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寫了「錯別字」就可以被解釋為「通假字」呢?

2020-12-11 國史通論

相信大部分人在學生時代都會對語文課本上的「通假字」產生迷惑——為什麼古人寫的就是通假字,而我們自己寫的就成了「錯別字」呢?其實,錯別字就是錯別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寫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無奈的。

先來看一下錯別字吧:

清代有兩位著名學者對錯別字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是王念孫先生,他表示:「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再文字」,意思是文字就是表達思想的一個工具,其主要用途還是用來表達語言,所以只要念出來大家都能聽懂就行了,不管是不是錯別字。但是著名史學家趙翼先生就表示,丁是丁,卯是卯,別給錯別字找藉口。他說:「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意思是只要出現了一個始作俑者,把錯別字當成規範字來用,就會誤導一大片人。錯字就是錯字,字確實是用來讀的,但是寫在書上,就是用來看的。

再來看一下通假字。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曾經解釋過,我們平時所說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以及通假字。

第一、古今字

在「漢字六書」中有一種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邊的四點水(灬)其實不叫四點水,而是火字底,它本來就讀作「火」,釋義也是「火」,所以「然」本來就是「燃燒」的意思。但是後來「然」的意思發生了轉變,成了「然後、然而」等意思。所以後世就不得不畫蛇添足地在「然」字左邊加了個火字旁,用「燃」來表示燃燒的意思。而我們後世再讀古書的時候,就把「然」當成「燃」的通假字來解釋了,這就是「古今字」。

第二、通假字

之所以出現通假字的情況,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因為咱老祖宗生活的時代,漢字數量太少,就會用字形或者讀音相似的字來表示另一個意思,比如「常與村人共」、「共其乏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共承其嘉惠」這四句話中都有「共」字,但是每個「共」的含義都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作者生活的年代,只有一個「共」字,而沒有「供、拱、恭」等字。所以,在後世看來,「共」就是通假字,咱當然沒有理由說古人寫了錯別字。

第三、異體字

異體字的出現還是因為古代的知識普及率不高,儘管是同一個源頭,但是不同的地域就會讓漢字出現不同的發展,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要統一文字。我們建國之後也頒布了規範字,將「涙」規範為「淚」,將「群」規範為「群」等。

當然,古人也會寫錯別字,比如清朝已經有了「座」,但是咱中學課本中的《口技》寫的卻是「滿坐寂然」,這就明顯是錯別字而不是通假字了。

所以,古人寫「通假字」有一定的不得已之處,而現在再寫錯別字就不能以自己寫的是「通假字」來當藉口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人寫錯了字叫「通假字」,而我們寫錯字叫「錯別字」呢?
    相信大家在上學的時候,都有了解過「通假字」,尤其是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而對於「通假字」又不免會有疑惑,為什麼古人寫的就是通假字,而我們自己這樣寫就成了「錯別字」了呢?對此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呢?首先咱們來對「通假字」這個詞來解釋一下,其中「通」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通用,而「假」則是一個古今異義詞,在現在這個字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點是與真相對,如假貨等等,另外則是假設,再有則是讀[ jià ],是假期的意思。
  • 古人為什麼不能好好寫字?通假字是古人寫下錯別字後找的藉口嗎
    當我們翻閱古籍或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有一個問題總是困擾著我們,為什麼古人經常不好好寫字,一篇文章中總有一些通假字,讓我們讀起來很不流暢。 這些通假字會不會是古人寫下錯別字之後找的藉口呢?
  • 通假字真的是古人的錯別字嗎?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語文老師在教我們文言文的時候,似乎給我們強調的第一個概念就是通假字。讓我們在讀古文時一定要注意,通哪個字,這樣讀音就不會錯。文言文裡面的那些通假字給了我們一種錯覺,是不是這些通假字都是古文學家給那些古人錯字找的藉口,為什麼不直接說,就是古人在寫文章時候的錯別字呢?如果你持有這種想法,那筆者告訴你,你真的是大錯特錯啦!首先我覺得我應該解釋一下通假字這個概念。
  • 為什麼古文中的錯別字叫「通假字」?說出來你都不信
    所以,學古文真的是一件特別頭疼的事情,當中,還有一種叫做「通假字」的神奇東西。古文中經常出現通假字,給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如果不先理解上下文,就根本無法理解,還需要用「以聲取義」來取代「望文生義」,理解起來還非常得勉強。通假字是來源於哪裡的呢?古代人的通假字是不是錯別字呢?
  • 通假字是古人寫的錯字嗎?
    通假字是古人寫的錯字嗎?某次,聽某語文老師公開課,講到通假字時,某曰:通假字,就是古人寫的錯字、別字。
  • 趣談通假字:通假字和錯別字之間有何聯繫?
    文/令史古漢語知識不甚豐富的人,會將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看作是古人所寫的錯別字。但真實的情況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所謂通假字,就是指人們在書寫時由於某種原因,借用音同或音近的甲字,來表示乙字的意義的現象。在今天人看來,明明有正確的字,古人卻不寫,偏偏要用通假字,這就直接導致現代人認為通假字即錯別字。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在古文字時期,漢字的數量很少,用來寫詞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這就不得不用一個字代表幾個詞,出現了同形異詞現象。如"之",本意是"到某處去,往",在甲骨文中的表示意思很明確。
  • 通假字和錯別字的區別
    可是在評論區,有點歪樓了[大笑]網友關注點變成了葡萄和錯別字。其實,那些作為相聲票友的網友們,並無惡意,只是抓住這個點,完成一個梗的創作,當一回捧哏。再回到通假字和錯別字,通假字,古已有之,或音同字不同,或同字不同音,(我們小時候老師講過)錯別字,不必贅述。此次,只當於老師用了通假字吧[大笑]大愛無聲,大道至簡,大美無形。
  • 中國古代寫錯的字叫做「通假字」,那英語如果寫錯了,會怎麼辦
    即使古代那些學問學術很高的文學家,也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畢竟歷史上很多書籍的創作都是純手寫的,即使那些後來可以用作印刷術的作品,也是人們一個一個字刻出來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會有錯別字的出現,但是他們也沒有像我們今天這麼發達的技術,可以檢測出錯別字,那麼這些人會怎樣挽回自己的顏面呢?
  • 高中語文:課內文言文「通假字」歸納,三年就靠它翻譯文言文了!
    文言文是語文必考的一項,而高中學到的文言文那麼多,哪些才是比較重要的呢?有不少文言文讀起來很通順,但真要理解全文的時候卻很難,尤其是在考試時,文言文可以說是一個難點。學習文言文時,一篇文章中我們常常會見到個別通假字。
  • 史上最不公平的事情,古人寫錯字叫通假字,而現代人寫錯字就是蠢
    說起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事情,大概就是古人的錯別字和現代人的錯別字了吧!在讀書的時候,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什麼會有通假字的存在,當時可能還不覺得有什麼,但是現在想想覺得這個世界好不公平呀!憑什麼,古人的錯別字就是通假字,而我們的寫錯字就是蠢?這不公平。
  • 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在中學語文課本的注釋部分,常常可以看到「某,同「某」,「某,通某」,「某,古某字」的注釋形式。其中,尤以「某,同某」為多。我翻了一下部編版的初中語文,居然大多數都是「某,同某」,我覺得這牽扯到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的區別與聯繫。
  • 古代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假借。所謂通假字,是幾個字呢?
    本文系作者生活裡誰傷害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第一,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假借。所謂通假字,就是兩個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那個字的意思。東漢鄭玄說:「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為之。」所謂「比方為之」,即指通假而言。
  • 清華大學迎新橫幅出現錯別字?校方已成立工作組 通假字?
    清華大學迎新橫幅出現錯別字? 校方已成立工作組 通假字?清華大學迎新橫幅出現錯別字?馬虎大意不嚴謹?標籤:社會市井民生奇聞、奇聞趣聞災害事故、北京海澱、清華大學迎新出現錯別字?話題事件看法咵天日白扯淡北大校長曾經出現鴻浩之志,而如今清華大學的迎新標語出現了熱列歡迎的錯別字。對此媒體和網友也是議論紛紛。
  • 古人寫錯字如何修改?
    古人在寫字著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別字,而且沒有發現它們並進行糾正,這些錯別字就流傳下來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古文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通假字」。那麼如果古人發現了自己寫錯了字,他們怎麼來修改呢?最後才得出了一個比較令人信服的說法,這種刀型青銅片應該叫做「削」,實際上就是古人用的「橡皮擦」。紙出現之後,刀就沒辦法派上用場了。薄薄的紙,一撕就爛,何況是用刀來刮。這個時候,出現的一些修改錯別字的方法就和現在使用的差不多了。直接用毛筆塗掉是最簡單的辦法,這是在剛寫完一個錯別字就發現了的情況下採取的補救措施。
  • 英文中的「通假字」
    >   讀書的時候,最怕背古文,一長段意義不甚了解的話每每搞得小編我頭痛不已,還有那傳說中的通假字……不過,英文中也有不少這樣的詞彙在呢,其中有不少已經被大家廣泛運用啦,一起來看英語中的「通假字」吧!
  • 專家這樣解釋,你怎麼看?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孔子的第十三代嫡孫開始,便一直有封號,到第四十六代的時候,更是被宋仁宗加封為衍聖公,到宋徽宗的時候,這個封號非世襲,而孔府,便是歷代衍聖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位於孔廟的東側,佔地240畝,九進院落,被稱為「天下第一人家」。
  • 雜談:英文中竟然也有「通假字」(圖)
    英文也有通假字讀書的時候,最怕背古文,一長段意義不甚了解的話每每搞得小編我頭痛不已,還有那傳說中的通假字……不過,英文中也有不少這樣的詞彙在呢,其中有不少已經被大家廣泛運用啦,一起來看英語中的「通假字」吧!
  • 景點中那些有內涵的「錯別字」,聽了理由之後,讚嘆:古人真會玩
    這塊牌匾是光緒年間的兩廣總督劉坤一所寫,寫的是「風流宛在」,但是仔細一看,怎麼「流」字少了一點 ,而「在」字卻多出一點呢?該不會是這位封疆大吏一時手抖吧,當然不是,這樣寫其實也是有說道的。牌匾是為了紀念唐代大文豪歐陽修的。
  • ...網絡,錯別字,濫用,時尚,賣萌,迂腐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
    支持派:古人可「通假」 今人為啥不能諧音@快樂圍脖路人黨:既然會發「圍脖」就應該學會網絡語言,虛偽與現實都分不清的人憑啥來武斷?@牛跨函谷:現在網絡語言、錯別字變諧音字為時尚。@別叫我大蘇: 在我們潮汕,網上聊天都用諧音字,只有我們看得懂,這叫地方網絡流行語,哦耶。
  • 孩子作文時寫點錯別字又怎樣?
    對照小歐文出書的經歷,再想想我們的小學教育,強調糾正孩子的錯別字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甚至成為一些老師和家長懲罰孩子的一個手段。比如,寫了一個錯別字要罰他們重新抄寫10遍,甚至是100遍,很多的孩子都有因錯別字而被罰抄寫的經歷。孩子作文考試時,在一篇作文裡錯別字的多少,也是有扣分標準的。現在想想有那個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