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字價值
華夏民族是由多民族、多種語言、多種文字構成的民族,存在著民族多樣性,語言多樣性,文字多樣性。
自秦帝國統一文字至今,多樣性仍然存在,但漢字成為多民族的共同遵崇。單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仍然存在,但官方文件,考試,一律以漢字為準。
因此,從漢文字的形成,從篆書到隸書,到楷書,到草書,以唐楷為核心。
漢字的演變到統一,實際上形成了華夏文明中多民族統一的文化認同,一帖《蘭亭序》,出現了從帝王,到士大夫,到民間百姓的共同誦讀,共同抄寫,千百年來如此,在世界範圍內,有哪個國家那一個民族有這樣的浩大「文化現象」?有哪個國家那一個民族能做到?
除了華夏文化,沒有。
至此,「蘭亭序」由一個書帖演繹成了一門學問。
自唐始,圍繞「蘭亭序」展開的研究,歷經千年,從來沒有停止過,至今仍然沒有停止,這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難道不是我們華夏民族文化的根脈流動嗎?這種文化的自覺意識,不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嗎?
什麼是我們的根?漢字就是我們的根。
在多民族的磨合和交融下,漢字成了多民族共守護的根。
在漢字書法的影響下,彝族文字有自己的彝文書法,納西族文字有自己的納西文字書法但漢字仍然是多民族的共同遵崇。
因此,漢字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內心強大而堅實的堡壘。
我們對《蘭亭序》的每一遍書寫,其實都是文化認同的一遍承諾。
這就是漢字的價值,也就是漢字的力量。
當然也是《蘭亭序》的力量,因為,它是書寫的範本,是漢字的內容表達之一。
五、思想價值
《蘭亭序》講究取法自然,筆道中庸。
「自然」和「中庸」都是華夏民族的哲學表達。
《蘭亭序》表述: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陰陽和諧,濃淡相宜,疏密有致,看似筆法,核心為哲學,外表為美學,整個作品看起來,華麗而不嫵媚,飄逸而無飄浮,華麗到極致而不過,飄逸到極致而不媚,為何?這是《蘭亭序》內含的「中庸」之道。
《蘭亭序》的書法美學,實際上是哲學的藝術表達,「平衡」、「和諧」、「天人合一」等,無不隱藏哲學的道理。在《蘭亭序》中,字的陰陽為和諧,大小為和諧,寬窄為和諧,疏密為和諧,所以,至唐朝就被供奉為神品。
上下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蘭亭序》的美學表達,暗合「易經」的中心思想:「平衡和諧」。
所以,《蘭亭序》無意識地表達了自然的規律,天地的規律,宇宙的規律。或許,《蘭亭序》的力量就來源於規律。
於是,我們在對《蘭亭序》進行臨寫的時候,就是對規律的認同,對和諧的認同,對平衡的認同,每一遍書寫,都是對人心的一次修正。
因此,《蘭亭序》風行千年,至今不衰,一定有它隱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