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2020-12-13 掌上碑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

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主要講述了蜀中風情人物,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禮,從這些帖中,可見羲之對川中人物、歷史的濃厚興趣。

該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簡潔練達;風格衝和典雅,不激不厲,與一般草書的狂放之氣不同,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

01溯源假名與漢字的關係

有意思的是,讀《十七帖》,除了有助於臨習書聖的草書,我們還可以從這一經典的帖子中學習日文中的平假名。

眾所周知,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在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約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在這一時期通過他們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約在公元10世紀,日本人利用漢字的草書創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利用漢字楷書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從而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02讀《十七帖》,識平假名

接下來,我就簡單地講一講如何在學習草書的同時又習得日語的小方法。讓我們先欣賞幾幀書帖。

從這一頁中,可以學到三個平假名,分別是「保」、「安」、「也」對應的日文平假名「ほ」(ho)、「あ」(a)和「や」(ya)。

而這一頁除了假名「や」(ya)外,還有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即「衣」字對應平假名「え」(e)。

在這裡,「計」、「於」和「不」分別對應平假名「け」(ke)、「お」(o)和「ふ」(fu)。

03從草書到假名的演變規律

那麼,從漢字草書到日文平假名的演變,是否有規律可循?細究一番,大致有以下幾種演變方式:

1.直接演變

即平假名基本還原了漢字草書的寫法,如:に(ni)——仁,た(ta)——太,め(me)——女等。

2.局部演變

即某些平假名是取了漢字草書的其中一部分變化而成,如:み——美,り——利。

文徵明《行書千字文》單字
王鐸《琅華館學古帖》單字

3.簡化演變

即某些平假名是將漢字草書簡化變形而成,如:わ(wa)——和,を(o)——遠。

最後,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王羲之的《十七帖》,除了以上提到過的假名ふ外,這一頁中還有某個漢字的草書對應了日文中的某個平假名,你知道是哪個字嗎?

相關焦點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藉此機會,筆者試以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作了新的譯文,未必準確,以便閱讀參考,順理讀懂此帖大義。【關鍵詞】:王羲之 草書 《十七帖》 譯文正如當代俞豐先生《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一文中寫道[:[1]「《十七帖》的全文雖僅千餘字,但關於此帖的流傳、存佚、釋文、分帖、次序、斷句、考證等問題,歷來分歧極多。若一一辨析,詳加敘述,則非專著不能名之。
  •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文/張文翰
    (甘肅) 【摘要】:東晉王羲之草書法帖《十七帖》,是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千百年被書法界尤為推崇。藉此機會,筆者試以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作了新的譯文,未必準確,以便閱讀參考,順理讀懂此帖大義。【關鍵詞】:王羲之  草書  《十七帖》 譯文
  • 王羲之《十七帖》,堪稱「草書聖經」!正確的打開方式!
    《十七帖》是書聖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字而得名。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成為了學草書者必臨的神貼。我們稱之為「草書聖經」。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逐步解析《十七帖》,結合此前刊發的系列草書公益課文章,與大家一同學習書聖的經典之作。
  • 王羲之《十七帖》最好的示範教程!
    胡抗美 臨《石門頌》印刷品無論印得再好,都無法與真跡相比關於臨創結合,由臨入創問題,我有幾點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第一、臨帖一定要分析,要有選擇。我們如今所見到的碑帖基本上都是印刷品。印刷品無論印得再好,包括日本的、臺灣的印刷都無法與真跡相比。
  • 草書經驗之談,古今名家草書必學《十七帖》,王羲之入門草書
    「行雲流水,疾風 雨」很多初學者就是這麼來認為草書的,不能達到「快」「流暢」「隨心」都不能配上這個草書的「草」,但是歷年來這麼多草書大家,能做到「快而隨心,隨而高遠」的書法大家寥寥無幾,快速的書寫誰都能做的到,多少人能夠在快速書寫的同時還能把握好書法中的細緻?精細?
  •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
    十七帖最好的版本王羲之十七帖釋文及譯文十七帖字跡放大高清兩種版本
  • 從山東館存《唐人雙鉤十七帖》裡探究「書聖」王羲之
    邢侗於萬曆十四年辭官歸隱後(36歲),在其讀書處來禽館習字、讀書、接待友人,從這時起,他以大量精力精研二王筆法,樂此不疲,在弘揚王書上最大的貢獻是雙鉤了《來禽館帖》,其中以《唐人雙鉤十七帖》最為有名,成為傳世著名叢帖之一。在山東臨邑縣邢侗紀念館,完整保存著來禽館《唐人雙鉤十七帖》,為人們學習和理解古代法帖提供了全新的思維角度和可行方法,也為探尋王羲之的內心世界和書法發展脈絡提供了清晰的範本。
  • 被書家稱為「書中龍象」的王羲之十七帖,草書的上上之範本
    王羲之《十七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徵》一文可以參考。《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
  •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帖盡覽(收藏)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
  • 王羲之《喪亂帖》解析,全是滿滿的乾貨!
    自己先學,然後教學生。我作教學示範是:確定款式,選擇詩文,盤算字數,然後嘗試疊宣紙,分行分格。實際上,這就是在處理章法了。不要把章法弄得很神秘,就像武漢早點的米麵粑有兩層,底下貼鍋烤的硬層就是書面語,上面水汽蒸的軟層才是書法章法。章法有兩層,書面語的文體章法和書法的藝術章法,不可分割。南齊劉勰《文心雕龍·章句篇》,講文體的字句篇章很精到,就好像在講書法的章法。
  • 美輪美奐的王羲之手札墨跡二十八帖(附釋文)
    《寒切帖》釋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老久懸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此書應是其末年書。評者都認為,王羲之書法到末年,才達到極致,於此帖可以臨略其末年書法妙處。此帖書體遒勁妍潤,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
  • 書聖王羲之草書《十七帖》刻本,收藏需抓緊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為卷首有「十七」二字,被後人稱為《十七帖》。原墨跡早已遺失,現在流傳在世的《十七帖》是刻本,好在我們古代先賢有這個刻板的習慣。【接上文釋文】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 示致意計與足下別十六年於今雖 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 二書但增嘆慨頃積雪凝 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 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 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 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 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 選帖也分年齡段
    二、少兒書法選帖應符合其心理特點。我們最好不要讓他們一開始就去臨習那些筆法精熟、法度森嚴的唐楷。因為這些在少年兒童看來是呆板沉悶的,與他們那自然浪漫的特點格格不入,如果硬要他們來學習這些字貼,那麼他們的心理就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如果硬要如此,難免弄巧成拙。我們不妨讓他們從漢隸或魏碑中那些用筆、結體稚拙率真、天然奇趣的碑帖入手,這會使少年兒童有一種親切感,從而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激情,這樣的學習就更加得心應手。
  •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賞析
    「《快雪時晴帖》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跡,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文4列,28字。屬於信札的方式隨筆而作,其實就是書信。內容大意: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其中書體筆意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在中國書法史的3000多年裡,能夠稱之為「神帖」的不過寥寥數件。「神帖」一般具備以下特徵:其一,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淘洗仍舊是千古不易的經典,至今仍舊盛傳不衰。其二,幾乎所有的書法人,都曾從中獲益,不學這本帖,你的書法境界便不會高明。
  • 手帖:古人的書信
    把原來散亂各自獨立的手帖編輯在一起,刻石摹拓,廣為流傳,使王羲之和許多南朝手帖,因此成為廣大民眾學習書寫的漢字美學典範,產生《十七帖》一類官方敕定的手帖總集版本,促使「帖」這一個詞彙有了確定書法楷模的意義。因為「手帖」意義的改變,原來南朝文人書信的特質消失了。
  • 這本帖是最適合初學的
    於是又回到古帖苦苦摸索,沒頭蒼蠅一樣亂臨。後來,看古人書論,董其昌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王鐸也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於是臨習《十七帖》一開始是真不喜歡這本帖,因為我喜歡大草,狂草,不喜歡小草。所以臨起來心不甘情不願。但是想著,古人說的應該是沒錯的,於是也沉下心寫了一個星期。
  • 碑帖,絕不是擺設用的
    讀」和「臨」這兩個環節同步起來。臨什麼,讀什麼。可按臨寫的順序,先點畫後結構地對所要臨習的字逐個「相面」,從組成字的基本「細胞」看起。先看點畫的形態、走向、質感和輕重,然後再看每個點畫起筆、運筆、收筆的過程。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書法論叢》中,談到對起筆的觀察時說,「把身邊攜帶著的米老七帖照片,時時把玩。對於帖中'惜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一語,若有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