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2021-02-23 謝敏的語文時間

本周學習《嶽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屬予作文以記之」這兩句中「具」和「屬」的注釋:

[具]同「俱」,全、皆。

[屬]  同「囑」,囑託。


在中學語文課本的注釋部分,常常可以看到「某,同「某」,「某,通某」,「某,古某字」的注釋形式。其中,尤以「某,同某」為多。我翻了一下部編版的初中語文,居然大多數都是「某,同某」,我覺得這牽扯到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的區別與聯繫。

解釋通假字的時候,採用的辦法。古今字是有先後之分的,解釋的時候就可用後來寫作的辦法。還有一種是某」同,這一類是用來解釋異體字的。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為三種不同的文言現象,三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初學者常常將之混為一談。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至莫夜月明」中「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

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

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的思維卻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所以,時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別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由於古代印刷相對落後,再加之戰火焚毀,相當部分書籍原版遺失,再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的,「著之竹帛」。即背誦者口誦,記錄者依據聲音來記錄,疏於校對,以致字形常常出現訛誤,不同的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故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通假字與假借字的區別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來已有「慧」字,但卻以「惠」字臨時替代。而六書的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製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採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係,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質上不屬於錯字或別字,屬於正常的文言現象。

的區別

是指古代的很多異體字。比如孔乙己曾經說過的回字的四種寫法,這四種寫法之間就可以說A同B。

通」一般是指通假字。

它們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表示通假字,是指寫錯或印錯的字通作者本來要寫的字

例:在現在課本中出現的a本來寫作b,則a為通假字。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體字」等同於現代漢語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異體字。即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


中學課本裡使用的是廣義的通假字說法。

相關焦點

  • 古今字、通假字研究現狀
    古今字與通假字、同源字、假借字、異體字的關係一直被文字學和訓詁學的專家們所關注,同時在許多著名論著、詞典及註疏中,也蘊含了豐富的相關研究資源。王力(1962)對古音通假作了明確定義:「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裡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周秉鈞(1981)具體闡釋說:「通假,指的是古書上音同、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現象。
  • 國學小知識:什麼是本字、通假字、訛字、異體字、繁體字?
    本字、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訛字、繁體字。通假字通假字是與『本字』相對的字,有本字,自然有通假字。這類文字在古代很多。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說,在這裡是悅的意思。通假字表異體字異體字,是指出了正體之外,讀音和字義相同,形態不同的字。這類字很多,異體字不同於繁體簡體,它有特殊的意義。
  • 古漢語通論-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對一般人來說,只要掌握了簡化後的漢字就夠了;但對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人來說,如果只掌握現在通行的形體劃一的簡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體分歧的字,閱讀古書時就會遇到不少困難。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為三大類:1.古今字;2.異體字;3.繁簡字。下面分別加以敘述。1.古今字在上古時代,特別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量比後代要少得多。
  • 為什麼古人寫了「錯別字」就可以被解釋為「通假字」呢?
    相信大部分人在學生時代都會對語文課本上的「通假字」產生迷惑——為什麼古人寫的就是通假字,而我們自己寫的就成了「錯別字」呢?其實,錯別字就是錯別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寫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無奈的。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曾經解釋過,我們平時所說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以及通假字。第一、古今字在「漢字六書」中有一種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邊的四點水(灬)其實不叫四點水,而是火字底,它本來就讀作「火」,釋義也是「火」,所以「然」本來就是「燃燒」的意思。
  • 題型一:通假字/異體字
    本系列一共6期,題目和答案將分開推送,便於各位練習。那麼我們開始第一期吧:本字、通假字、異體字的辨別。01(一)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劃線的詞哪些用的是本字,哪些用的是通假字,並說明如何區分本字和通假字。03(三)根據異體字在構造和書寫方面的差異,歸納並說明以下異體字的類型。
  • 常見通假字及其出處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中用字的一種現象,有廣義、狹義之分。
  • 成語中的通假字現象表解
    從現代漢語的眼光來看,文言文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語音詞彙語法系統,而我們要學習的正是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這兩者的不同之處。因此我們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要牢固樹立兩個概念。一是不要用現代漢語行文造句方式理解文言文。
  • 古代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假借。所謂通假字,是幾個字呢?
    本文系作者生活裡誰傷害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第一,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假借。所謂通假字,就是兩個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那個字的意思。東漢鄭玄說:「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為之。」所謂「比方為之」,即指通假而言。
  • 通假字和錯別字的區別
    可是在評論區,有點歪樓了[大笑]網友關注點變成了葡萄和錯別字。其實,那些作為相聲票友的網友們,並無惡意,只是抓住這個點,完成一個梗的創作,當一回捧哏。畢竟,我社已經200多天沒有開箱,真的非常想念郭老師和於老師,以及其他各位角兒們。現在,大環境越來越好,露天演出在許多地方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我社開箱指日可待!再回到通假字和錯別字,通假字,古已有之,或音同字不同,或同字不同音,(我們小時候老師講過)錯別字,不必贅述。
  • 學書必備:繁體、異體、古今字用法表(值得收藏)
    繁體異體在書法創作中一直模糊不清每一個有志於從事書法創作的愛好者都應該對這些易混淆的字和用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下就是最常見易混淆的>繁體、異體、古今字用法..........繁體、異體、古今字用法﹀● 並,並,併:——古代完全不通用。並,併是同義詞,「兼併」的意義寫作並、併,不寫作並;「一起」的意義寫作並,並排;很少寫並、併;「依傍」的意義只寫作並;「拋棄」的意義只寫作並、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