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逛」臺北故宮,真是累啊,累「心」,每件國寶文物後面,都是一個酣暢淋漓拍案叫絕的傳奇故事。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陰曆三月初三,這個從戰國時代開始,就被看作是漢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裡,王羲之邀請了42位名士貴族來到紹興郊外行祭祀儀式後,在蘭亭下的溪水兩旁席地而坐,……他們不會想到從那一刻開始,這場聚會將被銘記入歷史。
千年前的雅士們大概就是這樣,將盛著紹興溫酒的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遇到障礙.就會打轉或停下來,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寫詩助興,吟不出詩的人就要被罰酒。
那天王羲之有些微醉,眾人簇擁著請他為最後寫的37首詩做序,他於是拿起筆乘興寫道:「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元代柯九思藏本《定武蘭亭序真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中「湍」、「帶」、「右」、「流」、「天」五字已損。第十五行末「不」字右側有一小「僧」字,為梁時鑑賞家徐僧權的押署。前隔水有清王文冶題字,後隔水有元康裡巎巎、虞集題記,後有王黼、忠侯之系、公達、鮮于樞、趙孟、黃石翁、袁桷、鄧文原、王文治等跋。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臨終時,把兒子李治叫到床前。氣息微弱地說:
「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願。」
兒子當然不會拒絕父親的要求。於是《蘭亭序》的真跡和其他一些王羲之書法都陪葬進了唐太宗的陵墓。
即使後來的盜墓者也沒有發現過任何一個字,《蘭亭序》就這樣在世間消失了。


今天所說的蘭亭序大多是唐朝人製作的複本。
臺北故宮收藏的定武本蘭亭序拓本據傳是歐陽詢所臨寫,算是最有王羲之神韻的的一副。
這個觀點,應該有很多人持有異議吧!
依稀記得中學語文課本裡面有介紹《蘭亭序》,您還記得嗎?我怎麼感覺自己的中學語文是噩夢呢!
哈哈,我們下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