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愛《蘭亭序》,為什麼唐太宗把它帶進墳墓,而梁武帝卻編出...

2020-12-22 騰訊網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流傳下來的千古名篇《蘭亭序》,時至今日,他的作者王羲之以「書聖」之尊被人用筆墨頂禮膜拜了1600多年。唐太宗和梁武帝都瘋狂喜歡「書聖」的神品,愛的方式卻迥異的耐人尋味。

讀書時,語文老師講「流觴曲水」的故事,讓我們這些翩翩少年對古人的高雅佩服至極。不免感嘆,王羲之在「流觴曲水」的盛宴豪飲裡,是何等的瀟灑曠逸?大家坐在河渠兩旁,上遊的酒杯順流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過來一飲而盡,這古代漢族的民間習俗,既有遊戲的歡愉,又有一種儀式的神秘。

加繆說:「我反抗,故我存在」。是的,王羲之是用自己的仕途換來了存在感。雖然王羲之憑藉自己的家室和舉薦,把官位做到了會籍內使、右軍將軍,才有了後人稱呼的「王右軍」的由來。王羲之的書法堪稱千古絕唱,而「王右軍」的仕途卻像是走上了和目的地相反的路。

漢魏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動蕩的時代,各種歷史書上記載這一段歷史時,都是戰亂頻繁,分裂割據、民不聊生。宗白華先生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時代。」

種種現實壓迫,王羲之想要逃離官場的風暴裹挾,只能選擇離開政治漩渦,這裡面有對自我的尊重,恐怕也有對官場的無奈。

還是那個永和九年的一個春日,一陣風吹過,酒至微醺,王羲之揮毫寫就這324個字的《蘭亭序》。在這場文人雅集中,王羲之興之所至,寫出了《蘭亭序》,為中國書法提供了一個坐標,也成為家族的第一傳家寶。王羲之的放達行為和奇妙玄遠的言行是「魏晉風度」的真實寫照。《古文觀止》只收錄了六篇魏晉六朝文章,《蘭亭序》就是其中之一。

唐太宗愛《蘭亭序》,這位創造了(描述皇帝)的帝王,竟然動用手裡的權力,派遣監察御史蕭翼,從辯才和尚手裡騙走了《蘭亭序》真跡,據說唐代《蘭亭記》中詳細記載了這件事兒,但是明代、近代也有學者認為不可信。在歷史的真相面前,後人都成了外人,暫且不說。唐太宗確實命令當朝書法家臨摹《蘭亭序》,並賜給皇太子和王公大臣們。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將《蘭亭序》帶進了墳墓。

據說,《蘭亭序》的真跡,被唐太宗帶到了墳墓裡。他囑咐兒子李治,一定要將真本《蘭亭序》殉葬在他的陵墓裡。有人說,唐太宗的昭陵被盜墓者盜了。這個寫進史冊的盜墓人,是五代後梁時期統轄關中的節度使溫韜。《新五代史》記載,溫韜曾親自沿著墓道潛進昭陵墓室,從石床上的石函中,取走了王羲之《蘭亭序》,那時的《蘭亭序》,筆跡還像新的一樣。宋人所著《江南餘載》證實了這一點,說:昭陵墓室「兩廂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鐘王墨跡,《蘭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間,不知歸於何所」。

同是喜歡王羲之,同樣的帝王手段,梁武帝卻愛出了新高度。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達,小字練兒。這個信奉佛教的皇帝身上,既有佛教滋養出來的仁慈,也有帝王必備的殘酷。在歷史上有詩曰:

國家氣運亦何常,須向人心問短長。

時日在天悲曷喪,保民而王願無疆。

自求莫大乎為善,天與無非是降樣。

偶爾解紛仁有限,續開帝業到蕭梁。

這首詩,權當做是對梁武帝的表揚吧。

在公元6世紀,梁武帝非常高興也許也不太高興的某一天,周興嗣接到一個活兒,確切地說,是一道聖旨。據說,梁武帝讓人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要他、從王羲之的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供皇子們學習。然後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周興嗣編成有內容的韻文。

皇帝可以任性,大臣只能認命。

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把書編完了,對,就是那段「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朗朗上口的《千字文》現在被很多地方當成兒童國學啟蒙讀物,傳說這1000字把周興嗣累得一夜之間鬚髮皆白。

《千字文》四字一句,共二百五十句。內容涉及天地、歷史、人事、修身、讀書、飲食、居住農藝、圓林,以及祭祀等各」社會文化活動。全書語意連貫,句子押韻,具有較高的可讀性及趣味性。有一種說法,不知是否準確,《千字文》是世界上現存出書最早、使用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識字課本。

這種種故事,都淹沒在歷史的故事堆裡。估計王羲之自己也想不到,他的書法竟然貫穿於1600多年的中國書法歷史。臨摹王羲之,成了很多書法愛好者必須攀登的高峰。

無論是唐太宗還是梁武帝,對王羲之書法的熱愛都近乎狂熱,一個將真跡帶進墳墓,另一個編成書冊供子孫學習。愛一個人,愛一件東西,容易讓人執著。喜歡就必須佔為己有,才能求得擁有的天長地久嗎?可是天有多長,地又有多久?

相關焦點

  • 唐太宗和《蘭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愛王羲之之書,雖已收集甚富,仍然思念《蘭亭序》真本,經常叫人明察暗訪。《喪亂得示二謝帖》唐代內府雙鉤填墨摹本浙江紹興永欣寺有僧人辯才,為王羲之第七代孫僧智永嫡系的再傳弟子,藏有《蘭亭序》,從不示人。
  •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他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在平定天下之後,唐太宗深深的明白文治的重要性,於是以身作則。先後任命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為執掌朝廷「秘書圖籍」的秘書監,「購天下書……繕寫藏於內庫」(《新唐書·藝文志》)。在皇帝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數年之間,秘府,粲然畢備」並且唐太宗還十分喜愛書法。
  • 包括《蘭亭集序》,這事竟與他有關?
    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王羲之這個大書法家,為什麼要分兩篇文章來寫王羲之?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裡面,有件作品特別被大家推崇的就是《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這需要單獨寫篇文章來表達我對它的喜愛。據說唐太宗最喜愛王羲之的書法,雖收集很多,但是唯獨沒有《蘭亭集序》,為此令人明察暗訪。浙江紹興永欣寺有位和尚叫辯才,是王羲之第七代孫僧智永嫡系的再傳弟子,藏有《蘭亭集序》,從不示人。李世民多次出高價想買下,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
  • 郭沫若:《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翻版。文章不是他寫的。你怎麼看
    其代表作《蘭亭序》被宋代的米芾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奠定了他"書聖"的絕對地位。《蘭亭序》是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位友人於農曆353年3月3日所作。他們一邊飲酒賦詩,一邊在紹興蘭亭修牆。後來,《蘭亭序》被唐太宗得到,被認定為王羲之的真跡。據說最後的真跡是和唐太宗一起下葬的。
  • 《蘭亭集序》並非王羲之最偉大的作品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立了首功。李世民不僅親手寫了《晉書·王羲之傳》,還在民間廣泛收集王羲之的作品三千多件,讓褚遂良負責編輯整理收藏。特別是「蕭翼賺蘭亭」和《蘭亭集序》隨葬兩件事更顯出了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深愛。
  • 楊金平:《蘭亭序》真跡絕非偽作
    王羲之用行書寫下了《蘭亭序》,他以後多次書《蘭亭序》,但均不如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被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智永在永欣寺出家為僧,臨終時將祖傳《蘭亭序》真跡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企望在永欣寺裡保存。
  • 看唐太宗堂堂天子如何把《蘭亭集序》搞到手的
    《蘭亭集序》的真跡一直為後世書法愛好者推崇,不乏文人騷客,帝王將相。唐朝初年,出現很多臨摹作品,令人難辨真偽,書法大師褚遂良、歐陽詢等人就曾參與甄別。在唐太宗李世民眼裡,《蘭亭集序》超越了古今所有書法作品,與王羲之相比,很多書法家及其作品皆黯然失色。為了尋找到王羲之的真跡,唐太宗煞費苦心。
  • 3種不一樣的王羲之《蘭亭序》,你喜歡哪一個?
    3種不一樣的王羲之《蘭亭序》,你喜歡哪一個?王羲之《蘭亭序》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一件行書作品,又稱《蘭亭集序》、《臨河序》,是行書成熟的代表作品,被公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李世民對其讚嘆有加,稱其「盡善盡美」。
  • 蘭亭序真跡,是李世民騙來,還是從隋朝接收?是否真的陪葬昭陵?
    眾所周知,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書法中的極品,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而目前我們見到的《蘭亭序》全部都是摹本,真跡據說被唐太宗陪葬進了昭陵。可是到了唐末,藩鎮割據,朝廷詔令比廢紙還不如。陪葬李世民的《蘭亭序》重現人間,卻又隨著溫韜獲罪被殺而再次消失,從此沓無痕跡,無人再有幸得見真跡。不過,這段歷史的記載並不清楚,其中有頗多疑點,需要新的考古發現才能證實。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獲取《蘭亭序》真跡的過程,也充滿著懸疑。
  • 王羲之《蘭亭集序》:寫聚會及人物情態,啟發了後人對人生的思考
    如果《蘭亭集》本身有生命的話,一定會深深地嫉妒,為什麼王羲之為它所做的序竟在歷史上留下比它本身更華麗的倩影。絕佳的文筆是這篇序享譽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出自王羲之手中的鼠須筆,龍飛鳳舞、意興翻騰的字跡,一氣呵成的筆法,無不顯現書法大家的風範。
  • 《蘭亭集序》是為誰作的序?
    這時你是否會想到曾經搖頭晃腦全文背誦的那首「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在這一天誕生的。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和親朋好友在蘭亭玩曲水流觴的遊戲,「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最後,王羲之為集會上的37首詩寫了一篇序文——《蘭亭集序》。在酒酣意暢之時,王羲之提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全文總共324字,字字遒勁有力。
  • 馮承素臨摹的《蘭亭集序》曾被視為真跡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沈龍本《蘭亭序》我們所說的"神龍本"和"蘭亭序"都不是神龍時期所作,至於"神龍"印章,據考證推斷是後世所加。《蘭亭序》真跡的歷史傳承:昭陵的陪葬。《蘭亭序》自王羲之執筆以來的傳承至今仍有據可查,且一直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中。
  • 《蘭亭序》和《聖教序》,先學誰好?
    同樣是出自王羲之書法,比照《蘭亭序》和《聖教序》,雖然《蘭》名譽更高,且兩者之間沒有明顯可比性,但站在臨習的角度而言,學王體還是先從《聖教序》開端為好。為什麼?我們看看學生臨帖作品:作品固然類似度很高,但是這種蘭亭滋味照舊難尋,更何況那些連根本字形構造都難把握的學生呢?我們再看看《聖教序》:《聖教序》是懷仁集王羲之字所成,懷仁為王羲之的後嗣,奉唐太宗之命用了二十四年的時間,盡集王字,大者摹縮,倚者扶正,都收在「序」「記」之中。由於至今尚未發現有王羲之的真跡傳播於世,因而《聖教序》變成為我們的寶貴法帖。
  • 命運多舛的《蘭亭集序》
    提到中國書法,王羲之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個人,而提到王羲之,《蘭亭集序》則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幅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宴飲之後醉酒寫得。
  • 課件 | 《蘭亭集序》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看圖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致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真跡究竟在哪?郭沫若:挖開乾陵就能找到
    《蘭亭序》中國古代書法界的巔峰之作,即便不懂書法的人都會知道這幅驚世之作,它有著「天下第一行書」之稱。《蘭亭序》是王羲之創作,主要內容是描述和友人在蘭亭組織了一場活動,大家曲水流觴,飲酒作詩,好不快活。
  • 《蘭亭序》摹本這麼多,為何馮承素的這麼受歡迎?
    重溫經典,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欣賞,馮承素摹本,《蘭亭序》摹本這麼多,為何馮承素的這麼受歡迎?原因在這。王羲之《蘭亭序》書寫與永和九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公元353年,這一年的春天,王羲之和朋友在紹興蘭亭這個地方聚會,期間飲酒賦詩,王羲之和朋友們將會上寫的詩歌編輯在一起,形成了一本詩集《蘭亭集》,大家一致推舉王羲之給詩集寫一篇序文,於是趁著酒勁,王羲之一口氣寫下了這幅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是如何消失的?慶幸尚存拓本
    王羲之《定武蘭亭序》拓本柯九思本元代柯九思藏本《定武蘭亭序真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中「湍」、「帶」、「右」、「流」、「天」五字已損。王羲之《定武蘭亭序》拓本柯九思本據說唐太宗李世民臨終時,把兒子李治叫到床前。氣息微弱地說:「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願。」
  • 繪本版《蘭亭序》:人生短暫 但藝術永恆
    後來慢慢畫下來,入戲很深,反倒覺得好玩,有的人在寫詩,有的人在下棋,有些人三五成群看帖子,一對夫妻在跳舞,還有人自己帶了酒來喝……我在裡面安排了多場戲,你可以在裡面找到很多細節,比如有個眼睛一直閉著的老者,在看王羲之寫的字帖時眼睛睜開了,還睜得很大。 《蘭亭序》比《洛神賦》的細節更微妙,畫完這幾張之後,我覺得我的能力也比畫《洛神賦》時更進一步了」 。
  • 周汝昌帶你深刻解讀《蘭亭序》,咱們重新認識一下《蘭亭序》
    就是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諸名士勝流在山陰會稽的蘭亭舉行修禊的盛會(本為臨水洗滌垢穢與祓除不祥的古俗),眾人賦詩,合為一集,王羲之為之揮毫寫序,故具稱《蘭亭集序》,後省「集」字,成為《蘭亭序》——此本指文章,但因字出於書聖,又寫得特好,成為書法絕品,從這角度講,序稿就是習書的最高範本,因而稱之為「 蘭亭帖」,又有雅名謂之「禊帖」,從來珍為無上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