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原主持人畢福劍為撞球運動員潘曉婷題字的照片曾在網上熱傳。其中「九球天后」寫成「玖球天後」,被人吐槽為「環球大嫂」。「玖」是「九」的大寫,一般只用於記帳;「後」多用於方位或時間,在古代沒有皇后之意。
後來,又被某知名博主曬出一張他題寫的毛筆字,只見紙上書寫著四個大字「星光大道」。但由於書寫隨意,字體不清,被不少網友看成是「星光火蓮」。
在岑參的另一首詩《北庭貽宗學士道別》裡,「飲酒對春草,彈棋聞夜鍾」的「鍾」應寫成「鍾」,被寫成了「鍾情」的「鍾」。在唐代韓愈的《送李願歸盤谷序》裡,「願」和「谷」應該寫成「願」和「谷」,被寫成了「情願」的「願」和「穀物」的「穀」。
而書法名家寫錯字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也因為書法作品寫錯字被眾人吐槽。在今年元宵節當天發的微博中,他不小心將「元宵節」寫成「元霄節」,作品發出不久即撤回。
撤回後
撤回前
作為十二屆國展學術觀察員和文字審讀組監審委員,劉照劍曾撰寫《書法作品中的文字問題——以十二屆國展參評作品為例一文》,專門就作品中的繁簡字、俗訛字、廢棄字、分化字、相似字、錯別字、避諱字、偏旁混用字等做了梳理分析,指明文字問題的不可忽視。
如他所言,「書法創作以文字為基礎,不理解本義,一味的強調形式美、藝術性,也是沒有根基的。」錯謬問題的層出不窮,不僅會對書法愛好者造成錯誤的引導,破壞學習書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還會制約書法藝術的發展。
一、為啥會寫「錯別字」?
最容易產生錯別字的一個原因,是書寫人的隨意性。如八大山人寫的《歐陽修〈晝錦堂記〉》(南京博物院藏)。八大山人是畫畫的,他寫一個字,如「年」,比別的字要長十來倍,他是把一個字當成一幅畫來寫。八大山人隨意性強,高興起來就那樣寫。
有些字多一筆少一筆的現象不在少數,嚴格來說是不規範的,但八大山人就這麼做了,不過也不必太較真,書法畢竟不同於「寫字」。評書法優劣,還是要著眼於大處。
八大山人與其書法作品《歐陽修〈晝錦堂記〉》
更多寫錯別字的情況,是把簡體字還原成繁體字,沒有理解它的含義。如皇后的「後」,后羿射日的「後」,還原成繁體字「後」,就出錯了,這是不能還原的,須知那「後」並非繁體字的簡化。「遊」過去寫成帶走之的,現在都是帶三點水的。
不過,寫字時經常遇到一個字有多種寫法的問題,書法中的有些「錯別字」也是正常現象。別字和異體字混在一起,可以說是別字,也可以說是異體字,怎麼樣來評價更好,文字學可以研究。
比如「德」字的幾種寫法,現在的字典中的寫法是一種標準宋體,「心」字上面有一橫,但是看過去的魏碑和行書,從魏以下,好多「德」字中間沒有這一橫,合篆字源頭,柳公權《玄秘塔》中的「德」字就沒有這一橫。
第三種寫法,是左邊為單立人旁,這是《爨寶子》碑中的寫法。第四個字是「惪」,「直」字下面是一個「心」字,這是一個異體字,《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德」字後面有一個括弧,裡面就是這個字。第五個是篆書的寫法。
滑動查看不同「德」字,最後一個為篆書寫法
過去琉璃廠文物商店的一位先生編過一本《碑別字》,收錄了好多碑裡的字,單是魏碑裡面的《元祥造像》,不到200個字,就有6個別字。如「妃」字,有些碑裡把「己」寫成了「巳」,上面封口了;但後來的楷書、隸書,寫成了「已」,包括很多大家的作品都寫成這樣。
一般來講,碑帖裡面的別字,儘量不要用它。當然有的書法家已經用了,而且用的是前人都用的。在這種情況下,避免「錯別字」的出現更需要明察秋毫,具備一雙火眼金睛。
第一點就是書寫準確與否,不能夠僅僅以《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為準,還要看書法字典,因為這是書法。看書法字典的意思就是要看看古人是怎麼寫的,古人用過沒有。古人用過的,當然不一定照搬,但如果用過的確實是流傳下來的,應該給予考慮。當然有的字,書法字典裡可能也有遺漏。一般書法字典選字,是以常見的為優選。所以即使字典裡沒有的,也未必是錯字。
如書法的「書」,上邊部分一共五道橫,有的寫四道、三道,好像大家也沒有什麼異議。書法的「書」的草書寫法,王羲之的時候沒有一點,後來有的書法家加了一點,漢字簡化的時候反倒加了一點,成為宋體字的一個規範了。
「書」的草書,作者從左至右分別為王羲之、米芾、陳獻章
第二點,多研究字的緣起。這會幫助我們把字寫規範,對理解字的變化也很有益處。
第三點,在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之前,要把內容理解得比較透徹,把每一個字的寫法和意義弄清楚,不出錯,合文詞的意境共賞。談到文詞的意境,不是說哪個地方重要就寫大,哪個地方不重要就寫小,寫大寫小依書法作品本身的需要而定。
二、宋四家如何融會貫通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但是他們的學書經歷是不一樣的。
米芾七八歲時開始學顏體,字寫得很大。學顏,是那個時代的風氣,那個時代推崇「韓文、杜詩、顏書」:學文章學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學詩學杜甫,學書法學顏真卿。所以米芾和另外三大家都曾學顏書,後來,「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看柳公權的作品,羨慕柳的結構嚴謹,就學柳公權的《金剛經》。
柳公權書《金剛經》唐拓本局部
「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學的時間長了以後,知道柳公權書法是從歐陽詢來的,於是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學的時間又長了,發現歐字像刻板一樣,規規整整,於是羨慕、學習褚遂良。米芾學褚遂良學得最久,之後「又慕段季展轉折肥美,八面俱全」,又喜歡上了段季展。
「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學段學得久了,發現段是詮釋《蘭亭序》而來,於是看法帖,進入晉魏時的那種平淡之境,後又學師宜官《劉寬碑》。
後來又學篆,「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筆)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學篆偏愛《詛楚》《石鼓文》,又悟到在竹簡上面用竹子做的筆沾漆來寫。鼎文銘刻都是很古老的,於是又學這個。最後又「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小字,大不取也」。
米芾的字是「刷字」,他自稱為「八面出鋒」,因為他學古人學得多,所以開玩笑說「集古字」,他覺得這樣很好。米芾在當時是很有創造性的。他學了那麼多古人,還能形成自己的面貌,也就是說,他在臨寫過程中善於融合,採各家精華為我所用。
米芾《平安帖》(左)與王羲之《平安帖》(右)
面對書法,蘇東坡的態度是「意造」,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師心自用,怎麼想就怎麼寫。他的「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既授人以法又不為法所囿,遠非「五指執筆法」可比。但他也主張要刻苦學習:「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從黃庭堅的書法理論來看,他的眼界很高,他對張旭、顏真卿、王羲之、懷素、索靖等人的理解是很深刻的。另外在臨摹方面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雖然臨摹很重要,但只得形似,要想真正得到神似,還要取古人的書法仔細來讀。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蔡襄的創作方法是有非議的。他寫《晝錦堂記》,把一個字寫很多很多,挑一個最好的,形成所謂「百衲本」。後來有人提出來,寫字要有一個前後左右通篇的照應,要有總體的設計、設想,「百衲本」怎麼能成為好作品呢?但其手札擺脫了拘束,也能流露出性情。
蔡襄《晝錦堂記》局部
蘇、黃、米、蔡,各有各的路數,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悟性,問題是要善於發現自己,找到哪種學習方法最適合自己,選擇什麼樣的字帖,採取什麼樣的臨摹方法,採取什麼樣的觀摩方法,寫大字合適還是寫小字好,寫哪一種字體更適合自己,等等,都要自己考慮,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且在實踐中總結出新的思路。
宋四家也有共同的地方:一是向古人學習,師古人也師心。二是臨摹而又不拘泥於臨摹。比如米芾,臨那麼多,但是他不死臨,他邊臨邊創造。三是要有廣泛的學術修養。四是豐富的人生經歷對書法家很重要。蘇東坡流放到黃州,四年當中,寫了《前後赤壁賦》,畫了《枯木竹石圖》,書法有《黃州寒食詩帖》,都達到了他本人空前的高度。
蘇軾《枯木竹石圖》 紙本水墨 26.5×50.5 公分 日本私人藏
五是要善於同自然界融通。古人有很多從自然事物中妙悟筆法的例子,如「驚蛇入草」「飛鳥入林」,再比如「擔夫同公主爭道」,挑擔的漢子很強,同很柔的公主爭道走,強和弱的關係、動和靜的關係、粗和細的關係都在其中。從自然界的生活現象當中去獲得靈感,比將不同的字體、字帖融通,似乎深了一層。
三、怎樣才和「錯別字」徹底說拜拜?
那麼,學書法如何才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呢?
一是要不斷地總結。每寫完一張字都要總結,一定要看,先放桌上,後放地上,再放牆上。放在牆上看是最重要的,要遠觀近察,要看總體,還要看局部,在這中間如果發現自己的字裡有一些新東西,那就非常可貴了,說明比以前寫得好。最可貴的東西是要作為遺產自己繼承下來,自己好的東西一定要繼承,用上並加以發揮。
二是要多讀好的東西,提高眼力。看好的東西,長久地觀察學習,不管古人的還是今人的,都有一種快感,有一種心胸舒暢的感覺。好的作品要時常翻一下,仔細看一看,研究一下,都能獲得許多益處。不要怕讀書,一定要帶著新鮮的感覺去讀。《紅樓夢》隨便讀一段,都覺得新鮮、驚訝。
三是要全面提高自己的修養。書法的融通有幾個層面,不同字體、不同派別的融通,各種藝術表現方式、表現方法和內在規律的融通,還有人把自然現象融會到書法當中,這也是一種融通,社會實踐同樣是一種融通。為什麼蘇東坡在黃州流放期間,能在繪畫、書法、散文等幾個方面都達到新的高度?社會實踐是他的鋪墊。
四是要在自然界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上述四個方面,如果點題的話,就是「融通」兩個字。從長遠來看,怎麼提高自己的修養,提高原創力,仍是今後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今日活動
沈鵬先生講「書學」,講想像力,講自我的發現和肯定,講「美」與「醜」……書法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哲學,其中蘊含著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自有我在的氣概。今天的主題圖書《書內書外》,限時5折包郵購書,限量5本購完即止。
-End-
編輯:彥霏 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書內書外:沈鵬書法十九講》
emily_wangwei(王薇)
大師身邊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讀書
點擊「在看」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