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2020-12-17 不二齋孫賓旭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據載:唐太宗好右軍書,搜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十七帖》風格衝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衝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二、《十七帖》的筆法

1、獨點。獨點一般為字的上點,或在字的外廓。起筆以尖鋒人紙,向右下方順勢下按收筆。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後向左下方折轉,順勢收鋒,如「外」字。

2、兩點。這種點橫向如「孫」字右部兩點,左右呼應,前一點的收筆要與後一點的起筆在筆勢上相一致;或為縱向,如「言」字上面的兩點,並不強調呼應關係,而是意態獨立,但要避免重複,或差異太大。

3、多點。草書中一些字都有三點以上,「不」字上點獨立,下面的兩點形成照應關係,書寫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橫向兩點—致。

4、長橫。草書中出現的長橫相對較少。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牴觸。王羲之草書中的長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過渡自然。收筆或空收,或換鋒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筆。如「廿」二字。

5、短豎。《十七帖》中短豎的寫法也多種多樣。如「順」字的三豎長短相差很小,但中間一豎的起筆呈方形,與左右兩豎形成差異。短豎的起筆多變,有時還有曲頭的,如「土」字。

6、垂露豎。這種豎畫也並不是幹篇一律的一個形態,如「楊」字的豎畫形成曲頭,「粗」字的豎畫寫得渾厚有力,收筆圓中帶方。

7、懸針豎。《十七帖》中的豎畫也是千姿百態,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並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

8、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兩種形態: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筆宜利落,不宜遲疑。

9、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常出現,形態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有的撇以剛勁稱勝,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帶剛,如「及」字。

10、短捺。其形狀如長點,起筆、收筆都要出鋒,形成兩頭尖的特徵。附圖中「彼」字的短捺上側呈弧形,下側弧度較小;「來」字的捺收筆時逐漸加力;「火」字的捺畫不帶弧度,中間粗,兩頭細,形如紡錘。

11、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畫帶有章草捺畫的特徵,即有一定的波磔。

12、帶鉤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畫,出現了轉折所帶出的鉤法,並與下一個字的筆勢形成連帶關係。如「獲」字,在轉折時要將筆鋒包裹住,再順勢向左帶出;「人」字在轉折時停頓下按,再向左帶出。

13、短鉤。這些鉤的轉折處多輕盈靈便,如「來」字,轉折時提筆攏鋒,然後向左輕輕勾出,不要寫出像楷書那樣粗重的鉤來。「爾」字的鉤在轉折時不需提筆,而是用筆鋒包裹住,然後乘勢向左攏鋒勾出。

14、挑鉤。這些挑鉤是章草字形留下來的痕跡。「武」字在寫挑鉤時有停頓下按然後上挑攏鋒的動作,顯得厚重、沉著。「足」字的挑鉤不需停頓,而是在轉換方向時順勢上提。

15、圓轉。使轉是草書中最常見的筆法,分圓轉與方折兩種。「眉」字中的第一筆拐彎處屬圓轉,書寫時要攏住筆鋒,轉時行筆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寶蓋也是圓轉用筆,只不過轉時角度較大。

16、方折。古人草書圓轉與方忻並用。如「遲」宇開始的兩處拐彎,就是典型的方折。這種筆法要求在拐彎處轉換筆的方向重新起筆,下按後再行進。轉折時須注意筆畫銜接,以防脫節。

17、轉折。轉與折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字的轉彎處轉、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圓;「事」字多處轉彎,不露圭角;「周」字的轉彎處也是圓中帶方。

關於《十七帖》的臨摹

臨摹古代法帖,不能就只單單臨某一家的某一件作品而不顧及其它。就學王字來說,羲之晚年的成就不是沒有原由的,若專學他一體是不可能成功的,那就是同時要具備小楷和章草的底子,現在流存的《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等,雖然與原作可能相去甚遠,但在體勢上多少還是保留了一些晉人之意,對於訓練用筆取勢和手眼的協調能力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當然在具體的用筆上可參考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對於章草的學習可以訓練使轉的用筆,使點畫圓潤古厚,同時可增加點畫的古拙感。因為章草多取橫勢保留了一定的隸意,羲之《十七帖》也多少帶有這種意味,這在後來孫過庭的《書譜》中就看不到了!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在用筆上,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云:「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稜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這是極為恰當的比喻!講究用筆取勢。晉人底姿斜執筆,這樣寫字用力的重點在點畫的中下部,字的重心就相對較低,顯得古拙遒勁,這與後來草書的著力點迥然不同,所以,書風差異極大。晉人重側鋒取勢,即所謂「稜側起伏,狀如龍蛇」是也,重順逆鋒使轉的自然轉換,以盡筆的自然之性與書者的心性相感相發的極至!所以,米芾論懷素書法有所謂「時代壓之,不能高古!」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吧!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在取勢上,王羲之《書論》云:「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羲之書法用筆取勢:一為隱鋒;一為尖鋒。隱鋒或稱藏鋒,並不一定含逆勢。所以羲之隱鋒取勢之筆極難臨摹,似在有意無意之間,關乎對筆的嫻熟控制與人格氣度。至於尖鋒在羲之法書中較為普遍,也是後人誤解最深之處,唐以前書家只重用筆使轉取勢,所以點畫率性而自然有力度,無所謂中側鋒,也無所謂點畫的厚薄,因為有力度節奏感的點畫即包含了點畫所具有的所有美感。所以,晉人更注重側鋒角度的變化與用筆的翻轉取勢,這樣既使點畫粗細反差極大,其力度還是均衡的。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

由於《十七帖》無晉人法帖中常見的弔喪問疾的內容,所以整體的章法節奏上相對較為舒緩,正如前面朱熹所云,是最難以把握的,當然對於臨摹來說我們的技巧與胸襟都不可能達到羲之那個度,所以,在臨摹的時候可以適當強化節奏與點畫提按的幅度。

《十七帖》以其雄強而灑脫的筆勢,從容自適的姿態,深具超然獨遠的意味,對其深入地臨習實踐有可能改變我們對晉人尚韻書風的根本看法。

相關焦點

  • 草書經驗之談,古今名家草書必學《十七帖》,王羲之入門草書
    這就是我們練習草書的第一道瓶頸,就像學習刀劍般,沒有日復一日的基本動作的削砍,哪能有上層的功力?越想要快,就應當從慢到極致來突破,慢才能夠體會到草書的精髓。王羲之歷代大師們練就草書,很多都自己走歪門邪路,撞了南牆了再回首。反觀古人推崇的《十七帖》,才知道關鍵原來是在這裡。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草書圭臬 帖中神品——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文/張文翰(甘肅)【摘要】:東晉王羲之草書法帖《十七帖》,是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千百年被書法界尤為推崇。藉此機會,筆者試以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作了新的譯文,未必準確,以便閱讀參考,順理讀懂此帖大義。【關鍵詞】:王羲之 草書 《十七帖》 譯文
  • 王羲之《十七帖》,堪稱「草書聖經」!正確的打開方式!
    《十七帖》是書聖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字而得名。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成為了學草書者必臨的神貼。我們稱之為「草書聖經」。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逐步解析《十七帖》,結合此前刊發的系列草書公益課文章,與大家一同學習書聖的經典之作。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文/張文翰
    草書圭臬  帖中神品——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文/張文翰
  • 被書家稱為「書中龍象」的王羲之十七帖,草書的上上之範本
    王羲之《十七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徵》一文可以參考。《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
  • 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 王羲之留給後人的「草書要訣」,是後人學習草書的典範!
    對於許多書法初學者而言,學習草書並不像學習楷書和行書這麼簡單,行書與楷書是我們日常的規範用字,學起來除了技術要領,在識讀上並不存在多大的困難。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而學習草書,在古代有一件書法寶典,這件寶典據說乃是王羲之留給後人的一部「草書要訣」,當你記住了這1000多字,你的草書就不用愁了。
  • 從山東館存《唐人雙鉤十七帖》裡探究「書聖」王羲之
    邢侗於萬曆十四年辭官歸隱後(36歲),在其讀書處來禽館習字、讀書、接待友人,從這時起,他以大量精力精研二王筆法,樂此不疲,在弘揚王書上最大的貢獻是雙鉤了《來禽館帖》,其中以《唐人雙鉤十七帖》最為有名,成為傳世著名叢帖之一。在山東臨邑縣邢侗紀念館,完整保存著來禽館《唐人雙鉤十七帖》,為人們學習和理解古代法帖提供了全新的思維角度和可行方法,也為探尋王羲之的內心世界和書法發展脈絡提供了清晰的範本。
  • 書聖王羲之草書《十七帖》刻本,收藏需抓緊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為卷首有「十七」二字,被後人稱為《十七帖》。原墨跡早已遺失,現在流傳在世的《十七帖》是刻本,好在我們古代先賢有這個刻板的習慣。
  • 王羲之《十七帖》最好的示範教程!
    我個人的書法學習過程,完全是一個臨帖的過程回顧我個人的書法學習過程,完全是一個臨帖的過程。沈鵬先生曾為我的《草書集》寫過一篇序言。這篇文章的題目開始叫《用心臨帖》,後來改為《進入狂草》。專是指初始階段認準某一碑一帖,臨就臨它個以假亂真,但是僅僅專還不夠,你再精熟也不過一個智永和尚,因此要廣;廣是指具有形似的能力之後,要廣泛涉獵各朝各代、各門各派的草書字帖。第五、臨帖要攻難點。難點往往是特點,是創作需要的重點。從方法上講,可以把特點分而學之,或研究取神,或研究取韻,或研究取勢,或研究取形。古為今用,古為我用,關鍵在取。
  • 王羲之的草書怎麼樣?他居然被人貶作野雞?
    東漢末年,草書便成為了流行書體。當時你要是不會寫草書,你都不好意思混文化圈。尤其是張芝創出今草後,這種「隨心而為」的書法更是引發了「全民學草」的狂潮。作為「書聖」,書法界的全能天才選手,王羲之又怎會不研習草書呢?王羲之早期的草書,繼承了張芝的特點,東晉書法家庾翼曾說王羲之的草書「頓還張芝章草舊觀」。
  • 王羲之草書《千字文》,古今對譯,高清珍藏版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是公認的「書聖」。王羲之書法功底造詣之高,泱泱中華,浩浩歷史,難有出其右者,他的書法博採眾長,綜合諸多字體於一身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在原有的漢魏書風上更上一層樓,自成一體,開創新河!他的書法風格筆勢委婉含蓄,平和自然,遒美健秀。後人稱頌其字「飄若遊雲,矯若驚龍」!
  •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帖盡覽(收藏)
    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在草書領域,同樣也有這樣的一部「神帖」,地位等同於行書中的《集王聖教序》,這便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從梁代到唐代搜集的王羲之法帖一般以尺牘較多,於是皇家便將這些尺牘連綴成冊,一般以一丈二尺為一卷。這件《十七帖》便是其中的煊赫名帖,在中國草書界的地位極高,可以這樣說,學習草書,倘若繞開了《十七帖》,你的書法格調便不會很高。
  •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版本
  • 草書怎麼入手?這本帖是最適合初學的
    後來,看古人書論,董其昌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王鐸也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趙孟草書也是來自《十七帖》我尋思,古人大書法家,偶有雷同可能是湊巧,但是這麼多人都推薦,一定要試一試。後來寫十七帖,發現問題根源了,連斷的技巧大多都出自這裡。別看有些草書連連綿綿。其實連斷的細節表現的很充足。所以你一看王鐸草書,就會發現其中大草有十七帖的影子。董其昌雖學懷素,但是用筆上連斷上,依舊有十七帖的影子。
  • 王羲之草書《知賢室帖》,剛健娟秀,飄逸端莊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的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 此帖為王羲之《知賢室帖》榻本,3行,29字,草書。入刻《大觀》、《寶賢》、《淳化》。《大觀帖》將此帖與後「多日帖」相連。
  • 書聖王羲之草書《敬豫帖》欣賞
    王羲之《敬豫帖》,榻本,草書,2行10字,收刻於《淳化閣帖》《大觀帖》《澄清堂帖》《玉煙堂帖》等帖,著錄於《右軍書記》,其全文為「上下安也,和緒過,見之欣然。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江生亦連病,今已差」。而此帖僅10字,可見摹勒時墨跡本已非唐朝時面目。
  • 書聖王羲之草書《知賢室帖》|剛健娟秀,飄逸端莊,令人賞心悅目
    談到「書聖」王羲之,其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此帖為王羲之《知賢室帖》榻本,3行,29字,草書。
  • 《書法問集》464、草書作品上的字都不認識,如何欣賞草書呢?
    留存至今的古代草書卷,有些字不認識很正常,但是我們當代人寫草書要是只有你一個人認識,那就是亂寫亂畫。【「欣賞」草書至少要認識寫得什麼內容,那麼就需要多練和多看。書法說到底是寫字,能夠認識文字內容才能能更好地理解和評價一幅字。草書雖然有約定俗成的寫法,需要多看帖和學習單字的草書寫法。】說到草書,我們一般都是從書聖王羲之的草書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