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
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主要講述了蜀中風情人物,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禮,從這些帖中,可見羲之對川中人物、歷史的濃厚興趣。
該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簡潔練達;風格衝和典雅,不激不厲,與一般草書的狂放之氣不同,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
01溯源假名與漢字的關係
有意思的是,讀《十七帖》,除了有助於臨習書聖的草書,我們還可以從這一經典的帖子中學習日文中的平假名。
眾所周知,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在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約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在這一時期通過他們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約在公元10世紀,日本人利用漢字的草書創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利用漢字楷書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從而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02讀《十七帖》,識平假名
接下來,我就簡單地講一講如何在學習草書的同時又習得日語的小方法。讓我們先欣賞幾幀書帖。
從這一頁中,可以學到三個平假名,分別是「保」、「安」、「也」對應的日文平假名「ほ」(ho)、「あ」(a)和「や」(ya)。
而這一頁除了假名「や」(ya)外,還有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即「衣」字對應平假名「え」(e)。
在這裡,「計」、「於」和「不」分別對應平假名「け」(ke)、「お」(o)和「ふ」(fu)。
03從草書到假名的演變規律
那麼,從漢字草書到日文平假名的演變,是否有規律可循?細究一番,大致有以下幾種演變方式:
1.直接演變
即平假名基本還原了漢字草書的寫法,如:に(ni)——仁,た(ta)——太,め(me)——女等。
2.局部演變
即某些平假名是取了漢字草書的其中一部分變化而成,如:み——美,り——利。
3.簡化演變
即某些平假名是將漢字草書簡化變形而成,如:わ(wa)——和,を(o)——遠。
最後,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王羲之的《十七帖》,除了以上提到過的假名ふ外,這一頁中還有某個漢字的草書對應了日文中的某個平假名,你知道是哪個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