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寫字著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別字,而且沒有發現它們並進行糾正,這些錯別字就流傳下來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通假字」。那麼如果古人發現了自己寫錯了字,他們怎麼來修改呢?
在紙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把字寫在竹簡或木牘上面。一旦寫錯了字,就用刀把墨跡削去,刀就是最古老的改錯工具。「刪除」的「刪」字從冊從刀,「冊」即「簡冊」,「刪」就是用刀把簡冊上的錯字或多餘的字刮掉的意思。筆和刀都是當時最基本的書寫工具,古代的文職人員往往隨身攜帶,所以他們就被人們成為「刀筆吏」。
作為當時一種重要的文具,現在還能看到實物。曾經在古玩市場上出現了一批春秋時期的刀狀型青銅器,有人認為是古代的刀幣,也有人說是古代的鑰匙。最後才得出了一個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這種刀型青銅片應該叫做「削」,實際上就是古人用的「橡皮擦」。
紙出現之後,刀就沒辦法派上用場了。薄薄的紙,一撕就爛,何況是用刀來刮。這個時候,出現的一些修改錯別字的方法就和現在使用的差不多了。
直接用毛筆塗掉是最簡單的辦法,這是在剛寫完一個錯別字就發現了的情況下採取的補救措施。大書法家王羲之和顏真卿,就是這樣對付錯別字的。別看《蘭亭序》和《祭侄稿》是二人的傳世之作,其中也是錯字連連,經過塗抹多次之後才完成的。如果發現錯別字的時候,錯字的下面已經沒有空白了,應該怎麼辦?人們一般都是在錯別字旁邊,因為那個時候字是豎著從右向左寫,所以常常是在右上方這裡,用毛筆點上一點做個標記,保留原字,然後在旁邊寫上正確的字。
這些修改錯別字的方法聽起來好像比較「小兒科」,不過古人就是很神奇,他們那個時候竟然也使用了塗改液。
當時的塗改液是用一種叫做「雌黃」的礦物來製作的。雌黃是一種橙黃色的礦物,可用來製成顏料或做褪色劑。古時流行一種用黃檗染過的紙,據說黃檗有防蟲蛀的作用,這種染過的紙看上去有點兒發黃,所謂「青燈黃卷,面壁苦讀」,就是指的這種紙。這種紙還用於書寫官方的文書,應用範圍應該是比較廣的。
而雌黃剛好是黃色的,寫了錯別字,用雌黃塗改後就可以重新寫字了。有些人擁有了「塗改液」,覺得寫了錯字反正可以修改,於是寫字的時候就不那麼用心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信筆雌黃」。後來又被人改為「信口雌黃」或「口中雌黃」,用來形容那些不顧事實的言論。
聰明的古人發明這些糾正錯別字的辦法,是為了補救錯誤的。不能擁有了補救措施,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犯錯誤,還是保持謹慎才好。當然,現代人已經不怎麼寫字了,鍵盤逐漸取代了「筆墨」,出現了錯別字修改起來可比古人要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