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留給後人的「草書要訣」,是後人學習草書的典範!

2020-12-13 書法網

對於許多書法初學者而言,學習草書並不像學習楷書和行書這麼簡單,行書與楷書是我們日常的規範用字,學起來除了技術要領,在識讀上並不存在多大的困難。

但是草書並不一樣,草書作為一個獨立的字法體系,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去學,因為草書在當代已經失去了實用的價值,作為一個書法人必須要過識讀之關。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草書是從隸書、章草當中演變出來的,在魏晉時期是通用字體,人們在書信以及案牘等方面是作為一種日常交流的書體來使用,但是到了唐代,楷書已經基本成為了通用字體,到了今天依舊如是,而草書的實用功能已經漸漸淡化。

所以對於當代人來講,篆書、隸書以及草書這一類不作為日常的書體,對於沒有書法經驗的人來講,識讀存在障礙,這裡面的區別僅僅在於「學過」和「沒學過」。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而學習草書,在古代有一件書法寶典,這件寶典據說乃是王羲之留給後人的一部「草書要訣」,當你記住了這1000多字,你的草書就不用愁了。

這1000多字就是著名的《草書百韻歌》。記住了這1000多字,你的草書就不用了愁了。

這件《草書百韻歌》又被譽為《右軍草書至寶》,其最早的底本已經不知所蹤,此帖在宋朝的時候僅有410字,經過後人的反覆增加與潤飾,到了明代萬曆年間,這件《草書百韻歌》達到了1000多字,如今通行的版本乃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韓道亨所據傳世經典版本所錄。是後人公認的最為經典的版本。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草書百韻歌》的意義在於此作採用了歌訣的形式,將草書中的規則介紹清楚,就像背誦乘法口訣一樣,只有背會了這些法則,在書寫草書的時候,才能避免出現字法錯誤。

比如:

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

就是在寫三點水的時候,一個點加一個豎提乃是「三點水」的草法,而直接一個豎提則是「言字旁」的草法。

寶頭無左畔,辵遶闕東邊。

比如寫寶蓋的時候,草書不用寫上面的一點,寫「走之底」的時候,只要在左邊豎下右繞即可。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

比如寫「稟」,上面寫一個「六」下面連筆寫一個「手」就是這個字的草法。上面寫一個「七」,下面連筆寫「紅」就是袁字的寫法。

……

這就是這部《草訣百韻歌》的內容,教會你草書中常見的規則以及常用的範字的寫法,很多人在草書創作的時候,經常寫錯字,這是對於「草法」掌握得不紮實,很多人在閱讀古代的經典草書法帖的時候,也常常拿不準一些草書的字法。

而這些普遍的字法規律,在這件《草訣百韻歌》當中已經寫得十分清楚。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學習草書,首先將這部《草訣百韻歌》背熟,此外,韓道亨的這件《草訣百韻歌》每一個字都有標準草書和楷書的例字,讓你一眼就能看明白。

將這本帖學會,你才能具備草書真正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去深入《十七帖》以及《書譜》等經典法帖,你才能建立自己成熟的草書體系。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如今,我們就韓道亨的這件《草書百韻歌》按照原作的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清晰如真跡。

欲購此《草訣百韻歌》,請點擊下面惠購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草書《千字文》,古今對譯,高清珍藏版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是公認的「書聖」。王羲之書法功底造詣之高,泱泱中華,浩浩歷史,難有出其右者,他的書法博採眾長,綜合諸多字體於一身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在原有的漢魏書風上更上一層樓,自成一體,開創新河!他的書法風格筆勢委婉含蓄,平和自然,遒美健秀。後人稱頌其字「飄若遊雲,矯若驚龍」!
  •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 草書經驗之談,古今名家草書必學《十七帖》,王羲之入門草書
    這就是我們練習草書的第一道瓶頸,就像學習刀劍般,沒有日復一日的基本動作的削砍,哪能有上層的功力?越想要快,就應當從慢到極致來突破,慢才能夠體會到草書的精髓。王羲之歷代大師們練就草書,很多都自己走歪門邪路,撞了南牆了再回首。反觀古人推崇的《十七帖》,才知道關鍵原來是在這裡。
  • 魏晉草書與唐代草書之比較
    學書法的人都知道,草書應該從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入手,米芾說草書若不格徒從下品,草書的傳承怎樣,究竟魏晉唐宋各自的好處和差別在那裡,學書者未必真正看得清楚,往往後人只重優點,而忽略其不足。
  • 中國十大草書書法家,不愧是歷代書法的典範!
    其聰慧過人,博涉經史,長於丹青,尤善畫竹,善楷、行、草並章草書,深得鍾繇、王羲之書法遺意,章草書師皇象而新的變化,與宋璲、宋廣齊名,書史稱為「三宋」。NO:8康裡巎巎(nao)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王獻之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書體,被稱為「破體」,又叫「一筆書」。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王獻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NO:3王羲之
  • 學習草書必備,王羲之草書集字《千字文》
    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並譯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義大利文版,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中國大陸實行簡化字、歸併異體字後,其簡體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餘個相異漢字。自古以來,很多書法家都以書寫千字文為樂事!
  • 千年的草書發展史,一篇文章給你講透徹
    他甚至認為王獻之書法造詣超過了王羲之。當時王獻之成為朝野共仰的書法家,宋、齊兩朝皇帝也都學習王獻之筆法。這個時期著名的草書大家還有王僧虔、孔琳之、王慈。宋、齊之際,還有一位富有獨創精神的書法家——張融,他生於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卒於南朝齊明帝建武四年(公元444 -497年)。相傳齊高帝嘗謂張融日,「卿書殊有骨力,但恨無二王法。」
  • 于右任的草書看起來「醜醜的」,卻成為了一種「標準草書」,佩服
    眾所周知,草書是書法的最高境界,也是最能夠釋放書法家天性的一種書體,更是書法家們表達自己的最好工具,為此,很多書法家或者書法愛好者們致力於此,精研草書,雖然研究草書的書法家不少,但是真正能夠做出成績,成為標準的卻寥寥無幾,而且他卻做到了,他的草書看起來「醜醜的」,卻成為了一種規範,
  • 從草書起源和發展,到于右任創立標準草書的得失:漫談草書
    草書為書者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個性展示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張芝的精熟高妙,王羲之的端莊典雅、「顛張醉素」的自由狂放、孫過庭的俊拔剛斷、王鐸的勁健灑脫等,都展現的淋漓盡致。但一些書法愛好者對草書長期以來卻都敬而遠之。草書那難以辨認的字體、誇張變形的結構、肆意隨性的用筆使人往往找不到欣賞的切入口。
  • 「書法問集」105、應該如何學習識讀草書?
    每個字的草書是有標準寫法的,不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的。有兩本單字草書秘籍《草訣百韻歌》和《真草千字文》。草書單字都不會寫和讀,就不要想著能夠寫和認讀一幅「草書作品」。我是一人。認讀草書單字還是相對容易的。但是草書作品或者草書法帖,不可能每個單字都寫得很完整,認讀完整的一篇草書,可能還需要一些文字功底。有一些傳世草書法帖,每個書法家認讀的出的內容並不一樣,所以不要太過於糾結。我們先說說,怎麼學習認讀草書基礎。再說說書法家認讀草書法帖的故事。
  •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行書也有「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草聖」卻有好幾位,歷史上,張芝曾被稱為「草聖」,唐代的草書名家張旭和懷素也同時被稱為「草聖」,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草聖」,近代的書法名家林散之先生又被稱為「當代草聖」。
  • 草書四大家,無法逾越的四座高山
    被後人稱讚「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尊為「草聖」。張芝在書壇上,一直享有極高地位。《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張旭、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
  • 他十歲出家為僧,曾在芭蕉葉上練字,李白說他的草書獨步天下!
    懷素十歲出家為僧,後來成為書壇的草書大家,他的草書被後人稱為範本,經過1200多年的傳承,鮮有出其右者,但是你知道懷素練習書法有多用功嗎?所以說,在書法的練習道路上,沒有捷徑,只有勤學苦練,才能熟能生巧,達到一定的境界,懷素為書壇做出了典範。懷素的草書打破了前人的束縛,體現了書法的內在精神,從王羲之、王獻之的清新秀雅風格走向了豪放的道路,給人一種張揚之氣。懷素創作草書的時候,章法根據著字的走勢而成,把單字與整體章法融為一體,給人一種一氣呵成之感。
  • 文天祥草書真跡,氣勢豪放!
    他的著作經後人整理,被輯為《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書法墨跡留存下來的所見並不多,此卷為文天祥38歲所作《草書木雞集序卷》,此卷章法學王羲之,筆法得力懷素, 收縱有度,行筆流俊。
  • 王羲之的草書怎麼樣?他居然被人貶作野雞?
    東漢末年,草書便成為了流行書體。當時你要是不會寫草書,你都不好意思混文化圈。尤其是張芝創出今草後,這種「隨心而為」的書法更是引發了「全民學草」的狂潮。作為「書聖」,書法界的全能天才選手,王羲之又怎會不研習草書呢?王羲之早期的草書,繼承了張芝的特點,東晉書法家庾翼曾說王羲之的草書「頓還張芝章草舊觀」。
  • 李宗瑋:草體、草書兼論草聖張芝
    藝術與實用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過去人們學習寫字是為了實用,漢末草書的出現,人們把目光聚集在書法藝術的創造上了,於是在漢末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學習草書藝術的熱潮。在這個熱潮中,時代造就了草聖,於是張芝出現了。因此,張芝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張芝(?~約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
  • 草書部首符號大全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章草的起源: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擅長今草,現代林散之、餘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
  • 王羲之的一部「草書秘笈」,短短1000餘字,卻蘊含書法大智慧!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所以今天的人對於真正的藝術性書法沒有足夠的認知,這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的「印刷體」塑造了大多數人的審美,而對於篆書、隸書,尤其是草書已經基本不認得了。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古人學習草書有這樣的一部「草書秘笈」,這部秘笈據考證在宋代就已經頗為流傳,具體是什麼時候創作的世人不得而知,此作傳承千年之久,據說乃是王羲之所寫,古人便是依照這樣的一部秘笈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草書圭臬 帖中神品——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文/張文翰(甘肅)【摘要】:東晉王羲之草書法帖《十七帖》,是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千百年被書法界尤為推崇。藉此機會,筆者試以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作了新的譯文,未必準確,以便閱讀參考,順理讀懂此帖大義。【關鍵詞】:王羲之 草書 《十七帖》 譯文
  • 王羲之《十七帖》,堪稱「草書聖經」!正確的打開方式!
    《十七帖》是書聖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字而得名。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成為了學草書者必臨的神貼。我們稱之為「草書聖經」。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逐步解析《十七帖》,結合此前刊發的系列草書公益課文章,與大家一同學習書聖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