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女故事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多領域的奠基人

2021-02-18 理工女

文 / 胡雅茜

大約沒有任何一位女科學家,其人、其科研受到的爭議多於英國物理化學家與晶體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她憑藉對DNA結構解析做出的巨大貢獻為人們所熟知,但她對RNA的研究也同樣在分子生物學領域起到開天闢地的作用。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學霸少女


富蘭克林1920年生於倫敦一個富裕、顯赫的猶太人家庭。其父親曾立志成為科學家,卻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失去了更多的教育機會,最終只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富蘭克林自幼就讀於英國為數不多的教授物理與化學的女校,並在科學方面有著傑出的表現。十五歲時,她便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然而,富蘭克林的父親起初十分反對她的志向。在那個年代,女性從事科研工作會受到很多方面的阻礙,很難成功。但最終他改變了主意,因為富蘭克林於1938年以出色的成績被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錄取,就讀化學專業。

1941年大學畢業後,她獲得了研究生助學金,並在R.G.W.諾裡什實驗室做實驗。然而,第一年的實驗並不順利,雖然諾裡什發現了富蘭克林的潛力,但作為導師他並沒有給這位女學生足夠的鼓勵與支持。所以在1942年,富蘭克林放棄了研究生助學金,離開劍橋大學,來到英國煤炭局(BCURA)擔任科研助理。

 

那時的BCURA是個十分年輕的機構,並且沒有對科研方法建立起十分完整的體系。儘管所有工作都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沒有經驗可以借鑑,這樣獨立工作的環境卻十分適合她的個性。富蘭克林在BCURA主要研究煤炭的多孔性及相對的氦氣密度。通過這些研究她發現了煤炭孔穴細微收縮及孔穴空間彌散性能的關係 —— 通過升溫,物質會按照分子大小順序從煤炭中釋放出來。根據測定不同溫度下被釋放出的物質,富蘭克林完善了煤炭分類體系,並能夠準確預測這些煤炭作為燃料的性能。1945年,她以《煤炭中固體有機膠體的物理化學性質》為題,獲得了劍橋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並發表了多篇關於煤炭結構的文章。

 

1946年,富蘭克林的一位老朋友為她介紹了當年管理法國絕大部分科研工作的科學家馬塞爾·馬休。富蘭克林的科研工作給馬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馬休為她提供了位於巴黎的法國中央化學研究中心(CNRS)的工作。於是,1947年,富蘭克林離開BCURA前往CNRS,跟隨雅克·梅爾學習X光衍射技術。除去應用X光技術進行單晶體分析外,她還掌握了採集並分析複雜固態晶體與無組織的材料的技術。她將該技術應用於研究煤炭向石墨烯轉化過程的原子排列變化,並發表了多篇文章。隨後,應用X光衍射技術研究煤炭物理及化學性質成為當年的主流方法,而富蘭克林也順勢成為該領域的先驅。


工作中的富蘭克林


DNA結構解析的重要貢獻者 

1951年,富蘭克林回到倫敦,以助理研究員的身份受聘於倫敦國王學院醫學研究中心,在約翰·蘭德爾的研究組幫助建立及改進該學院的X光晶體學研究技術,並應用於DNA結構解析。在此期間,她與學生雷蒙德·高斯林共同得到多張高解析度的DNA晶體X光衍射圖譜,包括後來幫助沃森及克裡克證實DNA結構的那張重要的X光衍射圖——「51號圖片」。這張圖是富蘭克林利用自己精細校準後的儀器,曝光100小時獲得的結果。根據這些晶體圖,她推測了DNA鏈的基本維度,並且認為磷酸位於一個可能是螺旋形的主體結構的外圍。


DNA晶體X光衍射「51號圖片」

喬治·德斯蒙德·伯納爾曾高度評價富蘭克林:作為一位科學家,富蘭克林小姐因為她對工作的一絲不苟而為科學界做出極大的貢獻。她的那些X光圖片可稱為史上最美的X光圖片。得到這般完美的X光圖片需要絕對精密的儀器、完美的樣品準備,以及高超的採譜技術。

 

儘管富蘭克林盡善盡美的工作態度為人們所稱讚,她的性格卻造成了與同事莫裡斯·威爾金斯的矛盾。在富蘭克林加入倫敦國王學院之前,莫裡斯·威爾金斯已經開始使用X光晶體學技術研究DNA結構。蘭德爾為富蘭克林分派了一個和威爾金斯不同,卻也與DNA結構有關的實驗課題。但她進入實驗室時,威爾金斯並不在場。所以當威爾金斯回到實驗室看到她在從事DNA工作時,誤以為她只是一個新的實驗助手,而非同事。由於態度及言語上的衝突,他們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1953年3月,富蘭克林選擇離開劍橋大學。由於蘭德爾要求所有結果都要留在劍橋大學,所以威爾金斯擁有了她的所有數據。在富蘭克林離開後,威爾金斯在未與她商量的情況下,將她的DNA晶體X光衍射結果展示給沃森與克裡克。此二人當即就確定這張光譜圖支持他們對DNA三維結構分析的假設。一個月以後,沃森與克裡克便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宣布他們的發現。他們在文章中僅以角標形式註明,他們的推想是受到富蘭克林與威爾金斯所獲得的結果的啟發。然而事實是,此二人的結論完全是立足於富蘭克林的數據。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也分別在這期《自然》雜誌上發表了DNA的X光結果,但他們的文章看起來更像是在支持沃森與克裡克的結果。

 

據馬多克斯回憶:富蘭克林並不知道這些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是基於自己的研究,並且也從未有所抱怨。事實上在威爾金斯私自給沃森、克裡克展示富蘭克林的結果之前,她已經在一次倫敦國王學院的會議上展示了她的結果,而沃森當時就在現場。但後來在《雙螺旋》一書中,沃森承認,他當時並沒有仔細聽富蘭克林的演講,所以也沒能夠將講座的全部內容複述給克裡克。這進一步證明,沃森與克裡克是通過其他途徑接觸到富蘭克林的實驗結果的。


病毒結構學的奠基人 

富蘭克林於1953年3月離開劍橋大學,由物理系主任、傑出的的晶體學家喬治·德斯蒙德·伯納爾招聘進入伯克貝克學院。作為愛爾蘭共產黨人,伯納爾推動並提升了女性科研工作者在晶體學領域的地位。由於伯納爾的否決,富蘭克林放棄了對DNA結構的研究,轉而從事菸草花葉病毒與RNA結構的研究,並獲得農業研究委員會(ARC)的資助。

 

1955年,富蘭克林於《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描述了一個與當時權威的病毒學家諾曼·皮裡埃的結論相矛盾,但最終被證明正確的現象:所有的菸草花葉病毒顆粒都是同樣的長度。1956年,富蘭克林與博士生肯尼斯·福爾摩斯發表文章,闡述包裹菸草花葉病毒的螺旋狀蛋白結構。隨後,她與一位長期致力於球形病毒研究的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家亞倫·克魯格合作,自1956年開始,發表多篇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論文,將菸草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4號及芫青花葉病毒的研究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菸草花葉病毒晶體

富蘭克林的另一位科研助理是被國家煤炭局資助的詹姆斯·瓦特。瓦特當時是伯克貝克學院ARC的領導。伯克貝克學院的成員們繼續對其他多種影響植物生長的病毒進行研究,包括:土豆,芫青,西紅柿以及豌豆。1955年,美國學生唐納德·卡斯帕以博士後的身份加入伯克貝克學院。他的課題是研究RNA在菸草花葉病毒中的精確位置。一年後,他與富蘭克林同時在3月10日的《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證明病毒RNA纏繞病毒中空結構的表面。由於卡斯帕並不喜歡寫作,所以整篇論文的寫作都由富蘭克林完成。

 

1958年,由於ARC的經費到期,富蘭克林又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申請到一萬歐元,作為3年的研究經費。這筆經費是伯克貝克學院當時得到過的最大的一筆經費。

 

1957年,富蘭克林被邀請製作一個5英尺高的菸草花葉病毒,用於在1958年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國際博覽會上展出。她用桌球和自行車塑料把手製作了一個菸草花葉病毒。然而她並沒能親自目睹展覽的盛況,因為她於展覽前一天—— 1958年4月16日因卵巢癌去世。


菸草花葉病毒模型

4年後,因為對DNA結構解析做出的極大貢獻,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共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在從事病毒及RNA結構研究的5年中,富蘭克林共發表17篇文章。她的實驗組為病毒結構學研究奠定了踏實的基礎。

受歧視的女性科研工作者

性別歧視在科研界一直十分嚴重,尤其是二十世紀中期。在國王學院,女性不允許在食堂與男性共同用餐。在這些生活瑣事上尚且如此區分對待,可想在科研工作中女性的地位有多麼卑微。

1953年威爾金斯曾寫信給沃森與克裡克,抱怨富蘭克林獲得DNA的X光衍射圖9個月後仍然未能解析出DNA的結構。因此,威爾金斯才將富蘭克林的結果展示給了沃森與克裡克。那時的富蘭克林總是在等待,她根據自己的結果推測出了結構,但總認為應該得到更多、更直接、更有力的證據之後再將結果公之於眾。這種思維方式除了她本人的治學嚴謹,還與當時的性別歧視密切相關。由於性別歧視,外界評估女性科研工作者成就的標尺總是高於男性。女性科學家必須擁有無可爭議的證據才能避免外界的質疑以及人身攻擊。富蘭克林在等待中錯過了發表文章的最佳時機。

 

對於富蘭克林未能與其他三位共同分享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外界普遍認為是由於諾貝爾獎從不頒發給已故科學家。然而,在女性科學家地位十分卑微的二十世紀中期,即使富蘭克林未因病逝世,她能否與其他三位男性科學家共同被提名仍然難以預料。還有人認為,若是富蘭克林沒有因病逝世,或許她在病毒與RNA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歷史並不能假設。

作者簡介

胡雅茜,北京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生,本科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生物科學專業。

參考資料

   

關於「理工女」

我們是理工女,一個旨在促進女性在理工領域的學業和職業發展的非營利組織,講述和分享女性在理工領域的求學、科研、職業經歷。希望每一個喜歡理工科的女生,都不會因為性別放棄自己的理想。

本文為本站成員原創,版權及其他合法權利均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任何媒體或網站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本文。尋求授權請聯繫:contact@stemgirlschina.com

掃描或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理工女」微信號。



相關焦點

  • ...雙螺旋|萊納斯·鮑林|詹姆斯·沃森|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莫裡斯...
    · 諾獎得主詹姆斯·沃森年輕時期 然而,這段科學史上人盡皆知的故事,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同時,沃森和克裡克也在與英國的另一組研究人員「競爭」: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一個團隊,其成員包括生物物理學家莫裡斯·威爾金斯和晶體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 當文科男遇上理工女,網友:悲劇了
    我是沒見過理科男怎樣,但我知道一個關於文科男和理工女的故事。鄧卓和曉麗是在一次飯桌上認識的,鄧卓對曉麗是一見鍾情,飯後他跟同學要了曉麗的號碼,就對她展開了狂熱地追求,追了整整三個月。曉麗開始對這個男孩沒多大感覺,後來被他感動了,就答應了他的追求。兩個人在一起兩年多,一起從校園轉向了社會。
  • 「理工女」的8年寫作之路
    《中國青年作家報》2019年11月12日第16版頭條截圖作者 陳雲窗2001年我從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畢業,進入通信領域成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畫電路、調設備、跑生產線、作者供圖我有兩個孩子,老大是兒子,女兒是老二,老大老二相差8歲多。女兒出生後,曾經意氣風發拼事業連著出差加班也毫不含糊的我,開始特別渴望能多一點時間和家人在一起,陪伴孩子們成長。終於有一天,我下定了決心,辭職回家全職帶娃,那時候女兒不到一歲。
  • 千萬別和理工女談戀愛,不然你會離不開她…
    請別再用這些標籤去固化理工女的形象,因為你不知道,她們都悄悄地點滿了其他技能……1、那些學醫的女孩子她們中的一部分人依舊單身,並不因為她是個只知道讀書的理工女,而是因為她真的沒時間去談一場戀愛,她們啊,不僅要頂著就業的壓力,還要接受來自一部分人的不理解。
  • 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劉有成
    劉有成是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回顧他的一生,少年時期刻苦讀書立志報國,青年時期潛心科研為國奉獻,中年時期培養人才貢獻突出,即使到了晚年也依舊牽掛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這樣的一生,堪為典範。劉有成1920年生於安徽省舒城縣。在求學時期,他一直成績優異。
  • 桑代克——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桑代克——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桑代克是致力於人類學習和動物學習領域研究的先驅。他創立了第一個完整的學習理論,使學習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中心領域。1903年著《教育心理學》。
  • 賀光燁 周穆之| 性別規範減少了「理工女」「程序媛」?
    回歸結果與上圖描述的結果一致,性別差距仍然存在,「理工女」成為「程序媛」的可能性仍然低於「理工男」。此外,研究還發現,專業的影響僅僅適用於男性主導的職業,即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而對於管理人員和營銷人員,專業的影響並不明顯。 正如前文所說,性別職業規範或許從幼年時期便開始塑造男性與女性不同的偏好與期望,並將專業與職業等標記為「男性化」與「女性化」。
  • 117年前的今天,主張漢字拉丁化的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王力出生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特約作者:一一)117年前的今天,1900年8月10日,主張漢字拉丁化的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王力出生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廣西博白人,中國當代傑出的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
  • 這所學校的研究生畢業率不足25%,走出來的學生都是各領域奠基人
    今天的莘莘學子普遍考慮的求職升學、個人的前途發展,對80年前的聯大學生們來說其實大同小異,只是在烽火連天的動蕩時代如何度過自己的青春時光,他們的選擇無疑多了份考驗。西南聯大學子們在閱覽室正在勤奮學習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北大成立的研究所國學門,並在當時制定了研究生培養制度。
  • 嚴東生:我國無機材料科學的重要奠基人
    他是我國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他長期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在高性能無機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高溫結構陶瓷、陶瓷基複合材料、人工晶體、特種無機塗層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在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終保持著創新精神。
  • 「NIPT」技術奠基人盧煜明院士聯手金域醫學首次在內地設實驗室
    金域醫學與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無創產前DNA檢測(NIPT)技術奠基人盧煜明院士共建的金域未來無創產前檢測技術中心日前正式在廣州揭牌成立。這是盧煜明院士聯手金域醫學首次在內地設立實驗室。無創產前DNA檢測(NIPT)是目前二代測序技術應用最為成熟的領域,它成功打開「無創性」產前遺傳病檢查的大門,極大程度地推動了我國出生缺陷兒的產前防控工作。僅2017年,中國就有近400萬孕婦選擇了接受這項技術。 為了更好地推動NIPT技術在臨床的應用,做好出生缺陷防控工作,「開創引領,共享未來——無創產前檢測技術國際研討峰會」日前在廣州召開。
  • 王漢瀾:我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學科的奠基人
    王漢瀾終身致力於教育學、教育統計學、教育原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等領域的教研工作。在教學上,他嚴肅負責,一絲不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深、廣、新、實」的教學風格。備課時,他廣集資料,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融會貫通;課堂上,他旁徵博引,簡練生動,寓德育於智育,教書與育人結合,使學生如沐春風、回味無窮。
  • 理工女:女生選專業應以偏文為主,選這7大專業就業好,工作穩定
    總體來說,女生選專業應該以偏文的專業為主,不管你高中選的是文科還是理科,理工女有血的教訓的,怎麼說呢?女生對文科的專業天生比較擅長,當然發揮長處比開發短處省勁的多,而且專業知識學得輕鬆,那自然成績也會好。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為了回報自己的祖國,竺可楨在填報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學,在他看來「中國以農業立國」,學習農學將來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
  • 林徽因,明明是內心堅定理工女,卻被雞湯活活改成綠茶白蓮交際花
    現如今她的情感經歷被高度緋聞化,沒辦法,大部分人就愛讀這樣風花雪月的故事,看一位絕代佳人遊弋在幾個男人之間產生錯綜複雜的幾段感情。現在走進一家書店,隨便一翻多半就能找到幾本寫林徽因的書,題目無外乎是《女人如何過好這一生,林徽因……》、《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女性哲學,林徽因的100句忠告》云云。
  • 智星閃耀 | 石青雲:中國模式識別的奠基人
    「智星閃耀」欄目將用文字與圖像講述智能科學系的人物故事,與你一起回望崢嶸歲月,領略時代風採,感悟智能科學系師生的家國情懷與奉獻精神。    「伴隨機遇而來的不都是成功,成功還需經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作為中國模式識別領域的奠基人之一,石青雲先生一生深耕模式識別與圖像資料庫理論,著作等身,成績斐然。1986年,石青雲先生與程民德先生、遲惠生先生、唐世渭先生一同發起成立了北大信息科學中心,並於1988年在此基礎上主持創立了北京大學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視覺與聽覺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天,讓我們一同追溯第一代智能系人石青雲先生的人生軌跡,感悟先生的治學精神與家國情懷。
  • 從學術期刊到諾貝爾獎,對女科學家的歧視有多嚴重?
    實驗室裡的吳健雄       20世紀30年代主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伊西多·拉比(Isidor Isaac Rabi)曾在1986年的一場演講中說:「吳健雄應該得到諾貝爾獎。」芝加哥費米國家實驗室的第一任所長羅伯特·R·威爾遜(Robert R.Wilson)也如此表示。
  • 一套潛水服的故事
    時間的印記布滿這些滄桑的物件,歲月在一個個斑駁的歷史片段中,向後世講訴著經久不衰的故事。長江江心幾個橋墩位置,水流湍急,深近百米,探查與施工必須進行深潛水作業。當時採用的水下減壓法效率極低,潛水員在水下工作25分鐘,減壓需要兩個多小時,如果仍然採用這種潛水方法,勢必會極大影響大橋建設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