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計四十一名文人,集會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曲水流觴,詠詩飲酒,暢敘幽情。王羲之用行書寫下了《蘭亭序》,他以後多次書《蘭亭序》,但均不如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被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智永在永欣寺出家為僧,臨終時將祖傳《蘭亭序》真跡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企望在永欣寺裡保存。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後索要不成,便派監察御史蕭翼喬裝書生前往永欣寺,與辨才交友,施計將《蘭亭序》真跡取獲,唐太宗後令馮承素、虞世南、歐陽詢及諸遂良等人摹寫,唐太宗駕崩後《蘭亭序》真跡陪葬埋入昭陵。馮承素摹本為唐人摹本中最近《蘭亭序》真跡,被稱為神龍本《蘭亭序》。
《蘭亭序》真跡是王羲之五十一歲時寫的得意之作,後人讚譽:點畫秀美,行氣流暢,遒健飄逸,盡善盡美,絕代所無,歷代尊為極品,中國行書第一帖。

清末學者李文田首先提出《蘭亭序》的文章作者不是王羲之。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依據出土晉人王謝的墓誌書體與《蘭亭序》書體迥殊,斷定《蘭亭序》從書法到文章,都不是王羲之寫的,並推斷《蘭亭序》為偽作,其墨跡和文章均是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委託。之後一場《蘭亭序》真偽的大辯論便開始了,毛澤東主席也過問此事,此場學術之辨參與人數之多,影響之廣,時間之長前所未有,至今《蘭亭序》真偽之辨仍未結束。
歸納質疑《蘭亭序》的主要理由是:一,《蘭亭序》盡顯嫵媚,無王羲之平時書法的雄強筆勢。二,智永書法的用筆與《蘭亭序》相似。
王羲之在會稽山陰好山水樂交友,蘭亭雅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加之詠詩飲酒,王羲之異常興奮,激情滿懷,寫下的《蘭亭序》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清秀遒美,神採飛揚,自然天成。
顏真卿悲憤萬分寫下的《祭侄文稿》,凝重峻澀而神採飛揚,姿態橫生,雄強剛勁,渾然天成。《蘭亭序》和《祭侄文稿》皆是特殊感情支配下的傑作,所以書法風貌與平時有異是正常的。
唐代懷仁歷時二十多年集王羲之字完成的《聖教序》,風貌與平時是一致的,是可信的。表一取《蘭亭序》與《懷仁集王書聖教序》同字相比,相似如同孿生兄弟。
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山陰永欣寺僧,人稱「永禪師」,永欣寺原名雲門寺,智永與其兄惠欣皆出家該寺,梁武帝以二僧德高,特以二僧之名各取一字,賜新額「永欣寺」。
智永對其先祖王羲之的書法極為欽佩,由於有《蘭亭序》真跡,窮年累月專心臨摹,鍥而不捨,終成大器。故此傳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用筆與《蘭亭序》較相似,因此來推斷《蘭亭序》為智永偽託極為荒謬。
智永為奉佛之人,德高為禪師,說他偽造《蘭亭序》的文章和書法,嫁名在他的七世祖身上,實在找不出動機和目的,王羲之的書法在東晉南朝名滿天下,根本不需要智永去褒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偽託乃欺世損己之舉,智永是絕不會做的。
王羲之一生中僅一次寫出《蘭亭序》原稿書法,這是諸多因素湊合下,極為愉悅時的自然手跡,是不可複製的。書為心畫,若他人欺世偽作,是不可能寫出如此風貌的墨跡。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真書帶有行書筆法,假如《蘭亭序》為智永偽作,那末《蘭亭序》中與智永真書同字應較相似。表二中取《蘭亭序》與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真書同字相比,結體毫無相似之處。說《蘭亭序》為智永偽作,簡直是指鹿為馬。
王羲之能在《蘭亭序》中寫出二十個不雷同的「之」字,除了王羲之具有高超的技法外,同其名中有「之」字平時寫的多有關,他人若偽作《蘭亭序》是寫不出二十個不雷同的「之」字。
綜上所述,多方面證實了《蘭亭序》真跡是出於王羲之之手,那末《蘭亭序》的文章也自然是王羲之撰寫的。(作者:浙江瑞安 楊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