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孩子挑食,吃飯時的舉止告訴我,他準備扔掉碗裡的青菜,我故意離開,然後出其不備地出現孩子面前,結果抓了個現行,緊接著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教育。
臨家有個7歲的男孩,一次是哭著隨爸爸從外面回來的,原來是鬧著要吃學校門口的辣條。第二天去接孩子時,爸爸故意的沒有過早地去迎孩子,而是遠遠觀察孩子對辣條的欲望。
只見孩子出了校門見老爸不在,便直奔校門口小店,然後狼吞虎咽地把一包辣條吃完,等看見老爸時嘴角還留著辣條的殘渣。
孩子的伎倆終究逃不過家長的目光,但是,傳統的教育方法收效甚微。叛逆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的叛逆性走勢越來越強。
可能你還不知道,有一個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專家叫羅森塔爾,他在學校任意找了十幾個孩子,說他們是有天賦的,是天才……8個月後老師發現這些孩子有了明顯的進步,逐漸成為了天才。
孩子們開始時是被欺騙了,但孩子們最終是進步了。老師們如夢方醒地悟出了一些道理,便變通地去使用這種方法教育學生,結果,他們都成為了非常優秀的老師。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待效應」。
一個非常受益的老師說:如果說我在教學上取得了一些成績,那是因為我學習使用了「期待效應」,原來我是一個「騙子」。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固執也很幼稚,是實施「期待效應」的最佳時期,此時的孩子會給家長和老師提供很多騙他的機會,一定要及時行騙,為孩子爭取更大的進步。
案例一:齊齊是個調皮的孩子,家長經常被老師叫去學校溝通,後來他們商量了一個方案,實施「期待效應」。
一天,家長對齊齊說:「老師打電話了,說你最近在學校表現不錯,作業完成的不錯。」到了學校,老師又對齊齊說:「最近回家一定認真複習了,作業完成的很好。」
一來二去,齊齊回到家裡也真的認真地學習了起來。
齊齊數學考了49分,拿試卷回家讓家長籤字,家長說:「有進步,基礎的東西都會了。」在學校老師又說:「提高的太快了,以後如果能多接觸一些例題,這些題是難不住你的。」
到了學期末,齊齊的數學成績真的進了班級的前10名。
案例二:歡歡有多動症,上課時總安靜不下來,小動作不斷,經常幹擾同學。老師給他調了一下座位,讓歡歡從老師眼皮底下的第一排,調到了老師最不易發現的視覺死角,第四排的最右邊,又對歡歡說:「歡歡現在不需要老師的監督了,會自覺地遵守紀律,同學們要向歡歡學習。」
回到家裡,家長又說:「老師說了,你現在上課非常的專心,學習成績提高的也快,準備推薦你當第4組的小組長呢。」
歡歡開始努力地克制自己,在新學期裡,並成功地當選了班級的體育委員,各科成績也開始直線上升。
老師和家長合夥行騙,成功地發掘了孩子潛在的學習動力,降服了孩子的叛逆心理。
優秀的老師和家長用「期待效應」的原理,把孩子預設為優秀的、最棒的、最有愛心的……孩子最初會很配合地先把自己裝扮成被期待的樣子,直至最後真的變成了被期待的模樣。
難怪心理學家總結說:想讓別人變成什麼樣的人,就以他是什麼樣的人來對待他。
話又說回來,當你不使用「期待效應」時,面對孩子的錯誤你一是一、二是二的批評,說他沒用、說他一事無成,這其實也是一種欺騙;因為你事先給孩子定位了一個失敗的未來,而忽略了孩子變好的可能,所以說是你把孩子騙成了一個不成功的人,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期待效應」是智慧教育的一種,他的核心技能就是「騙」,一種善意的欺騙。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王者,你就騙他說,他就是王者;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成為青銅,你就騙他說,你本來就是王者。
教育界缺少騙子,會導致很多孩子一直叛逆;家長和老師要學習騙子思維,「期待效應」才會讓本該優秀的孩子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