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螺旋|萊納斯·鮑林|詹姆斯·沃森|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莫裡斯...

2020-12-17 騰訊網

雙螺旋裡的明爭暗鬥

1953年,劍橋大學的卡文迪什實驗室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向《自然》提交了該雜誌發刊以來最著名的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

該論文揭開了DNA雙螺旋結構的秘密,被譽為20世紀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並列。時年25歲的詹姆斯·沃森一鳴驚人,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寵兒。

· 諾獎得主詹姆斯·沃森年輕時期

然而,這段科學史上人盡皆知的故事,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正如沃森在他的著名自傳《雙螺旋》中所講述的那樣,沒有什麼比第一個破解DNA結構之謎更重要的——特別是如果這意味著擊敗加利福尼亞技術學院的萊納斯·鮑林,因為他也在從事同樣的研究。沃森合作者克裡克的一篇報告也支持這種說法。

克裡克回憶,當鮑林打敗他而率先研究出α螺旋結構(蛋白質的一個重要的結構特徵)時,卡文迪什實驗室的主管勞倫斯·布拉格「相當絕望」,他曾說:「我的同事在α螺旋結構方面的失敗,給吉姆·沃森和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時,沃森和克裡克也在與英國的另一組研究人員「競爭」: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一個團隊,其成員包括生物物理學家莫裡斯·威爾金斯和晶體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為了搶先發布成果,沃森和克裡克在富蘭克林不知情的情況下,違規使用了富蘭克林的研究結果。

當時,富蘭克林和威爾金斯工作關係緊張,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向對方分享研究成果了。1953年1月,富蘭克林的研究生雷蒙德·高斯林給了威爾金斯一張X射線的照片,這是他和富蘭克林拍攝的DNA「B」形結構的照片,顯然富蘭克林對此並不知情。

幾天後,威爾金斯把照片拿給了沃森,沃森說道,「在看到圖片的瞬間,我目瞪口呆、心跳加速,圖片上佔主要位置的黑色十字映像只能從螺旋結構中產生。」

·富蘭克林的DNA之B型X射線衍射照片

沃森和克裡克隨後要求國王學院向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提交一份非保密報告,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是政府資助的生物研究機構,該報告包含了富蘭克林的大量數據,最後證明這些對沃森和克裡克完善他們的模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年後,富蘭克林去世,她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她的DNA「B」形結構照片或醫學研究理事會報告的數據對沃森和克裡克的模型有多麼重要。

一個星期後,「我們投給《自然》的第一稿就發表了。」威爾金斯回憶說,沃森和克裡克已經決定提交「一篇短文給《自然》」,但「與編輯協商和談判後,他們決定給國王學院一到兩周」寫出與之相關的長論文。

·早期《自然》雜誌

1953年3月18日,威爾金斯給克裡克寫信,說他想在他們的短文旁邊發表一封簡訊,因為國王學院完成了實驗工作,他補充說,富蘭克林(仍然不知道威爾金斯已經給沃森看了DNA「B」形結構的照片)和戈斯林堅持要發表一篇文章,報導他們的晶體學工作對DNA分子研究的促進作用。

· DNA雙螺旋結構(B型)模型

鑑於沃森對率先發表研究成果的重視,DNA團隊選擇期刊的最重要原因很可能是《自然》每周出版。威爾金斯對沃森和克裡克的評價印證了這種解釋,威爾金斯說沃森和克裡克想「快速發表」一篇短文,沃森也認為《自然》可以將論文快速出版。沃森堅信DNA是引起轟動的事情,憑藉該項研究肯定能夠拿到諾貝爾獎,據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沃森和克裡克選擇《自然》,因為他們認為《自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事實上,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自然》已成為核酸研究領域科學家的主要出版物之一。1945年至1953年,來自英國、美國、比利時、瑞典和印度的科學家在《自然》發表了數十篇關於核酸研究的文章。當克裡克和威爾金斯將論文提交給《自然》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論文。

·早期封面

沃森、克裡克或威爾金斯顯然沒有擔心《自然》是否會接受他們的文章。在他們的回憶敘述中,沒有一個人提到,自己對手稿的命運感到擔憂,或者對即將發表的論文異常興奮。這些文章在4月初提交,《自然》未對它們進行進一步審查。4月25日,所有三篇論文都見刊了。正如威爾金斯所預料的那樣,沃森-克裡克模型迅速使國王學院的兩篇論文黯然失色。

著名的沃森-克裡克論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來評估《自然》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出版界的地位。關於沃森-克裡克DNA論文是否對分子生物學領域產生極大的影響,學者們存在分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沃森-克裡克論文是引用量最多的文章。

1962年,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而富蘭克林因患癌症於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該獎。

·晚年的克裡克、沃森與威爾金斯

內容簡介

《自然》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雜誌。該雜誌從19世紀60年代創立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從維多利亞時期一個不太成功的科普雜誌,轉變為現代科學出版物的國際標杆,《自然》雜誌的這一歷史演變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見證了19世紀以來科學領域的幾乎所有重大突破。

相關焦點

  • 「DNA雙螺旋之父」詹姆斯·沃森被剝奪一切榮譽頭銜,聲稱「智商...
    整理 吳非現年90歲的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又遇到了麻煩。這位在25歲時就與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共同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偉大科學家,卻在晚年時因涉種族言論屢屢受到抨擊。近日,沃森所在的冷泉港實驗室發表聲明,決定收回沃森的所有榮譽頭銜。
  • 遲來的綻放,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背後的黑暗女士,沒有被歷史遺忘
    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博士發表了一篇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首次揭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這是科技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它的發現使人類認識到生命遺傳的本質,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時代。
  • DNA雙螺旋結構的建立,三個諾獎獲得者中為什麼沒有她?
    我對她最初的印象   在我高中學習基因的結構時,書本上介紹到DNA雙螺旋結構的建立時,在字裡行間就透漏著克裡克(Francis Crick)、沃森(James Watson)兩人的光輝成就與天才的智慧。並獲得至高無上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醫學史上的4月25日:科學家指出脫氧核糖核酸是雙螺旋結構
    歷史上的今天,1953年4月25日,科學家指出DNA是雙螺旋結構。當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中,沃森博士(轉行兩次的前物理學博士、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分子生物學家德爾布呂克的學生)和克裡克博士指出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新結構。從而否定了林納斯·泡令的DNA是α螺旋結構說。
  • 沃森與DNA雙螺旋 | 附清華演講直播預告
    與遺傳學和DNA均有淵源、且發生在1928年的另一件大事是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的誕生。1928年4月6日,沃森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當時沒人能夠想到,這個男嬰未來揭開DNA結構之謎,進而改變了遺傳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的面貌。童年時期的沃森並未顯示出明顯過人之處,和大多數學生一樣按部就班完成學業。
  • 理工女故事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多領域的奠基人
    文 / 胡雅茜大約沒有任何一位女科學家,其人、其科研受到的爭議多於英國物理化學家與晶體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海恩斯莫裡斯公司召回195雙進口H&M品牌嬰幼兒涼鞋
    日前,海恩斯莫裡斯(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提交了召回計劃,召回部分進口H&M品牌女嬰幼兒涼鞋。本次涉及召回涼鞋的款號為267960,鞋號為170mm及以下,生產日期為2017年2月14日,原產國為越南。據該公司統計,中國大陸地區受影響的產品數量共計195雙。
  • 雙螺旋輸送機結構特點分析
    雙螺旋輸送機是採用兩條無縫鋼管內分別裝有一根實體螺旋,其中一根是左旋,另一根是右旋,那麼雙螺旋輸送機有哪些結構特點呢,以下即是相關介紹:雙螺旋輸送機1、雙螺旋輸送機葉片結構雙螺旋的葉片種類三種:實體面型,帶式面型,葉片面型等形式,不同葉片可輸送的物料也有所不同例:是體面面型的葉片就是和一些像小麥
  • 《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獲取方法
    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是一款科技類的貴重品,那麼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怎麼獲取呢?
  • 莫裡斯-哈克利斯微博 - 虎撲新聞
    莫裡斯-哈克利斯 來自 開拓者: 莫裡斯-哈克利斯 來自 開拓者:
  • 日本研製出可操作長鏈DNA雙螺旋的微型裝置
    醫學界早已掌握了確定遺傳疾病和其他基因病原的方法,但長期以來在人工操作DNA雙螺旋結構方面並沒有取得大的進展。原因在於,長度從幾微米到幾釐米,直徑卻只有2納米的DNA雙螺旋具有環狀結構,基因編碼信息被隱藏其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研究人員利用酶將DNA分解成碎段。但這種方法因可能導致基因之間的連續性及重要數據大量丟失,而未取得成功。
  • 從右旋DNA說起——DNA雙螺旋為什麼大多是右旋?
    作者 | 內含子 如今,即使非生化專業的人對DNA雙螺旋的形象也很熟悉了。不過,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DNA雙螺旋的「手性」,包括我國很多科普媒體的小編,他們用的雙螺旋圖幾乎兩種手性是一半對一半的。 螺旋的手性是什麼呢?通俗地說,就像飲料瓶口的螺紋。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DNA分子模型的搭建
    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