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上學的時候,都有了解過「通假字」,尤其是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而對於「通假字」又不免會有疑惑,為什麼古人寫的就是通假字,而我們自己這樣寫就成了「錯別字」了呢?對此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呢?
首先咱們來對「通假字」這個詞來解釋一下,其中「通」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通用,而「假」則是一個古今異義詞,在現在這個字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點是與真相對,如假貨等等,另外則是假設,再有則是讀[ jià ],是假期的意思。
但是在古代的話,「假」的含義,還有一層「借用」的意思,就比如假公濟私這樣的詞彙,所以說,所謂的「通假字」就是指「通用、借用的字」,而要判斷通假字是否是古人寫錯的錯別字,那麼還是要說一下「通假字」的來歷。
一、以前沒有這個字,後來才創造出了這個字
對於文字的形成與發展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對於文字最初並沒有專門的人來進行審定推廣,所以各地區的文字是不同的,而在一個字剛剛創造出來的時候,並不是被大眾所接受的,而要讓大家接受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當時文人們所使用的文字,可能到了現在則是出現了另外的意思,也就是說關於通假字的來源,其中一個方面則是在原本沒有這個字的時候,或者說在這個字還沒有被大眾所接受的時候所用的,這樣一來,誰又能說這個字是錯的呢?
二、通假字中有一類是古人寫的錯別字,但其中客觀原因很多
現在人們往往會在書寫的時候,不經意間出現錯別字的情況,而古人也一樣,也會出現錯別字,但是相對來說,古人的錯別字,有些是有意而為之,有些則是由於其他的一些客觀原因所造成的,下面就來跟大家詳細的說一下。
首先來說是有意為之,在古代對於皇帝的名諱可以說是不能隨意的提及的,這樣的情況下也就出現了一些禁忌,比如在書寫的時候會以其他字代替,另外就是清朝時期的「文字獄」,可以說在文字的書寫上也是有著很多的禁忌,並不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的。
另外則是一些客觀原因所造成的,在早期的時候,文人寫下的文章並不是在紙上,東漢之前,往往會是在龜甲、獸骨上,或者是選擇在木片、絲綢上,但是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出現錯別字的話,木片還好說,其他的材質如果要改的話,那麼則會出現浪費的情況,很多時候也就將錯就錯了。
而在蔡倫造紙以及有了雕版印刷之後,一旦出現錯字,那麼也是一樣,就算是之後出現了活字印刷,一樣是難以避免會出錯,而一個版面往往會印刷很多張,這樣一來如果要更改的話,那麼則會浪費大量的物力財力,這樣一來也會出現將錯就錯的情況。
還有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水平參差不齊,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結果,由於沒有及時糾正,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三、語言文字越來越規範,現當代沒有通假字,只有錯別字
而到了近代,通假字的情況則是越來越少,而就現在的書籍來說,則是已經沒有了「通假字」這樣的一個概念,這主要是得益於語言文字在這樣長期的發展之下,經過了幾千年的沉澱,幾乎所有的字、詞都已經是約定俗成了,基本都有了固定的含義,這樣一來也就不容易發生改變了。
當然還有就是我們國家對於語言文字的規範工作,對於文字進行了規範以及推廣,這樣的情況下也就達成了人們對於文字的統一理解與認識,所以說在現在也就沒有了「通假字」,那麼寫錯了,就是錯別字了。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之所以會有「通假字」,主要是由於在文字的創造過程中,以及在記載、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造成的,而其中有一些則是文人特意書寫的。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