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的秘密

2020-12-20 東北新聞網

  《明代祝允明蘭亭序文徵明補圖》遼寧博物館收藏

  談《蘭亭序》之前,我們先聊聊殷侯帖。

  在王羲之的法帖裡,有這樣一封信札:

  昨送諸書,令示卿,想見之。恐殷侯必行,義望雖宜爾。然今此集,信為未易,卿若便西者,良不可言。王逸少頓首。敬謝!各可不?欲小集,想集後能果。

  ——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右軍書記》

  這樣的信札,王羲之平時一定寫過很多封。

  所以它被存在《王羲之十七帖》裡,默默地和其它帖雜放一處。

  它也叫《殷侯帖》。

  我們也許可以來個大膽的狂想。

  也許,它就寫在永和九年——永和十年以後,殷浩被廢為平民,王羲之不再喚其殷侯。也許,它就是那封從未被人注意過的召集書。

  那年,時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在蘭亭搞了一次上巳節的雅集。

  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書童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住了,誰就得賦詩,若不能,就罰酒三杯。

  坐在這曲水旁邊流觴的,共有四十多人。他們寫了三十七首詩,編成《蘭亭詩集》,它的序,被稱為《蘭亭序》。

  千年以後,沒有多少人記得那冊《蘭亭詩集》,卻每一個人都知道,那個以「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開頭的序。

  四十多人的雅集不會是一次偶遇或者小聚會,古代也沒有電話和微信,王羲之事前一定有過書面的召集。

  那麼,《殷侯帖》會有可能是那封召集書嗎?

  它極有可能是在永和九年的初春寫成——那正是殷浩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間的日子。

  那時候殷浩第一次北伐失敗,執意準備第二次,王羲之曾經屢次勸他,「恐殷侯必行」正是王羲之憂慮心情的披露。後來第二次北伐也失敗,殷浩被廢為平民,王羲之的信裡,以後提到的都是「殷生」,不再是「殷侯」。

  史上盛名的蘭亭雅集,究竟是討論北伐的秘密軍政會議?還是一次真正單純的上巳節聚會?王羲之蘭亭序的後半段為什麼突轉悲意?

  這到底是一場什麼樣的雅集?

  隔著一千多年的歷史迷霧,所有的猜測其實都無足為憑。好在,歷史保存了那場雅集的蛛絲馬跡。當年的入席者和他們寫的詩,都保存了下來。

  蘭亭雅集的四十二位入席者

  關於入席者,有一個小小的辨誤:歷代的記載裡有41人和42人的不同。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的標註裡說:蘭亭雅集共41人,賦詩者26人,不能賦詩者15人。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唐何延之《蘭亭記》、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南宋姚寬《西溪叢話》、南宋葛立方《韻陽秋語》、南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南宋桑世昌《蘭亭考》裡都說:蘭亭雅集共42人,其中賦詩者26人,不能賦詩者16人。

  其中《韻陽秋語》卷五、《會稽掇英總集》卷三、《蘭亭考》很清楚地列出了42人的姓名詩作和官職。

  《嘉泰會稽志》和《蘭亭考》所依據的是《天章寺碑》的蘭亭名錄,《天章寺碑》可追至唐石本。唐距東晉不足三百年。《世說新語》又偶有小誤。

  所以,42人應當是對的。

  可憐的王獻之那年才10歲,沒有寫出詩,後人因此笑他: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哪能怪他呢,畢竟他才10歲啊。

  王徽之也比他大不了多少,才16歲。

  謝安這年34歲,還沒有做「小草」,還在東山當他的「遠志」。

  42個人裡,有一堆是王羲之的兒子;有一堆是王羲之的下屬,比如羊模;有一堆是王羲之的粉,比如謝家,郗家的,庾家的。

  有兩個人的身份比較值得注意:

  桓偉,桓溫之子。

  王彬之,殷浩僚佐。

  他們是否分別代表桓溫和殷浩而來?這個已經無法確定了。

  身為軍區司令和會稽地區最高行政長官、烏衣王家出類拔萃的名士,這些人會緊密團結在王羲之周圍——至少是上巳節這天以他為核心,這個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後人根據《蘭亭考》的官職推斷,這些軍區長官從不遠千裡的前線四面八方趕來,認為雅集有詐——明為雅集,實為軍事會議嘛!

  可是《蘭亭考》裡所附的官職不全是那一年的。謝安的官職標註是司徒,那可是蘭亭雅集二十多年以後的事。王獻之的官職標註是吳興太守和中書令,可那年他才10歲呢。

  軍事會議未必是真。

  可是蘭亭雅集處在一個很特殊的歷史時期,這是真的。

  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兩次北伐和一個雅集

  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

  那正是東晉兩次北伐的間隙。

  論起北伐,就得說,東晉小朝廷和南宋小朝廷一樣,自從渡江以後就有一個口號——打回中原去,統一全中國!

  因此滿懷熱情先後投入的,就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

  永和三年(347),桓溫討滅成漢,聲威大震。功高震主的恐懼又一次籠罩了司馬家。為了把他可能的野心扼殺在搖籃裡,攝政的會稽王司馬昱,提拔揚州刺史殷浩來對抗桓溫,讓殷浩主持北伐,不許桓溫北伐。

  桓溫不傻,當然知道這是朝廷在對付他。而殷浩呢,一點也不肯讓地和他死磕。

  於是,東晉歷史上最嚴重的將相失和,上演了!

  身為朝廷重臣,王羲之開始暗戳戳地操作桓溫與殷浩的「將相和」。

  可惜他們二人不是廉頗和藺相如。縱然王羲之顧不得書聖的矜持,金貴的勸解信寫了一批又一批,這兩頭牛不但誰也不肯往後退一步,反倒越勸越來勁了。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形勢徹底惡化。

  桓溫完全不顧朝廷正在準備的北伐,搶在殷浩之前誓師,上表北伐,拜表即行,順流而下,自江陵下駐武昌,似乎要北上,又似乎要進京「清君側」。

  整個朝野都震動了。

  殷浩也發脾氣了,他打算辭職不幹了。

  司馬昱親自給桓溫寫信,申明社稷大計。王彪之勸住了殷浩。

  雙方暫時妥協,殷浩委委屈屈地留任,桓溫退軍還鎮。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王羲之深感調解失敗,受到心靈暴擊一千點。故而他主動申請降職到會稽做父母官去了。

  永和八年(352)春,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許昌、洛陽。結果大敗,損失一萬五千人。

  身為殷浩的好友以及朝廷中少數的清醒者,王羲之勸殷浩,北伐要緩一緩。但殷浩愣是一副「不聽不聽我不聽」的態度。

  永和九年(353)十月,殷浩帶著七萬大軍再次北伐,結果被姚襄出賣,再次以慘敗告終。朝廷被迫把殷浩廢為平民。

  蘭亭雅集就在永和九年的三月,在殷浩兩次北伐的間隙,盛大出世。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面對一意孤行的殷浩,鬱悶的王羲之也無能為力。

  這時方鎮的布局和形勢是這樣的:

  桓溫只控制荊州,其下遊的豫州為謝尚,揚州為殷浩,徐州為荀羨,都是支持朝廷的。

  參加蘭亭雅集的謝安、謝萬兄弟,孫統、孫綽兄弟,庾友、庾蘊兄弟,侍郎謝瑰,散騎常侍郗曇,庾亮提拔的行參軍王豐之、殷浩僚佐王彬之等,這些重量級的人物,也都是忠誠於朝廷的。

  桓溫的兒子桓偉親自赴會,殷浩手下的兩位將軍也受邀出席。這也許是無意的安排,也許是有意為之。

  我猜,在蘭亭雅集快結束,王羲之為詩集寫序的時候,他一定想到了什麼。

  據唐代何延之《蘭亭記》記載,王羲之寫這個時候半醒半醉,寫的時候有如神助。從今天所流傳的《蘭亭序》神龍本墨跡看,確實是「腦袋有點懵」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開頭一句「歲在癸丑」,「癸」寫得很扁,「醜」字又和「在」字接得太近。「癸丑」上一年是「壬子」,也許王羲之半醉之中,本能地要寫「壬子」,突然一激靈,想起已經過年了,於是把「壬」塗成了「醜」,又在上面加上了一個「癸」。

  「有崇山峻岭」這句,「崇山」是完全漏掉了,後來再補上,不得不寫在旁邊的。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仔細看「惠風和暢」裡的「和」字,「口」中間多了一筆,可能是當時寫得很快,刷刷刷地,一時沒有收住手,多加了一筆。

  到這個時候,蘭亭序還是蠻「可樂」的。

  但接下去情緒就轉了。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囙寄所託」的「囙」,這是「因」的異體字,底下是個「外」字。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向之」這兩個字也是塗改過的。

  「豈不痛哉」,「痛」字下面也有字。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這一段也塗改得很明顯。

  「悲夫」上面塗掉了兩個字,也許是「良可」?也許是「足可」?

  「夫」字塗改過,蓋住了「也」字。

  「有感於斯文」,其中「文」字也被烏漆嘛黑地塗過了。

  王羲之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殷浩第一次北伐敗後,他曾寄書給殷浩:你要以大局為重,不要只盯著北伐。

  以區區江左,所營綜如此,天下寒心久矣。自寇亂以來,處內外之任者,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紀。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哉!若猶以前事為未工,故復求之於分外,宇宙雖廣,何所自容!

  也曾寄書與會稽王:以區區吳越,想要一統中國,這是自取滅亡。

  今雖有可欣之會,內求諸己,而所憂乃重於所欣,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願令諸軍皆還保淮,鬚根立勢舉,謀之未晚。

  「天下寒心久矣」!

  「不亡何待」!

  口氣不可謂不嚴厲。

  王羲之心裡有深深的恐懼:他害怕偏安江南的朝廷,終將斷送在激進的北伐裡。

  但這樣的話,朝廷聽不進去,殷浩也聽不進去。

  他不能超然,無限的苦澀洶湧而來。

  他筆不停揮,繼續寫著,年來的憂思和積鬱,伴著醉意,終於層層發酵成悲涼的句子。

  尾聲

  蘭亭雅集之後一年,又是上巳,王羲之舊地重遊,展開《蘭亭序》,臨寫數十遍,卻再也寫不出當時的氣韻了。六天後,王羲之辭官而去,舍宅為寺(就是會稽的嘉祥寺),帶著家眷,悄然歸隱。

  蘭亭雅集之後三年,桓溫收復洛陽,上表要求朝廷遷都。朝廷沒有就範。

  蘭亭雅集之後三十年,苻堅南下。東晉朝廷此時由曾參加過蘭亭雅集的謝安掌權。桓溫死後,謝安牽頭重建了有戰鬥力的「北府軍」作為朝廷的直屬武裝,淝水一戰,晉軍大敗苻堅。

  蘭亭雅集之後五十六年,劉裕兩次北伐,前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取得東晉南渡以來最大的勝利,也是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所指的「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所收錄的唐人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蘭亭集序》寫成之後,王羲之自己也很珍愛,便收藏起來傳給子孫。一直傳到第七代孫智永。

  智永禪師活到將近百歲。臨去世的時候,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後來,唐太宗派蕭翼去找辯才要,辯才當然不肯,於是世上便有了蕭翼賺《蘭亭》的傳說……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相關焦點

  • 《蘭亭序》背後的秘密(上)
    自唐始,歷代政治家、士大夫、尋常百姓,都把對《蘭亭序》的誦讀和臨寫,當成一種身體實踐和精神追求,《蘭亭序》被刻寫在碑石上,被寫成各種各樣的書體,被編入教課書。形成了圍繞《蘭亭序》的種種活動。當代的政治家、詩人、書法家毛澤東也臨寫了《蘭亭序》。毛澤東的書法源流來自晉唐。
  • 《蘭亭序》背後的秘密(下)
    有人說那天開會並不是一次詩會,而是一次秘密軍事會議。為什麼?馮承素神龍版和定武石刻版,那一個接近原作?如果後世質疑原作並不存在,那麼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李世民等臨的是誰的《蘭亭序》?我們認為,蘭亭學以《蘭亭序》研究(書法的與文學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真實性與可疑性;考據的與鑑賞的;風格的與技法的……)為核心,向上追溯,可進入誕生《蘭亭序》的蘭亭雅集研究,蘭亭雅集下面又可進行修禊習俗研究、文人集會研究、魏晉文化背景研究、蘭亭雅集性質研究、蘭亭雅集召集者王羲之研究、蘭亭雅集嘉賓研究(含王獻之研究)與蘭亭雅集遺址研究等;橫向聯繫,可進行蘭亭詩研究,蘭亭詩下面又可分蘭亭詩流傳經過研究、蘭亭詩版本研究
  • 《蘭亭序》背後的秘密(中)
    漢字的演變到統一,實際上形成了華夏文明中多民族統一的文化認同,一帖《蘭亭序》,出現了從帝王,到士大夫,到民間百姓的共同誦讀,共同抄寫,千百年來如此,在世界範圍內,有哪個國家那一個民族有這樣的浩大「文化現象」?有哪個國家那一個民族能做到?除了華夏文化,沒有。
  • 《蘭亭序》的單字欣賞,你會發現王羲之用筆的秘密!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的優點很多,如果有人問《蘭亭序》到底好在哪裡,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是王羲之寫的,除此之外很難想到此帖的精妙之處。那麼我們今天一起欣賞《蘭亭序》筆法和章法的用筆秘密,領略書聖的風採。
  • 《蘭亭序》的單字放大,發現了王羲之用筆的三個秘密!
    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只要是練習書法者,對於《蘭亭序》並不陌生,如果不讀《蘭亭序》則不知文脈為何意。如果不寫《蘭亭序》則不知筆韻為何物。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那麼我們在欣賞蘭亭序的時候,發現了王羲之用筆的秘密。首先就是他提筆開始寫的時候,尖鋒用筆,尖鋒用筆,就是充分調用筆尖的鋒毫,並由細細的鋒毫引發獨特的筆勢。我們通常將筆毫劃分成筆尖、筆肚、筆根三部分。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親朋好友在蘭亭玩曲水流觴的遊戲,「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王羲之為集會上的37首詩寫了一篇序文——《蘭亭集序》。在酒酣意暢之時,王羲之提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全文總共324字,字字遒勁有力。
  • 《蘭亭序殺局》:藏在王羲之第一行書背後的懸疑
    擺在我案頭的是一部3卷本的《蘭亭序殺局》,作者是王覺仁。這本書的封底,演員陳坤這樣評價:《蘭亭序殺局》是一本奇書。小說以探尋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的秘密切入,結合唐太宗時的「四王奪嫡」之爭,江湖與廟堂風起雲湧,眾多歷史名人輪番登場,是歷史與想像的巧妙結合。
  • 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怎麼樣 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角色培養攻略
    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怎麼樣?幻書啟世錄遊戲裡的角色都是以書為原型,而蘭亭集序在遊戲裡也是有。蘭亭集序最大的優勢就是獲取的難度非常低,因此可以說是人手一個。但是這不意味著他的強度就很低,實際上這個角色的強度還是很高的,下面就帶來了他的培養推薦。
  • 《書法問集》551、如何學好《蘭亭序》,《蘭亭序》很難學嗎?
    這個真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只能說說學《蘭亭序》比較好的步驟。【學《蘭亭序》千萬不能只臨《蘭亭序》,學《蘭亭序》不是終點,圍繞《蘭亭序》會讓你更了解書法史。】書聖王羲之永遠是書法的中心,不管怎樣都離不開王羲之。
  • 唐太宗和《蘭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愛王羲之之書,雖已收集甚富,仍然思念《蘭亭序》真本,經常叫人明察暗訪。《喪亂得示二謝帖》唐代內府雙鉤填墨摹本浙江紹興永欣寺有僧人辯才,為王羲之第七代孫僧智永嫡系的再傳弟子,藏有《蘭亭序》,從不示人。
  • 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怎麼培養 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值得培養嗎
    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怎麼培養,在幻書啟世錄中有很多幻書,其中蘭亭集序是一個群攻幻書,那麼具體的技能效果是什麼呢,同時值得培養嗎,下面給大家帶來了詳細的攻略內容。幻書啟世錄蘭亭集序培養方法一覽  幻書啟世錄中蘭亭集序是一位稀有度為SR的幻書角色,玩家可以在通關主線1-5後用古錢幣購買獲得,獲得難度非常低,因此也非常容易培養升格。  前期的蘭亭集序就擁有者遊戲中數一數二的高傷害以及較高的面板數值,同時他還是一位群攻類角色,適用範圍更加廣闊。
  • 楊金平:《蘭亭序》真跡絕非偽作
    王羲之用行書寫下了《蘭亭序》,他以後多次書《蘭亭序》,但均不如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被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智永在永欣寺出家為僧,臨終時將祖傳《蘭亭序》真跡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企望在永欣寺裡保存。
  • 長知識丨《蘭亭序》到底是什麼序
    雅集當日,不僅有王羲之所作序,存世的還有與會諸人所作「蘭亭詩」41首及孫綽序1篇。仔細研讀、梳理這些詩文,會發現他們同王羲之《蘭亭序》在思想和內容方面存在高度一致性,可從另一角度證明《蘭亭序》確真無疑。
  • 《〈蘭亭集〉序》的文化內涵
    在《〈蘭亭集〉序》中,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針對人生、生命和生死大發感慨,這其實是當時士人精神的普遍反映,因而《〈蘭亭集〉序》能夠引起那個時代士人的共鳴。  《〈蘭亭集〉序》一開始寫到聚會的盛況、蘭亭的美景:「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代左右。
  • 命運多舛的《蘭亭集序》
    提到中國書法,王羲之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個人,而提到王羲之,《蘭亭集序》則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幅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宴飲之後醉酒寫得。
  • 用《蘭亭序》寫春聯,太美了!
    2021-01-10 08:30:02 來源: 喜愛書法老白 舉報   寫在春天裡的《蘭亭序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 先有《臨河敘》後有《蘭亭序》 蘭亭修禊聚會這篇序的名字,最早是叫《臨河敘》,到了唐朝時,被叫做《蘭亭序》。 《臨河敘》與《蘭亭序》名稱不同,內容也不同。
  • 辯才和尚——說說我的《蘭亭集序》
    尚未有人回答,就見一位僧人一臉悔恨的衝著天空大喊:「不見了,不見了,蘭亭集序不見了!」僧人尚未把一句完整的話說完,就一口鮮血噴了出來。跟著一個跟鬥栽倒在地。有人眼尖,一眼就看出了老僧的身份——辯才。「師傅,您,您怎麼了?」一個小和尚立即衝了上去扶起了辯才。「《蘭亭集序》不見了,《蘭亭集序》不見了!」
  • 臨《蘭亭序》有感:王羲之的一生和《蘭亭序》到底都講了些什麼
    仔細觀察《蘭亭序》裡的字,有許多字第一感覺並不是特別漂亮,但是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應該和以下兩點有關。其一是《蘭亭序》為行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西漢末到東漢期間,正是隸體向楷、草、行書過渡階段,所以此時的行書結體也夾雜著它們的筆意,如西漢末和東漢初的《居延漢簡》、晉人書《李柏帖》等,這些作品可以說都是民間的初期行書實物。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