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習王羲之不要忘記,圓轉筆畫的隸意處理,古今的差異

2020-12-11 陳海良書法

迎關注陳海良書法藝術,您的轉發、評論、點讚、關注均是對我的支持!

《寒切帖》也是純草書,但沒有被收入《十七帖》。

王羲之《寒切帖》,現藏天津博物館

我們從《遠宦帖》、《寒切帖》的比較中就能發現它們的異同。而且,《十七帖》中的其它帖也與《寒切帖》不同,而與《遠宦帖》相一致,這是否會是《十七帖》組合者的用意呢?

可惜我們至今不能考證。圓轉中帶提按,這是保持其中鋒行筆的基礎,圓轉處雖提按,但是鋒勢平緩,沒有銳氣(保持隸意的結果),所以,這種用筆隱含著中和之意。

王羲之 遠宦帖 縱24.8釐米,橫21.3釐米

這種「用腕」圓轉、甚至「用臂」圓轉的筆法與當時人們的坐姿也有著一定的關係。晉唐時期文人書寫與唐以後文人的書寫習慣是不同的,由於坐姿的差別,導致了用筆的不同。

今天我們的書寫姿勢很容易導致在執筆上出問題,即筆桿傾斜,加上「用指」較多,引起筆尖上下震動。這種動作對點畫及短筆畫的書寫有一定的好處,但對使轉等動作的完成就極為不利,易產生「偏鋒」,尤其是在完成長線條的過程中極易造成扁形的線條,從而失去線條的彈性。

陳海良書法作品

古人是懸肘懸腕,席地而坐,所以,在書寫圓轉點畫時,與其說是使轉,還不如說是「引筆」也即篆書中的「篆引」。所以,《十七帖》中的圓轉筆畫力度大,有厚實感,不飄滑。

可以說,篆隸用筆在該帖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這一點在臨習中應加以重視。

陳海良《蘭亭序》

作者:陳海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創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師從尉天池、馬士達等教授(我國唯一楷、行、草書全國最高獎獲得者)

迎關注陳海良書法藝術,您的轉發、評論、點讚、關注均是對我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十七帖》,堪稱「草書聖經」!正確的打開方式!
    王羲之《十七帖》之《遠宦帖》局部(點擊圖片了解更多王羲之手札) 對於《十七帖》中點畫的起訖問題,由於刻帖一刻再刻,筆畫顯得相當混淆,有些動作如果按照刻本來做就會顯得猶豫不決
  •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十七帖》中的豎畫也是千姿百態,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並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8、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兩種形態: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筆宜利落,不宜遲疑。9、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常出現,形態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趙孟曾說「用筆千古不易」它是最重視筆法的,可這件臨本沒有寫出王羲之的風神。我們知道,臨摹有「實臨」和「意臨」,對王羲之這樣的經典作品,趙孟即使不臨其全貌,也應該臨出其神,但這一件已完全沒有了王字的風神。
  • 王羲之最後的經典:方寸之中,毫釐之間極盡圓轉筆法之能事
    可以說,王羲之的寒切帖的筆法到了「遊刃餘地,運斤成風」的風神王羲之筆法的爐火純青在《寒切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毫釐之間極盡功夫之能事。寫書法,長線條的筆畫運筆還是容易,能夠在較長的時間裡完成提按、使轉,中側鋒用筆,相對容易。
  • 讓王羲之來教你
    一般來說,一幅書法作品中為了整體的藝術效果,應該儘量避免相同筆法的筆畫連續出現,而怎麼才能有效的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相信大多數人處理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要想避免雷同,我們必須在日常的練習中多多積累相同筆畫的不同寫法,心中有了,寫起來自然輕車熟路。
  • 自學書法臨習指導大全
    而手把手教學的好處在於,能夠讓孩子最深地領會到正確的動作映像,能夠極精細而又最有效率地教會孩子該如何握筆,如何運筆,對不同筆畫,又應該如何處理。這種學習方法,比起野路子來說的話,能少走很多彎路。有條件的話,當然還是建議能跟到一位好的老師,認真地跟著學上幾年。自學追求紮實而高效的練習方法1.
  • 王羲之行書基本筆畫:橫法、豎法詳解
    筆畫在漢字當中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有橫、豎、撇、捺、點、鉤、折等七種形態。與楷書相比,行書筆畫之間時有藕斷絲連,筆連意不連。王羲之行書基本筆畫必須注意三點:一是點畫要有力感,二是要有質感,三是點畫間的牽絲與折搭要自然流暢。接下來便詳細談論王羲之行書基本筆畫:橫法、豎法的詳細寫法。
  • 行書「使轉」怎麼運筆?看王羲之這四個字一目了然!
    王羲之《聖教序》有字行書使轉怎麼運筆?概括來說就是保持中鋒用筆,使筆法線條流暢而有質感、彈性十足,使轉之中不可筆畫折斷。具體來看王羲之《聖教序》、《晉 · 王羲之 · 爾今帖》中的幾個例子:王羲之《聖教序》物字「有"字的使轉,像是冰上速滑運動員柔和而充滿爆發力的表演;「物"字左部精緻的扭轉處理曲線優美,右部的弧線迴轉悠長,空間洞達。
  • 【毛毛學堂】帖,應該是「傻臨」還是「巧臨」?明代李淳說透楷書結字規律
    小楷以其小,每筆的走向、筆畫與筆畫之間距,有的間不容髮,要求每筆都具姿態確非易事。若要筆畫多變化,運腕為緊要。高二適先生曰;「小楷亦純乎運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故臨習時應致力提高運腕功力,使起伏頓挫分明,極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 孝經VS 書譜哪個更適合我們臨習草書
    其次,以「執、使、轉、用」四字概述了書法技巧原理上的核心問題:「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未悟。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通篇略取隸意,融入章草,氣息高古,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 其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了賀知章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歷來為文人學者所稱譽。筆法上清新明快,活潑跳躍,輕重提按,行雲流水。
  • 鍾繇、王羲之書法有何不同?一個淳樸厚重,一個輕纖明豔
    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行書是其各自的所處時代的巔峰。二王行書在整個行書史上都享有典範地位。王羲之的行書是在鍾慈基礎上的新體,王獻之又在羲之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謂「破體」。每個變革都是一次由「古」向「今」的遞進。元代人分析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行書的用筆、字勢的差異說:「鍾爵每筆為圓,猶近楷法,真扁而行長;王羲之筆方字圓,一變楷法:獻之筆圓字方。」
  • 書法作品中出現方正與圓轉,你會喜歡哪一種?
    「方正」和 「圓轉」,同樣也是書法藝術風格中比較首觀的對市美範略。例如「光」字,下面兩筆本可以左右展延,但它卻縮多於伸,使之與上面接近邊緣的兩點大體相齊;再如「霜」字,字勢被左右兩邊的豎向筆畫所界定,沒有出現展蹙斂放的變化,整體上便呈現出方滿嚴整、安貞敦厚的風格。《張遷碑》 則主要在筆兩上運用方筆,且所有的橫畫一律呈平正狀,豎畫也不是左有傾斜。在結體上力求左右對稱,如「諱」字,兩邊本應左小右大,卻被處理成所佔範圍均等。
  • 書法珍品《王羲之行書字典》筆畫檢字表,更方便學習王羲之書法
    這是一本《王羲之行書字典》,以筆畫檢字表的形式來查找您要寫的字,非常的方便書友們學習,這本書幾乎囊括了王羲之全部書法作品中的字,全本459頁,分享前100頁,需要全本的可以私信我,關鍵字:字帖 王羲之,中國著名的書法家,東晉人,師從當時書法大家衛夫人,從張芝等大家吸取藝術養分,並開拓創新出了王氏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
  • 吳昌碩臨《散氏盤》,以臨為創,寫意通神,頗見自家血肉
    殷商到周初為第一個時期,殷商金文尚帶有甲骨文的遺痕,筆畫方折,文簡字少,字取縱勢,帶有很強的象形性質。布白層次錯落,大小不一,有自然之妙趣,其代表作品有《大盂鼎》。西周中期至周平王東遷為第二個時期,周派金文由方折變為圓轉,收鋒處由抽毫變為注墨,末筆波勢已全部消失。文茂字多,字勢有取縱勢,也有取橫勢。
  • 習篆,需要記住這幾點,建議收藏好
    篆書集字學小篆與別的書體不同,認識篆書要從文字的表意和表象方面去理解,如象形、形聲、指事、會意、假借、轉注等,掌握這些常識,才能為臨習小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完小篆,如果再想深入學習高古篆體,可以臨習《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等。
  • 《集王聖教序》的筆法使轉,寫出的筆畫卻不一樣
    按說,一個筆畫非常多的字,筆畫之間的間隔都比較小,所謂密不透風。但這個字呢,左下方的撇和豎之間的空地非常大,所謂疏可走馬。這樣的處理,是很大膽的,搞不好,字可能就散了,這個「藏」卻沒有散。「聖」。初看無離奇之處。細看,上部的「耳」是放筆寫,「口」是收筆寫,一放一收。下部的「王」是收著寫,跟上部比,縮了回去,上下之間又是一放一收。一個字,三個部件,放收放收,寓變化於平淡之中。
  • 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主要講述了蜀中風情人物,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禮,從這些帖中,可見羲之對川中人物、歷史的濃厚興趣。
  • 免費領取《張旭光行書42講書法視頻教程視頻》史上最全王羲之書法學習
    張旭光是當代書壇公認的行草書領軍人物,被稱為「破解王羲之密碼」的書法大家。《行書42講》凝聚了張先生30多年的行草書創作和教學成果。本教程突破性地提出學書可從行書入手,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行書從二王入手,二王行書由《集王羲之聖教序》入手的觀點,對傳世行書經典《集王羲之聖教序》,做了系統梳理和深入細緻的解析。
  • 小篆的書寫:中鋒為主,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
    婉"和"通"雖僅二字,卻準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採所系。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於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