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蘭亭序》

2021-01-14 書畫相約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愛王羲之之書,雖已收集甚富,仍然思念《蘭亭序》真本,經常叫人明察暗訪。

《喪亂得示二謝帖》唐代內府雙鉤填墨摹本

浙江紹興永欣寺有僧人辯才,為王羲之第七代孫僧智永嫡系的再傳弟子,藏有《蘭亭序》,從不示人。李世民多次高價收之,辯才只肯交出智永書寫的真草《千字文》,堅稱《蘭亭序》早在戰亂中失落。太宗沒有辦法,只好讓辯才先回去,房玄齡就推薦監察御史蕭翼去圖謀。

《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

蕭翼自太宗處討得兩三幅王帖,著便服扮書生每日到永欣寺看壁畫,引得辯才注意。蕭翼用山東口音和他打招呼,完全聽不出西北口音。彼此寒暄,引至內室,閒談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到了第二天,兩人已經十分投合,至晚留宿夜談。兩人引燈長敘,視為知己。蕭翼展示帶來的王帖,辯才說:「帖乃真跡,卻非精品。」蕭翼感嘆的說:「惜乎!《蘭亭》雖有,今不得再見。」辯才被激,就從房梁處取下《蘭亭》真本給蕭翼看。蕭翼故意說是假的,二人爭論不休。一日,乘辯才不在,蕭翼拿著蘭亭貼和自己帶來的雜貼就走了。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摹本)

這幅《蕭翼賺蘭亭圖》是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所作,描繪蕭翼從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中老僧辯才長眉圓頰,嘴巴微啟,面露微笑,手持拂塵,盤坐在禪榻木椅上,似正侃侃而談。而儒生裝扮的蕭翼,一雙鳳眼,眉毛上揚,面帶機心,雙手籠在袖子裡,恭敬躬身坐在長凳上,屏氣凝神傾聽。二人之暢談透過無聲的肢體語言,躍然紙上。

《褚摹蘭亭序》卷,唐,褚遂良摹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真跡後,曾命當朝書法名家褚遂良、歐陽詢以及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等勾摹數本,分賜臣下,以廣布揚。這些唐摹本主要有兩個系統,一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墨跡摹本,多屬此系統,以馮摹的「神龍本」為最佳;一為歐陽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歐本,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定武蘭亭序(宋拓定武柯九思本)

太宗死後,《蘭亭序》陪葬昭陵。蘇東坡有詩「蘭亭繭紙入昭陵,世間遺蹟猶龍騰。」感慨之。

作者:卓向東

相關焦點

  •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他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在平定天下之後,唐太宗深深的明白文治的重要性,於是以身作則。先後任命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為執掌朝廷「秘書圖籍」的秘書監,「購天下書……繕寫藏於內庫」(《新唐書·藝文志》)。在皇帝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數年之間,秘府,粲然畢備」並且唐太宗還十分喜愛書法。
  • 看唐太宗堂堂天子如何把《蘭亭集序》搞到手的
    《蘭亭集序》的真跡一直為後世書法愛好者推崇,不乏文人騷客,帝王將相。唐朝初年,出現很多臨摹作品,令人難辨真偽,書法大師褚遂良、歐陽詢等人就曾參與甄別。在唐太宗李世民眼裡,《蘭亭集序》超越了古今所有書法作品,與王羲之相比,很多書法家及其作品皆黯然失色。為了尋找到王羲之的真跡,唐太宗煞費苦心。
  • 同樣是愛《蘭亭序》,為什麼唐太宗把它帶進墳墓,而梁武帝卻編出...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流傳下來的千古名篇《蘭亭序》,時至今日,他的作者王羲之以「書聖」之尊被人用筆墨頂禮膜拜了1600多年。唐太宗和梁武帝都瘋狂喜歡「書聖」的神品,愛的方式卻迥異的耐人尋味。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親朋好友在蘭亭玩曲水流觴的遊戲,「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王羲之為集會上的37首詩寫了一篇序文——《蘭亭集序》。在酒酣意暢之時,王羲之提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全文總共324字,字字遒勁有力。
  • 命運多舛的《蘭亭集序》
    提到中國書法,王羲之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個人,而提到王羲之,《蘭亭集序》則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幅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宴飲之後醉酒寫得。
  • 楊金平:《蘭亭序》真跡絕非偽作
    王羲之用行書寫下了《蘭亭序》,他以後多次書《蘭亭序》,但均不如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被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智永在永欣寺出家為僧,臨終時將祖傳《蘭亭序》真跡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企望在永欣寺裡保存。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真跡究竟在哪?郭沫若:挖開乾陵就能找到
    《蘭亭序》中國古代書法界的巔峰之作,即便不懂書法的人都會知道這幅驚世之作,它有著「天下第一行書」之稱。《蘭亭序》是王羲之創作,主要內容是描述和友人在蘭亭組織了一場活動,大家曲水流觴,飲酒作詩,好不快活。
  • 馮承素臨摹的《蘭亭集序》曾被視為真跡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524字,閱讀約4分鐘公認《蘭亭序》的最佳摹本是故宮博物院藏的"神龍本",被認為是唐代馮承素所摹,曾被認為是真跡,後經專家和儀器驗證為摹本。沈龍本《蘭亭序》我們所說的"神龍本"和"蘭亭序"都不是神龍時期所作,至於"神龍"印章,據考證推斷是後世所加。《蘭亭序》真跡的歷史傳承:昭陵的陪葬。《蘭亭序》自王羲之執筆以來的傳承至今仍有據可查,且一直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中。
  • 課件 | 《蘭亭集序》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看圖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致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
  • 包括《蘭亭集序》,這事竟與他有關?
    所以我們把它稱為《蘭亭集序》。蘭亭集其實是一本書,而王羲之寫了這個序,這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原文太長,我就不浪費大家時間了。麻煩各位自己百度一下了.)
  • 郭沫若:《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翻版。文章不是他寫的。你怎麼看
    其代表作《蘭亭序》被宋代的米芾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奠定了他"書聖"的絕對地位。《蘭亭序》是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位友人於農曆353年3月3日所作。他們一邊飲酒賦詩,一邊在紹興蘭亭修牆。後來,《蘭亭序》被唐太宗得到,被認定為王羲之的真跡。據說最後的真跡是和唐太宗一起下葬的。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蘭亭序》真跡和《蒙娜麗莎》相比,哪個更值錢?
    很多朋友對《蘭亭序》和《蒙娜麗莎》的歷史背景不甚了解,下面筆者先大致講解一下這兩個作品的來歷及創作者的故事。其所塑造的形象為一位比較富足中產階級少婦之形象,達文西用他超凡的敏銳和精湛的畫技把這位女主繪製的極為端莊和穩重,最令人稱道的是對少婦手的刻畫,可謂極為柔嫩、精確、豐滿。畫作完成後,獨此一份可見其珍貴,有人戲稱,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這幅畫最值錢的理由。
  • 《蘭亭序殺局》:藏在王羲之第一行書背後的懸疑
    擺在我案頭的是一部3卷本的《蘭亭序殺局》,作者是王覺仁。這本書的封底,演員陳坤這樣評價:《蘭亭序殺局》是一本奇書。小說以探尋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的秘密切入,結合唐太宗時的「四王奪嫡」之爭,江湖與廟堂風起雲湧,眾多歷史名人輪番登場,是歷史與想像的巧妙結合。
  • 如果《蘭亭序》書法是現代人寫的,能慧眼識珠看出這是國寶嗎?
    儘管現在感覺需要創新,在不少人眼中《蘭亭序》猶如「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的感覺,但是,你真正拿出這個水平了,也足以給人以驚喜。《蘭亭序》的最偉大的發現者是唐太宗。唐太宗發現《蘭亭序》應該夠得上是「慧眼識珠」的。為什麼?
  • 《蘭亭序》和《聖教序》,先學誰好?
    同樣是出自王羲之書法,比照《蘭亭序》和《聖教序》,雖然《蘭》名譽更高,且兩者之間沒有明顯可比性,但站在臨習的角度而言,學王體還是先從《聖教序》開端為好。為什麼?我們無妨分別先引見這兩件作品:《蘭亭序》歷來被傳為「行書第一」,是王與謝安、孫淖等四十一人到山陰之蘭亭舉行過一次浩大的風雅集會。這天天朗氣清、景物怡人,名士們列坐在溪水的兩旁,飲酒唱和,吟詩作賦。聽說王羲之當時已半醉了,他用蠶繭紙、鼠鬚毛,興致而書,寫得飄逸遒媚,又端莊秀麗。各個字是縱橫變化,筆法多變,意態生動,前後顧盼,遙相照應。
  • 3種不一樣的王羲之《蘭亭序》,你喜歡哪一個?
    3種不一樣的王羲之《蘭亭序》,你喜歡哪一個?王羲之《蘭亭序》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一件行書作品,又稱《蘭亭集序》、《臨河序》,是行書成熟的代表作品,被公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李世民對其讚嘆有加,稱其「盡善盡美」。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是如何消失的?慶幸尚存拓本
    王羲之《定武蘭亭序》拓本柯九思本元代柯九思藏本《定武蘭亭序真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中「湍」、「帶」、「右」、「流」、「天」五字已損。王羲之《定武蘭亭序》拓本柯九思本據說唐太宗李世民臨終時,把兒子李治叫到床前。氣息微弱地說:「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願。」
  • 《啟功論書絕句百首》:4 蘭亭集序神龍與定武
    【啟功自注】王羲之等若干人在會稽山陰蘭亭水邊修禊賦詩事,早有文獻記載,蘭亭序帖,乃當日諸人賦詩卷前之序。流傳至唐太宗時,命拓書人分別鉤摹,成為副本。摹手有工有拙,且有直接鉤摹或間接鉤摹之不同,因而藝術效果往往懸殊。今日故宮博物院所藏有神龍半印之本,清代題為馮承素摹本,筆法轉折,最見神採。
  • 《蘭亭序》摹本這麼多,為何馮承素的這麼受歡迎?
    重溫經典,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欣賞,馮承素摹本,《蘭亭序》摹本這麼多,為何馮承素的這麼受歡迎?原因在這。王羲之《蘭亭序》書寫與永和九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公元353年,這一年的春天,王羲之和朋友在紹興蘭亭這個地方聚會,期間飲酒賦詩,王羲之和朋友們將會上寫的詩歌編輯在一起,形成了一本詩集《蘭亭集》,大家一致推舉王羲之給詩集寫一篇序文,於是趁著酒勁,王羲之一口氣寫下了這幅千古名篇《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