷其中。」

在東漢之前,古人對於死亡的課題,頗有些諱莫如深的態度孔子避而不談,「未知生,焉知死」。莊子則是模糊了生死的界限,秉持了順應自然、無為而生的處事態度。屈原以死明志,在殉道意志的支持下,對死亡進行詩意化的觀照。

漢代,更是進入了一個以鬼神為主的虛妄世界,讓死亡消失了自然的屬性。到了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戰亂連連,「流屍滿河,白骨蔽野」,在茫茫宇宙中,人就像滄海一粟,不值一提,人生如寄旅,縹緲如浮沉,人生不能自我把控的無力感便油然而生,弱者困於生的哀愁,英雄也常有失路之感。

比如,曹操《短歌行》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短歌行》中「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髮,生亦何早」,曹植《贈白馬王彪》道,「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希,……自顧非金石,咄暗令人悲」。阮籍有「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孔聖臨長川,惜逝忽若浮」(《詠懷》)

② 儒道佛玄,百家爭鳴,精神自救

魏晉時期是儒、道、佛、玄多種思想的交匯與融合的時代。宗白華曾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 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誠然,當時,玄學盛行,玄學家們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為研討和解讀對象,打破了自漢以來儒家經學一統天下的局面。道教,借著玄學的盛行由下層百姓傳入上層士族,道家思想復興並建立起初步的理論體系。

另外,佛教自東漢傳入後,傳播途中與本土的宗教相互融合滲透,發展迅速。任繼愈先生曾說,「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屬於佛玄融合時期,它依附於玄學,並在依附的情形下,逐漸得到滋長。」由此可見,佛教在東晉時期因依附於玄學、道教而被人們接受。

當時,經歷過天災人禍的人們為了尋求慰藉、解脫以至麻痺,開始轉向宗教與哲學,無論是佛教倡導的生死輪迴、靈魂不滅和極樂世界,還是老莊秉持的「一死生」和「齊彭殤」的理論,都撫慰了他們的惶恐焦躁的內心,迎合了經歷過天災人禍的人們求得精神慰藉的屯、理需求。

在此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們或走向山林,寄情山水,尋得內心的寧靜和平實,或於一室之內談玄論道,清談之風盛行,服藥、飲酒亦是當時的風氣,文士間亦常襄盛舉,舉行談玄盛會,進而形成富有時代特徵的社會潮流與文化氛圍。

王羲之不可避免的受到時代浪潮的影響,他一方面嚮往隱逸生活,明哲保身,一方面又心懷天下,憂心百姓疾苦。出身名門世家的王羲之,也曾入仕為官,在他從政期間,改革政治弊端,積極建言獻策,渴望有所作為。

他認為,「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由此可見,王義之對「清談」有著清醒的認識,對毫無意義的文人清談現象表示了不滿和擔憂;在政治上,他踐行的是儒家的積極入世,「義行於下」,治國和平天下是他的夢想。

由此看來,也難怪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批判莊子的觀點。他認為,人生固然短暫無常,但是卻也不該混沌度日,與其悲觀厭世,不如放開胸懷、活在當下。

在蘭亭集會之時,放眼當下良辰美景,回想往生心酸苦楚和現實中的無奈悲涼,感嘆時不我待,生死終有盡,這是人之常情。古人、今人和後人都免不了最後歸於一抔黃土,種種悲生嘆死之慨嘆,究根結底無不是對短暫生命的眷戀,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每個人都在時代的裹挾下踉蹌前行,無論做何種選擇,都逃脫不得時代的桎梏。但是相比之下,王羲之比同時代同階層的普通士大夫們要清醒、理智一些,在有生之年沒有選擇醉生夢死、苟且偷生,而是奮發進取,追求卓越,就像在《蘭亭集序》中表面上是看起來雖然是悲觀和消極的感嘆,但實際上暗藏的應該是對生命的留戀和對人生的追求。

《蘭亭集序》其文澹泊自然,清新幽雅,舉重若輕,王羲之一方面毫不掩飾地發出對生命必將逝去的悲嘆,另一方面,又將眼光從橫向的天地萬物轉到縱向的歷史長河,超越了個體生命,以宏大的生命視野超越時空觀照古今。

正如宗白華所言,王羲之的作品表觀出「晉人純淨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覺所啟示的宇宙觀,新鮮活潑自由自在的心靈領悟這世界,使觸著的一切呈露新的靈魂新的生命。

相關焦點

  • 從《蘭亭集序》看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精神:崇尚自然,超然物外
    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後人冠為名篇而流傳千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王羲之的傳世作品《蘭亭集序》創作於魏晉時期,其中不僅表現了山水的優美,更體現出王羲之及魏晉士人的內在精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只是因為其書法藝術而得以流傳,文章中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蘊藏著的深層思想,也值得後人研究。其中展示出來的魏晉時代文人士子的心靈狀態和精神深度,才是讓《蘭亭集序》流傳下來的真正原因。在《蘭亭集序》中既有對自然景色的美好感悟,又有文人雅聚、賦詩詠懷的美好體驗,還有對生物自然的追求和探索這種深層的人格心理特徵。
  • 王羲之《蘭亭集序》:寫聚會及人物情態,啟發了後人對人生的思考
    如果《蘭亭集》本身有生命的話,一定會深深地嫉妒,為什麼王羲之為它所做的序竟在歷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華麗的倩影。絕佳的文筆是這篇序享譽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須筆,龍飛鳳舞、意興翻騰的字跡,一氣呵成的筆法,無不顯現書法大家的風範。
  • 《蘭亭集序》說課稿
    在高中學段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文言文的考查一直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蘭亭集序》不僅是一篇著名的書法作品,同時它所表達的情感主旨在當時具有較強的批判性,不虛無注重當下,曠達的生死觀感動了許多的人。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說課稿以供參考。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蘭亭集序》。
  • 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作者簡介 王羲之 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南昌滕王閣《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兩序相較,哪一篇更「序」?老家洪都「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蘭亭集序》因王羲之名而流芳百世,二者難分伯仲。《蘭亭集序》聞名於世,的確沾了不少「書法」的光。在這個意義上講,《蘭亭集序》是一篇「書法作品」,而《滕王閣序》則是一篇「文學作品」。
  • 課件 | 《蘭亭集序》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看圖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致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
  • 《蘭亭集序》並非王羲之最偉大的作品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立了首功。李世民不僅親手寫了《晉書·王羲之傳》,還在民間廣泛收集王羲之的作品三千多件,讓褚遂良負責編輯整理收藏。特別是「蕭翼賺蘭亭」和《蘭亭集序》隨葬兩件事更顯出了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深愛。
  • 教材教學|​《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這是千年之前王羲之參與的一次盛會。談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大多數人關注的都是他的書法之美,說它是「天下第一行書」。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關注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情感之美」。在清代有一個大才子叫金聖歎,他寫了一本書《天下才子必讀之書》通過《蘭亭集序》一文給王羲之冠以「天下第一情種」的美稱。而酒酣耳熱之後的王羲之,在文章的結尾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 《書法問集》599、書法家解讀《蘭亭序》,符合王羲之的本意嗎?
    原來題目:《蘭亭序》就是隨意瀟灑寫的,書法家對他的筆法章法解讀很多,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嗎?我是一人。這個問題非常有趣。【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的時候,肯定沒有想筆法和章法書法方面的問題。正因為王羲之當時的關注點不在書法,才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真正需要理解的事情: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是肌肉記憶,需要大量的練習的積累。】如果按照歷代書法家們對《蘭亭集序》的解讀,王羲之自己如果要解讀那肯定比其他人精彩很多。據說王羲之是在微醺的時候,甚至是有點醉了的時候寫《蘭亭集序》的。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蘭亭集序》為什麼是「天下第一行書」?
    比如我知道中國的三大行書分別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但是為啥是這三個呢?並且這三個各有bug存在,也不完美啊,為啥就成了行書中公認的經典了呢?《蘭亭集序》真跡現在已經失傳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都是後人臨摹的版本,各個版本還都不太一樣,就這個條件還被公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只能說不是作品行不行的問題,是作者王羲之巨大魔力的問題了。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親朋好友在蘭亭玩曲水流觴的遊戲,「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王羲之為集會上的37首詩寫了一篇序文——《蘭亭集序》。在酒酣意暢之時,王羲之提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全文總共324字,字字遒勁有力。
  • 王羲之所有的書法消失?包括《蘭亭集序》,這事竟與他有關?
    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王羲之這個大書法家,為什麼要分兩篇文章來寫王羲之?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裡面,有件作品特別被大家推崇的就是《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這需要單獨寫篇文章來表達我對它的喜愛。所以我們把它稱為《蘭亭集序》。蘭亭集其實是一本書,而王羲之寫了這個序,這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原文太長,我就不浪費大家時間了。麻煩各位自己百度一下了.)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為何是書聖王羲之寫的一幅草稿作文
    書聖像作為書法界擁有絕對尊崇的地位的書聖王羲之,其經典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篇行書書法草稿作品,被唐代李世民皇帝奉為經典,命大臣以雙鉤法臨摹書本,贈送皇親近臣,以便瞻仰書聖王羲之的書跡風採。而他本人,因對這份書法極其珍愛,居然駕崩後,把這個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帶進了自己墳墓。從此,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決然於世,在無人能得觀其真跡之風採。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在書法界的地位無人能及,連後人臨摹的版本都能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歷代皇帝對其鍾愛更讓它身價倍增。《蘭亭集序》的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
  • 《〈蘭亭集〉序》的文化內涵
    這位王公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羲之,他寫的序文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使。現在農村結婚時常貼一副對聯,叫做「西閣畫眉張京兆,東床坦腹王右軍。」其中的王右軍指的就是王羲之。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集字《智慧楹聯》欣賞,學行書的必修字帖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 臨《蘭亭序》有感:王羲之的一生和《蘭亭序》到底都講了些什麼
    而到了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蘭亭序》橫空出世,才使行書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擺脫了早期的隸意,為行書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後人的行書多多少少都存有《蘭亭序》的痕跡。其二是《蘭亭序》通篇21個「之」字形態各異,但又極其舒適。書法講究穩中有變,變亦有道,這要求其實很高,而《蘭亭序》卻做到了,沒有人會感覺其「之」字的各種寫法有不合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