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一六三六期;歡迎關注。
《十七帖》是書聖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字而得名。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成為了學草書者必臨的神貼。我們稱之為「草書聖經」。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逐步解析《十七帖》,結合此前刊發的系列草書公益課文章,與大家一同學習書聖的經典之作。
題圖:王羲之《十七帖》宋刻原石
#1點畫的起訖
觀察字帖中點畫的起訖變化就好像是一個偵探,在努力發現「字帖」中破綻的同時,儘可能地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和方位。
王羲之《十七帖》之《遠宦帖》局部(點擊圖片了解更多王羲之手札)
對於《十七帖》中點畫的起訖問題,由於刻帖一刻再刻,筆畫顯得相當混淆,有些動作如果按照刻本來做就會顯得猶豫不決,不知如何為好,一旦筆畫形成,雖外形很像,但一無神採。
而我們來臨習其他王羲之的摹本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弊病,儘管很難臨像摹本,特別在結構上存在一定問題(這是光注意字帖點畫的緣故),但每一個筆畫卻有幾分神似。
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該帖中的《遠宦帖》來分析,以此類推。因為《遠宦帖》有唐摹本,儘管不是墨跡,但是與真跡已無二致,這對點畫的理解和臨習來講可有一定的幫助。
王羲之《遠宦帖》唐摹本(點擊圖片了解更多王羲之手札)
從《遠宦帖》中的點畫來看,幾乎看不見相同的起筆和收筆,各有異趣,妙不可言,僅有第二行的「足下」(如下圖)二字的第一個點的起筆有相似之處。
比如,起筆。其間雖用了大量的「切」筆,但由於角度不同,形成點畫的形態也不同。有些動作是「引」、「搭」與「頓挫」並用 (如下圖),由於它們間的組合不同,形成點畫的外形也不同。
為此,我們在讀帖時應全面觀察所臨字帖的每一個字,它們的起訖是如何變化的,收筆是「引」還是「連」,即便是「引」,其角度也各有姿態。我們這樣分析就可以防範在臨習時點畫的起與收產生雷同的結果。
再進一步看。每一點畫的起筆處,一般有兩種情形。
其一,「入筆」時大都沒有明顯的頓挫,毛筆在紙面上的跳躍性都不是很大,往往表現為一入紙就進入平鋪狀態,以較為微妙的提按來過渡到圓轉或其他筆法的運用中去。這種用筆是王羲之書法受隸書影響的緣故,雖說是新體,但去古未遠,依然有著隸意,這種用筆習慣到了唐代就徹底了。
孫過庭《書譜》局部
我們可以從《書譜》來作比較(如上圖),《書譜》中的筆畫跳躍性明顯增多,雖是二王的結字,但過度的跳躍弱化了魏晉氣韻,也影響了草字的格局,氣度不大。這種筆法的轉變,到了米芾手裡就變本加厲了。
由於《十七帖》中運用平鋪手法,儘管草書字形千變萬化,但不激越,還是較為「平緩」,王書的「中庸」之意也從此體現出來。這種情形主要集中在上下不連或每一行的開筆處。
其二,「入筆」處由「引」、「帶」轉而為頓挫,這裡的頓挫主要是為了調鋒,隨後,迅即轉為平鋪,這主要表現在文章中間的漢字上。
我們理解了《遠宦帖》,再來分析其他的帖就有了一定的經驗。要熟練掌握其間每一個字的不同起筆、收筆方法,區分它們間的異同。如此,臨習的點畫就趣味盎然。(待續,接下來講《十七帖》中的隸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