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絞轉」筆法詳細圖解

2020-12-22 騰訊網

何謂絞轉筆法,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絞轉就是逐漸的改變筆鋒的錐面:

可以看出,在書寫圓線條時,需要運用好絞轉的技術,我們找一組古人寫圓弧的圖片看看是否飽滿。

下面是某位書友的轉:

從上圖可以看出,「謂」字上面的轉,孫過庭和這位書友在絞轉的地方出現了不同的線條形態,原帖飽滿切且有很強的張力,臨作則在轉的地方線條扁薄,且留白造成的張力不夠。

在轉的地方,需要向筆鋒施加壓力,順勢捻管或者轉腕,使得在「弧頂」處保持線條的飽滿,這樣的視覺效果是厚重的,我們常常說線條要厚重,在轉的地方尤其要注意。

當然,會有書友問,為什麼看到帖中也有很多字,在轉的地方不是這樣的,而是有個提起的動作,或是多了些中側鋒的變化:

這樣的觀察很仔細,值得肯定。在點畫上來看,古人的圓線存在各種形態,但無非就是有了提按或中側的動作;然而古人用筆圓厚,更多的圓線是飽滿的,加了提按和中側變化,只是豐富和調劑作用,一定要把握好度。

另外,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更多的人,是在轉的地方不調鋒,使得側鋒過多,圓線扁薄,還有一部分人是在轉的地方提起筆鋒,迴避了絞轉,說明更需要掌握的是把線條寫的飽滿,其他的方式便不在話下。

王羲之的出現,讓絞轉筆法的演進達到了成熟,並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果你仔細的觀察王羲之的單字,會發現線條邊緣的形態更加的不規則,最典型的,比如左右不對稱,在一些圓轉的地方,王羲之的線條出現內尖外圓的形態,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複雜用筆。

△王羲之《得示帖》局部

相比之下,純粹平動的用筆,線條兩側呈對稱狀,最典型的是小篆;基本對稱而有漸變的線條邊緣多是純粹擺動和提按用筆;絞轉用筆則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非對稱線條邊緣。

△提按運筆(自:邱振中《筆法與章法》)

總而言之,線條有弧度之處多有絞轉筆法。很多人,寫了楷書,不會行書,除了不明白筆勢,還在於不懂得絞轉筆法。

△《書譜》單字「鍾」

練習絞轉筆法是,需要注意:不要刻意頓挫用筆,起、收筆處要空中轉多於紙面轉,否則會尖澀浮滑;行筆處的轉以厚重圓渾為佳。

聲明:文章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相關焦點

  • 「絞轉」筆法及效果
    明末張瑞圖就是常用這種筆法的典型,所以他的字方硬勁利圭角甚多。圓筆要求逆入,但筆鋒不是折回,而是繞回,形成圓渾的筆道。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這些動作再加上捻管就是所謂絞轉。羊毫特別是長鋒羊毫出現以後,如果不用絞轉,筆畫常常光滑綿軟。因此,絞轉就成了很重要的筆法。清代鄧石如就多用這種筆法,所以他的作品渾厚而遲澀。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嚴格地說,用筆法寫成的字才是『書法』。」而中央美院的博導、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院長邱振中先生,則認為「絞轉」才是最重要的筆法,他認為宋代以後「絞轉」筆法失傳,改為以「提按」為主,導致後人書法成就平平。
  • 書法筆法的詳細圖解,很實用
    書法筆法的詳細圖解,很實用書法的筆法,從大的部分可分為兩類,用筆法和執筆法,這二者其實都不難,大部分書法愛好者通過科學的訓練都可以掌握,難的是把這些基本的筆法練習熟練,並加以靈活運用。書法最怕沒有變化,最怕平淡無奇,它的筆法無非就是「提按頓挫轉折」,再加上「乾濕濃淡焦」5種墨法,就可以組合成千變萬化的作品,這些看似簡單的筆畫和筆法都是組成書法這座大建築的必備材料。
  • 懂得這個物理學概念,「絞轉」等書法術語的含義就迎刃而解了!
    書法中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術語,如「捻管」「絞轉」「一圓之理」等。這些筆法各有其大量擁泵,並存在著大量是己非人,自神其說的現象。比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曉雲女士非常推崇捻管,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
  • 筆法的發展史
    關於筆法的論述有相當一部分談到速度問題,但是速度更多地取決於一定時代、一定作者的審美理想。我們準備在其它地方對此進行詳細的討論,這裡只是偶爾涉及有關時間概念的速度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把筆鋒運動形式分為空間形式與時間形式兩個部分。這樣,我們的討論便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一筆鋒運動的空間形式。
  • 《蘭亭序》的單字放大,發現了王羲之用筆的三個秘密!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樸質書風,開晉後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世莫不宗法。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那麼我們在欣賞蘭亭序的時候,發現了王羲之用筆的秘密。
  • 古人孜孜以求的「神秘筆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才是它的底層邏輯!
    古人的筆法之所以神秘是源自於我們耳熟能詳的一段書論,即唐朝的大書法理論家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講到的一句話:「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
  • 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
    考慮在轉筆處筆毫是否發生了自轉,平動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筆毫髮生了自轉,書法中稱為「絞轉」。例如:在行筆轉彎處,手指通常不會轉動筆桿,筆毫書寫需要換面;另一種是筆毫沒有發生自轉,邱振中先生把這種非絞轉的情況統稱為「平動」。
  • 王羲之《蘭亭序》,蘊藏三個特點,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是晉代王羲之的代表之作,王羲之有著書聖的美譽,這幅書法是王羲之的偶然之作,也是王羲之真實情感的流露,書法自然飄逸,用筆方圓結合,嚴謹之中不失灑脫,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蘭亭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也是這幅書法的基礎。
  • 王羲之不小心從隸書帶來的筆法,被米芾發揚光大,已成經典
    其實,這個極為誇張的鉤畫 是貨真價實的王羲之筆法 己亥年 十月廿九 其筆法一直籠罩著某種神秘色彩 但宋代的米芾卻通過一生的努力學到了二王真髓 這不,連王羲之無意中帶入行書的隸書筆法 也讓米芾給打造成了自己的標籤 這就是:蟹爪鉤
  • 王羲之能寫出神品蘭亭序,千變萬化的筆法,源自他在這方面的努力
    很多人羨慕王羲之的蘭亭序變幻莫測的筆法,王羲之的筆法是怎樣練的?學書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大部分人在盲目學習,盲目臨帖,沒有一定的目的性。王羲之蘭亭序高超的筆法,源自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張懷瓘的《書斷》中有這麼一段話,「王羲之尤善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從上面一段話,我們知道王羲之精通各種書體,你單單臨摹他的行書《蘭亭序》,怎麼可能超過他?
  • 王羲之的《蘭亭序》,不僅筆法和章法美,還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說到王羲之就會想到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整幅書法只有三百多個字,筆法精湛,章法美妙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僅是因為這幅書法的章法和筆法,還有《蘭亭序》的文章之美。
  • 王羲之的《蘭亭序》筆法精湛,董其昌曾說:此帖章法古今第一!
    說到王羲之,大家就會想到他是一位書法大師,他的書法作品被歷代書法家臨摹研究,尤其是他所寫《蘭亭序》,筆法精湛,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行書的典範之作。那麼《蘭亭序》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後人對此帖推崇備至呢?
  • 王羲之《蘭亭序》欣賞,這3個字最漂亮!放大10倍筆法精妙!
    但是要問我國書法界名氣最大的書法家是誰,那當然是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那可是千年無人超越,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那麼王羲之的《蘭亭序》到底有多美呢?當我們看到上面的這幅書法作品以後大家是不是體會到了王羲之精妙的筆法呢?
  • 王羲之用9字說出筆法訣竅
    王羲之狀如算子(整整齊齊)的楷書也挺美,為什麼不是書法?王羲之楷書很有情感,波折筆法起了作用而書法要求更深一步,不但要求你看懂字的字義,還要求寫出美感來;不但要寫出美感來,還要能表達出你此時的心情來。王羲之說出9字訣竅。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中說,吾「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用9個字說出寫楷書避免「狀如算子」的用筆訣竅。這句話意思是說,王羲之每寫一畫,常常要有3個波折。這個筆法才是關鍵。這就是王羲之的筆法高明之處。
  • 王羲之最後的經典:方寸之中,毫釐之間極盡圓轉筆法之能事
    王羲之《寒切帖》《寒切帖》總體風格簡靜沉厚,雍容曠達,墨色淡雅,點畫豐腴,與筆法相對應的是此帖之結字多呈橫撐之勢,但其尖起露收的筆法使得上下字之間的連貫得到加強,橫縱之勢都得到了充分展現。可以說,王羲之的寒切帖的筆法到了「遊刃餘地,運斤成風」的風神王羲之筆法的爐火純青在《寒切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毫釐之間極盡功夫之能事。寫書法,長線條的筆畫運筆還是容易,能夠在較長的時間裡完成提按、使轉,中側鋒用筆,相對容易。
  • 王羲之《蘭亭序》被稱為第一行書,字體放大10倍後,筆法讓人欽佩
    王羲之《蘭亭序》被稱為第一行書,字體放大10倍後,筆法讓人欽佩中國歷史悠久,留下了許多的財富。當然,書法字畫就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提及到字畫的話,我們也都會想到每一個年代裡的,那些優秀書法家們,他們的字體各自有各自的特點。
  • 書法創作,王羲之老師衛夫人筆陣圖,形象詮釋筆法執筆結體
    大家好,我是雨能生萬物,上一篇圖文,和一起大家分享了王羲之老師衛夫人的筆陣圖原文。這篇圖文和大家一起學習筆陣圖的釋義。王羲之的蘭亭序書寫也是如此,一共324個字,28行。高 72釐米,長 232釐米。只是在明清時代後,才有高凳,以後才有了大尺幅的作品。直到如今。但是筆法千古不變,尤其是筆陣圖,更是書論的首選,幾乎每個學習書法的愛好者,都會了解筆陣圖對筆法的闡述。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這裡提出我的問題,這件臨本雖然是全本、墨跡,按說是非常珍貴了,但筆者感覺這件作品不盡人意,還是有許多問題的,我們從書法本體——用筆筆法方面做個分析。《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法帖之一,是後世學習小草書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