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王羲之草書《敬豫帖》欣賞

2020-12-13 靜心處世wsx

王羲之《敬豫帖》,榻本,草書,2行10字,收刻於《淳化閣帖》《大觀帖》《澄清堂帖》《玉煙堂帖》等帖,著錄於《右軍書記》,其全文為「上下安也,和緒過,見之欣然。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江生亦連病,今已差」。而此帖僅10字,可見摹勒時墨跡本已非唐朝時面目。王恬字敬豫,書聖從兄弟,生卒年不詳。《晉書》卷65載:少好武,不為公門所重。性傲誕,不拘禮法。多技藝,善隸書,尤善弈棋,為東晉之冠。官至吳國、會稽內史,加散騎常侍。

釋文: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草書《敬豫帖》筆力豐滿遒勁,結字奇正相生,布白無懈可擊
    王羲之 敬豫帖-1背景:《敬豫帖》完整版全部文字為:「上下安也。和緒過,見之欣然。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而此帖現存僅其中間的部分,共十字,即:「敬豫乃成委頓,令人深憂。」可見各帖摹勒時,所據墨跡本前後已均已缺失。
  • 書聖王羲之草書《知賢室帖》|剛健娟秀,飄逸端莊,令人賞心悅目
    談到「書聖」王羲之,其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此帖為王羲之《知賢室帖》榻本,3行,29字,草書。
  • 王羲之《十七帖》,堪稱「草書聖經」!正確的打開方式!
    《十七帖》是書聖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字而得名。 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因此成為了學草書者必臨的神貼。我們稱之為「草書聖經」。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逐步解析《十七帖》,結合此前刊發的系列草書公益課文章,與大家一同學習書聖的經典之作。
  • 手把手教你學習,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散木先生臨《十七帖》欣賞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 王羲之草書《千字文》,古今對譯,高清珍藏版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是公認的「書聖」。王羲之書法功底造詣之高,泱泱中華,浩浩歷史,難有出其右者,他的書法博採眾長,綜合諸多字體於一身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在原有的漢魏書風上更上一層樓,自成一體,開創新河!他的書法風格筆勢委婉含蓄,平和自然,遒美健秀。後人稱頌其字「飄若遊雲,矯若驚龍」!
  • 王羲之草書《知賢室帖》,剛健娟秀,飄逸端莊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的書法從總體上說,剛健而娟秀,樸素而精巧,真率而蘊藉,飄逸而端莊,多種似乎矛盾的藝術特色都在這裡匯合、交融,達到爐火純青、盡善盡美的境界。 此帖為王羲之《知賢室帖》榻本,3行,29字,草書。入刻《大觀》、《寶賢》、《淳化》。《大觀帖》將此帖與後「多日帖」相連。
  •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全集--高清單字欣賞系列3-1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dàn)齋,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人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
  • 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 王羲之的草書怎麼樣?他居然被人貶作野雞?
    東漢末年,草書便成為了流行書體。當時你要是不會寫草書,你都不好意思混文化圈。尤其是張芝創出今草後,這種「隨心而為」的書法更是引發了「全民學草」的狂潮。作為「書聖」,書法界的全能天才選手,王羲之又怎會不研習草書呢?王羲之早期的草書,繼承了張芝的特點,東晉書法家庾翼曾說王羲之的草書「頓還張芝章草舊觀」。
  •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
    他是「草聖」,王羲之自愧不如,草書飄逸灑脫!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只有一個就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行書也有「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草聖」卻有好幾位,歷史上,張芝曾被稱為「草聖」,唐代的草書名家張旭和懷素也同時被稱為「草聖」,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草聖」,近代的書法名家林散之先生又被稱為「當代草聖」。
  • 《得示帖》是王羲之簡單書信,現在價值連城,但已經是日本國寶
    《得示帖》是唐代摹搨墨跡,是對東晉王羲之尺牘進行的雙鉤廓填,或響拓而形成的唐摹本。 析文: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王羲之敬上《得示帖》與《喪亂帖》、《二謝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9釐米,稱為「喪亂三帖」。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喪亂·二謝·得示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
  • 草書經驗之談,古今名家草書必學《十七帖》,王羲之入門草書
    王羲之歷代大師們練就草書,很多都自己走歪門邪路,撞了南牆了再回首。反觀古人推崇的《十七帖》,才知道關鍵原來是在這裡。《十七帖》入手,要能夠把帖子按精細的來臨寫,先要掌握好帖中寫字的規律,知道筆畫之間的「轉折提頓」,久之能精熟,再能夠將帖上的字形熟背於心,最後就是整幅的臨寫,找出自己寫草書的感覺,多領悟字帖上面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待到章法一定高度後,再可以考慮臨寫其他書帖。
  • 從山東館存《唐人雙鉤十七帖》裡探究「書聖」王羲之
    邢侗於萬曆十四年辭官歸隱後(36歲),在其讀書處來禽館習字、讀書、接待友人,從這時起,他以大量精力精研二王筆法,樂此不疲,在弘揚王書上最大的貢獻是雙鉤了《來禽館帖》,其中以《唐人雙鉤十七帖》最為有名,成為傳世著名叢帖之一。在山東臨邑縣邢侗紀念館,完整保存著來禽館《唐人雙鉤十七帖》,為人們學習和理解古代法帖提供了全新的思維角度和可行方法,也為探尋王羲之的內心世界和書法發展脈絡提供了清晰的範本。
  • 《書法問集》464、草書作品上的字都不認識,如何欣賞草書呢?
    留存至今的古代草書卷,有些字不認識很正常,但是我們當代人寫草書要是只有你一個人認識,那就是亂寫亂畫。【「欣賞」草書至少要認識寫得什麼內容,那麼就需要多練和多看。書法說到底是寫字,能夠認識文字內容才能能更好地理解和評價一幅字。草書雖然有約定俗成的寫法,需要多看帖和學習單字的草書寫法。】說到草書,我們一般都是從書聖王羲之的草書練起。
  •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帖盡覽(收藏)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
  • 王羲之唯一書法真跡欣賞,雖62字卻價值連城!日本人視為國寶!
    那是因為在我國的大陸竟然沒有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所以也是我們書法愛好者的一大遺憾!雖然說我國的大陸沒有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但是所幸的是在日本竟然珍藏的一幅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這幅書法作品就是王羲之的《喪亂帖》,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會好奇呢?為何我國書聖王羲之的作品怎麼會到日本呢?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草書圭臬 帖中神品——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文/張文翰(甘肅)【摘要】:東晉王羲之草書法帖《十七帖》,是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千百年被書法界尤為推崇。藉此機會,筆者試以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作了新的譯文,未必準確,以便閱讀參考,順理讀懂此帖大義。【關鍵詞】:王羲之 草書 《十七帖》 譯文
  • 書聖王羲之草書《十七帖》刻本,收藏需抓緊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為卷首有「十七」二字,被後人稱為《十七帖》。原墨跡早已遺失,現在流傳在世的《十七帖》是刻本,好在我們古代先賢有這個刻板的習慣。
  • 開卷有益:王羲之書法精品欣賞
    書聖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眾長,自成一家,不僅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豐碑深遠影響中國千年書法,還留下了大量的豐富多樣的書法精品,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吧
  • 被書家稱為「書中龍象」的王羲之十七帖,草書的上上之範本
    王羲之《十七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徵》一文可以參考。《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