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堪稱「草書聖經」!正確的打開方式!

2020-12-15 騰訊網

總第一六三六期;歡迎關注。

《十七帖》是書聖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字而得名。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成為了學草書者必臨的神貼。我們稱之為「草書聖經」。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逐步解析《十七帖》,結合此前刊發的系列草書公益課文章,與大家一同學習書聖的經典之作。

題圖:王羲之《十七帖》宋刻原石

#1點畫的起訖

觀察字帖中點畫的起訖變化就好像是一個偵探,在努力發現「字帖」中破綻的同時,儘可能地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和方位。

王羲之《十七帖》之《遠宦帖》局部(點擊圖片了解更多王羲之手札)

對於《十七帖》中點畫的起訖問題,由於刻帖一刻再刻,筆畫顯得相當混淆,有些動作如果按照刻本來做就會顯得猶豫不決,不知如何為好,一旦筆畫形成,雖外形很像,但一無神採。

而我們來臨習其他王羲之的摹本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弊病,儘管很難臨像摹本,特別在結構上存在一定問題(這是光注意字帖點畫的緣故),但每一個筆畫卻有幾分神似。

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該帖中的《遠宦帖》來分析,以此類推。因為《遠宦帖》有唐摹本,儘管不是墨跡,但是與真跡已無二致,這對點畫的理解和臨習來講可有一定的幫助。

王羲之《遠宦帖》唐摹本(點擊圖片了解更多王羲之手札)

從《遠宦帖》中的點畫來看,幾乎看不見相同的起筆和收筆,各有異趣,妙不可言,僅有第二行的「足下」(如下圖)二字的第一個點的起筆有相似之處。

比如,起筆。其間雖用了大量的「切」筆,但由於角度不同,形成點畫的形態也不同。有些動作是「引」、「搭」與「頓挫」並用 (如下圖),由於它們間的組合不同,形成點畫的外形也不同。

為此,我們在讀帖時應全面觀察所臨字帖的每一個字,它們的起訖是如何變化的,收筆是「引」還是「連」,即便是「引」,其角度也各有姿態。我們這樣分析就可以防範在臨習時點畫的起與收產生雷同的結果。

再進一步看。每一點畫的起筆處,一般有兩種情形。

其一,「入筆」時大都沒有明顯的頓挫,毛筆在紙面上的跳躍性都不是很大,往往表現為一入紙就進入平鋪狀態,以較為微妙的提按來過渡到圓轉或其他筆法的運用中去。這種用筆是王羲之書法受隸書影響的緣故,雖說是新體,但去古未遠,依然有著隸意,這種用筆習慣到了唐代就徹底了。

孫過庭《書譜》局部

我們可以從《書譜》來作比較(如上圖),《書譜》中的筆畫跳躍性明顯增多,雖是二王的結字,但過度的跳躍弱化了魏晉氣韻,也影響了草字的格局,氣度不大。這種筆法的轉變,到了米芾手裡就變本加厲了。

由於《十七帖》中運用平鋪手法,儘管草書字形千變萬化,但不激越,還是較為「平緩」,王書的「中庸」之意也從此體現出來。這種情形主要集中在上下不連或每一行的開筆處。

其二,「入筆」處由「引」、「帶」轉而為頓挫,這裡的頓挫主要是為了調鋒,隨後,迅即轉為平鋪,這主要表現在文章中間的漢字上。

我們理解了《遠宦帖》,再來分析其他的帖就有了一定的經驗。要熟練掌握其間每一個字的不同起筆、收筆方法,區分它們間的異同。如此,臨習的點畫就趣味盎然。(待續,接下來講《十七帖》中的隸意)

相關焦點

  • 草書經驗之談,古今名家草書必學《十七帖》,王羲之入門草書
    王羲之歷代大師們練就草書,很多都自己走歪門邪路,撞了南牆了再回首。反觀古人推崇的《十七帖》,才知道關鍵原來是在這裡。《十七帖》入手,要能夠把帖子按精細的來臨寫,先要掌握好帖中寫字的規律,知道筆畫之間的「轉折提頓」,久之能精熟,再能夠將帖上的字形熟背於心,最後就是整幅的臨寫,找出自己寫草書的感覺,多領悟字帖上面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待到章法一定高度後,再可以考慮臨寫其他書帖。
  •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草書圭臬 帖中神品——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文/張文翰(甘肅)【摘要】:東晉王羲之草書法帖《十七帖》,是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千百年被書法界尤為推崇。藉此機會,筆者試以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作了新的譯文,未必準確,以便閱讀參考,順理讀懂此帖大義。【關鍵詞】:王羲之 草書 《十七帖》 譯文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文/張文翰
    草書圭臬  帖中神品——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文/張文翰
  • 被書家稱為「書中龍象」的王羲之十七帖,草書的上上之範本
    王羲之《十七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徵》一文可以參考。《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
  • 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 書聖王羲之草書《十七帖》刻本,收藏需抓緊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為卷首有「十七」二字,被後人稱為《十七帖》。原墨跡早已遺失,現在流傳在世的《十七帖》是刻本,好在我們古代先賢有這個刻板的習慣。
  • 從山東館存《唐人雙鉤十七帖》裡探究「書聖」王羲之
    邢侗於萬曆十四年辭官歸隱後(36歲),在其讀書處來禽館習字、讀書、接待友人,從這時起,他以大量精力精研二王筆法,樂此不疲,在弘揚王書上最大的貢獻是雙鉤了《來禽館帖》,其中以《唐人雙鉤十七帖》最為有名,成為傳世著名叢帖之一。在山東臨邑縣邢侗紀念館,完整保存著來禽館《唐人雙鉤十七帖》,為人們學習和理解古代法帖提供了全新的思維角度和可行方法,也為探尋王羲之的內心世界和書法發展脈絡提供了清晰的範本。
  • 王羲之草書《千字文》,古今對譯,高清珍藏版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是公認的「書聖」。王羲之書法功底造詣之高,泱泱中華,浩浩歷史,難有出其右者,他的書法博採眾長,綜合諸多字體於一身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在原有的漢魏書風上更上一層樓,自成一體,開創新河!他的書法風格筆勢委婉含蓄,平和自然,遒美健秀。後人稱頌其字「飄若遊雲,矯若驚龍」!
  • 王羲之《十七帖》最好的示範教程!
    第三、臨草帖必須先識草,不認識的字臨了白臨。「入草」有兩把鑰匙,一把是晉人草書,一把是孫過庭《書譜》。要學會使用這兩把鑰匙。第四、臨帖要由專到廣。米芾 臨《十七帖》「用筆千古不易」束縛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用筆千古不易」束縛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王羲之的草書怎麼樣?他居然被人貶作野雞?
    東漢末年,草書便成為了流行書體。當時你要是不會寫草書,你都不好意思混文化圈。尤其是張芝創出今草後,這種「隨心而為」的書法更是引發了「全民學草」的狂潮。作為「書聖」,書法界的全能天才選手,王羲之又怎會不研習草書呢?王羲之早期的草書,繼承了張芝的特點,東晉書法家庾翼曾說王羲之的草書「頓還張芝章草舊觀」。
  • 王羲之留給後人的「草書要訣」,是後人學習草書的典範!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而學習草書,在古代有一件書法寶典,這件寶典據說乃是王羲之留給後人的一部「草書要訣」,當你記住了這1000多字,你的草書就不用愁了。這件《草書百韻歌》又被譽為《右軍草書至寶》,其最早的底本已經不知所蹤,此帖在宋朝的時候僅有410字,經過後人的反覆增加與潤飾,到了明代萬曆年間,這件《草書百韻歌》達到了1000多字,如今通行的版本乃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韓道亨所據傳世經典版本所錄。是後人公認的最為經典的版本。
  • 王羲之草書《知賢室帖》,剛健娟秀,飄逸端莊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的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 此帖為王羲之《知賢室帖》榻本,3行,29字,草書。入刻《大觀》、《寶賢》、《淳化》。《大觀帖》將此帖與後「多日帖」相連。
  •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帖盡覽(收藏)
    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
  • 草書怎麼入手?這本帖是最適合初學的
    後來,看古人書論,董其昌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王鐸也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趙孟草書也是來自《十七帖》我尋思,古人大書法家,偶有雷同可能是湊巧,但是這麼多人都推薦,一定要試一試。後來寫十七帖,發現問題根源了,連斷的技巧大多都出自這裡。別看有些草書連連綿綿。其實連斷的細節表現的很充足。所以你一看王鐸草書,就會發現其中大草有十七帖的影子。董其昌雖學懷素,但是用筆上連斷上,依舊有十七帖的影子。
  •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版本
  • 書聖王羲之草書《敬豫帖》欣賞
    王羲之《敬豫帖》,榻本,草書,2行10字,收刻於《淳化閣帖》《大觀帖》《澄清堂帖》《玉煙堂帖》等帖,著錄於《右軍書記》,其全文為「上下安也,和緒過,見之欣然。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江生亦連病,今已差」。而此帖僅10字,可見摹勒時墨跡本已非唐朝時面目。
  • 書聖王羲之草書《知賢室帖》|剛健娟秀,飄逸端莊,令人賞心悅目
    談到「書聖」王羲之,其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此帖為王羲之《知賢室帖》榻本,3行,29字,草書。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在草書領域,同樣也有這樣的一部「神帖」,地位等同於行書中的《集王聖教序》,這便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從梁代到唐代搜集的王羲之法帖一般以尺牘較多,於是皇家便將這些尺牘連綴成冊,一般以一丈二尺為一卷。這件《十七帖》便是其中的煊赫名帖,在中國草書界的地位極高,可以這樣說,學習草書,倘若繞開了《十七帖》,你的書法格調便不會很高。
  • 王羲之的書法屬於什麼字體?透過歷史,了解草書的發展
    草書是我國書法中的一種字體,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是書法中的一大特色。草書在我們看來可能略顯潦草,可能有一種看不懂的感覺,但是草書並不是亂寫一氣,它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就像上面說到的一樣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它的每一個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也是很有美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