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市民朱女士
向陽江日報「民生熱線」反映
12月19日,她的兒子所在的班級
微信群混入一名騙子
冒充班主任收取班費
事件回顧
朱女士的兒子就讀於陽春市春城街道某小學。12月19日早上9時30分,她的兒子所在的班級微信群出現了多條消息:
「為方便班級各項活動順利開展,通過與部分家長商議,經家委會研究決定統一收取班費316元。」「繳費成功的家長請你截圖發到群裡,我負責統計人數,謝謝各位家長的配合。」……並附上一張二維碼的圖片,要求家長只能通過掃描該二維碼支付班費。
「發信息的人的頭像與班主任的頭像一模一樣。」朱女士說,細心的家長發現此微信號並非是班主任的微信號,在群裡提醒家長不要著急轉帳,要先核實信息。
「3分鐘後,班主任在群裡表明,其沒有發送過相關的信息,自己的微信號被騙子『克隆』了,無法將騙子踢出班群,已報警。」朱女士說,班主任立即將群主轉讓給另一名老師,然後自己退群,才把騙子清理出去。
所幸,家長的「火眼金睛」識破騙子身份
沒人上當受騙
朱女士希望對該事件進行披露
提醒市民加強防範
騙子「套路」
一、騙子是如何混進班級群的?
1.不法分子直接在QQ內搜索班級群的群聊關鍵字,即可出現大量公開的群聊信息,申請後方可進入。
2.有些學校在家長群的運營安全上較為鬆懈,班級群QQ號(老師的微信號、QQ號、手機號)直接寫在黑板上或對外公開,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3.不法分子獲取學生信息後,偽裝成學生家長添加班主任QQ/微信,通常會備註為「xxx學生父親/母親」,由於學生眾多,許多老師並不會挨個核實。添加成功後,不法分子會要求老師將其拉入班級群。
二、騙子是如何冒充老師的?
一旦成為好友或群友即可查看對方的頭像、暱稱、群備註等信息。只需下載頭像、複製暱稱即可快速創建高仿帳號,迷惑性極強。
三、為什麼沒有被真的老師發現?
由於職業的特殊性,很多老師都開啟了消息免打擾功能、或者在上課期間關閉手機。不法分子往往會挑選上課、午休等時間段下手,利用時間差,讓真老師不能及時發現。
四、騙子怎麼收錢?
1.群收款
該功能較為「方便」、「快捷」,且金額固定。許多家長見老師發布通知都會立即響應,收款率較高。同時由於群聊的「真實性」,很多家長並不會有所懷疑。
3.銀行卡轉帳
不法分子直接在群內公布銀行卡號,讓學生家長匯款,此類收款方式較原始,且操作不便。
對此,
陽江市反詐騙中心提醒:
班主任、家長不要隨意對外公布班級群號和二維碼等相關信息,群主應設置相關身份驗證,謹防無關人員進入群聊,在通過家長申請加入班級群的請求時要注意核實對方身份。
平時也應核查本班級微信群的成員身份,對身份存疑的成員儘快清除出群。
家長在微信群收到「交費」等信息通知時,應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與學生、老師多方核實,不要急於轉帳、匯款。一旦發現可疑情況,保存好相關證據並及時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