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DNA分子模型的搭建

2021-02-25 關注生命

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DNA分子模型的搭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DNA分子模型的搭建。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遺傳物質,你還記得遺傳物質的特點嗎?遺傳物質能夠儲存巨大數量的遺傳信息,能夠精確地自我複製並遺傳給後代,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產生可遺傳的變異。那麼DNA應該具備怎樣的結構才能擔當如此的重任呢?如何構建一個DNA分子模型解釋這一切?今天我們的學習任務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本節課的關鍵問題。一、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三、DNA和基因的關係。一九五三年,沃森和克裡克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沃森曾經做過實驗,用同位素標記噬菌體追蹤DNA,堅信DNA就是遺傳物質,克裡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質更為重要的人。正是因為沃森和克裡克堅信DNA是遺傳物質,並且理解遺傳物質的特點,才能做出如此重大的發現。一九五三年的四月二十五號,克裡克和沃森在英國雜誌《自然》上公開了他們的DNA模型,他們這個發現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現。目前親子鑑定、轉基因技術、基因治療以及人類基因組計劃都源於此。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由簡至繁,從構成DNA的基本單位開始學習。DNA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苷酸,脫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脫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含氮鹼基有四種,A、G、C、T,分別是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其中嘌呤鹼基有兩個環,嘧啶鹼基有一個環,它們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因為含氮鹼基有四種,所以脫氧核苷酸就有四種。同學們,你能利用身邊的材料搭建這四種脫氧核苷酸模型嗎?在搭建過程中又要注意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課後在家進行活動一,搭建脫氧核苷酸模型。活動要求:能組裝四種不同的脫氧核苷酸。同學們在家用紙張剪出代表脫氧核糖的五邊形模型、代表磷酸的圓形模型、代表含氮鹼基的長方形模型。請同學們思考,我的長方形模型在剪的時候是一樣大小嗎?為什麼要剪出不一樣的大小?當然還要準備若干的回形針,在搭建時穿過紙片,將紙片連接起來,我們看看搭建時要注意些什麼。脫氧核糖與鹼基連接的位置是脫氧核糖的一號位,脫氧核糖與磷酸連接的位置是脫氧核糖的五號位,嘌呤鹼基有兩個環,嘧啶鹼基有一個環,長方形模型大小要不同。你能通過觀察發現,把一種脫氧核苷酸模型改裝成另一種脫氧核苷酸,最簡單的方法是換個鹼基,脫氧核苷酸的差異本質上就是鹼基的差異。你能利用已有知識來推測脫氧核苷酸是如何連接形成長鏈的?與胺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肽鏈,類似脫氧核苷酸之間也是通過脫水縮合連接起來的。那麼是如何連接的?是磷酸與磷酸連接,還是磷酸與脫氧核糖連接?磷酸與磷酸連接不穩定,如ATP的高能磷酸鍵容易斷裂,釋放能量,不符合遺傳物質穩定性的特點。磷酸與脫氧核糖連接則穩定,符合遺傳物質穩定性的特點。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連接就是一個脫氧核苷酸的磷酸與相鄰脫氧核苷酸的脫氧核糖。脫去一份水連接起來的。脫氧核苷酸聚合成多核苷酸鏈是相鄰脫氧核苷酸之間以磷酸和脫氧核糖相連接而成。想一想不同的多核苷酸鏈相同的地方在哪裡?不同的地方又會有哪些?相同的是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不同的是含氮鹼基的排列順序,這就是多核苷酸鏈的特點。下面我們用人像模擬的多核苷酸鏈來鞏固一下。同學們看。人像的左手代表鹼基,右手代表磷酸,身體代表脫氧核糖。如果再來一排,將如何相互連接?組成雙鏈,也就是小人的左手可以怎麼放。有三種情況,一,左手搭右手,鹼基在同側。二,左手拉左手,鹼基在內側。三,左手懸空,右手碰右手,鹼基在兩側。DNA是遺傳物質具有穩定性的特點,你認為以上哪種方式形成的結構最穩定?我認為左手拉左手鹼基在內側最穩定。同時我們還能觀察發現嘌呤配嘧啶鹼基對大小才相同。請同學們在課後完成活動二,搭建DNA分子模型。活動要求是將已經做好的四種脫氧核苷酸連接成多核苷酸鏈片段,再搭建四種脫氧核苷酸連接成另一條多核苷酸鏈片段,將兩條多核苷酸鏈片段組裝成DNA雙鏈,結果記錄與展示。

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二年,生物化學家查加夫用了四年的時間反覆實驗,終於測定了DNA的分子組成,發現雖然在不同物種中DNA的四種鹼基比例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基本相等,G和C的含量基本相等。綜上所述,得出DNA分子的平面結構特點,DNA由兩條互補平行的多核苷酸鏈組成,互補是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和T配對,G和C配對,鹼基對之間通過氫鍵相連。我們一起鞏固一下。DNA的兩條鏈反向平行,雙鏈的外側是磷酸和脫氧核糖,內側是鹼基對,兩個鹼基配成一個鹼基對,兩條鏈之間的鹼基通過氫鍵配對,其中A和T以兩個氫鍵連接,G和C以三個氫鍵連接。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T兩個氫鍵,GC三個氫鍵,這就是DNA分子的平面結構。兩條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鏈向右盤旋,呈規則的雙螺旋結構,就是DNA分子的空間結構。雙螺旋結構每十對鹼基繞螺旋一圈,高度為3.4納米。同學們,DNA分子模型的搭建是高一生命科學的學生實驗,實驗的目的是要理解DNA分子雙螺旋結構以及鹼基配對原則。學校的實驗室有下列實驗材料。搭建過程是:一、製作脫氧核苷酸;二、製作多核苷酸長鏈;三、製作雙鏈DNA;四、製作DNA雙螺旋結構。製作的過程中還是要注意遵循鹼基配對原則,向右旋轉,螺旋的螺距為十對鹼基對等。回到學校和你的同學一起動手做一做吧。請同學們思考,所有搭建出來的DNA分子模型中的鹼基對A和T、G和C的比例和排列順序都是一樣的嗎?肯定會有不同。因為雖然組成DNA的脫氧核苷酸只有四種,但是脫氧核苷酸的數目極多,排列方式又極其多樣,不受限制,這就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我們來計算一下,一條含有6個鹼基對的DNA片段,理論上最多有多少種排列方式?為什麼?因為DNA分子的兩條多核苷酸鏈是互補的,一條鏈上的鹼基序列確定了,另一條鏈上鹼基序列也就確定了。據排列組合六個鹼基對的DNA片段最多有46種排列方式。人類最長的一號染色體含有2.46億個鹼基對,排列方式無法計量,這就是DNA分子多樣性的原因。脫氧核苷酸的數目極多,排列方式不受限制。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蘊藏著遺傳信息。DNA分子的多樣性意味著遺傳信息的多樣性從分子水平上決定了生物的多樣性和個體之間的差異。那麼我們經常聽到的基因又是什麼呢?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區段,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是遺傳信息,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蛋白質表現生物性狀。最後我們一起來練一練,請同學們看題。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實驗中,若有4種鹼基塑料片共20個,其中4個C、6個G、3個A、7個T,脫氧核糖塑料片40個,磷酸塑料片100個,脫氧核糖和磷酸之間的連接物若干,代表氫鍵的連接物若干,脫氧核糖和鹼基之間的連接物若干。選項應該是什麼呢?答案是D,能搭建出七個鹼基對的DNA分子片段。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可以與老師和同學線上交流。今天的作業是練習冊第八到第九頁,第一題到第五題。第七題到第九題。請同學們回去預習DNA複製和蛋白質合成,本節課到此結束。

 

相關焦點

  • DNA複製的過程
    字幕:複製開始會形成新的結構複製叉,因為DNA的兩條鏈是反向平行的,所以複製時打開的雙鏈看上去像是一把叉子。為了了解真核生物的dna如何複製,科學家們首先以大腸桿菌這樣比較簡單的原核生物作為研究模型。一旦複製叉形成就需要許多酶來協助才能進行DNA的複製。這個是dna解螺旋酶,它負責將DNA的雙鏈結構解開,分開的單鏈被單鏈結合蛋白(dna結合蛋白)所穩定。
  • 從分子生物學到系統生物學——記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沃森、克裡克與雙螺旋模型 圖片:1953年4月25日《Nature》發表沃森與克裡克的論文 1953年2月28日,沃森和克裡克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並於4月25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文章「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
  • DNA分子的結構及其特點
    ——脫氧核糖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揭開了DNA的結構之迷。那麼,DNA分子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   1.基本單位   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每分子脫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鹼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脫氧核糖通過脫水縮合而成。由於構成DNA的含氮鹼基有四種: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脫氧核苷酸也有四種,它們分別是腺嘌呤脫氧核苷酸、鳥嘌呤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脫氧核苷酸。
  • 雙螺旋DNA進一步扭曲而成的超螺旋稱為DNA的三級結構
    DNA分子結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條件下可以有所不同,即DNA結構的多態性。在生理狀態下DNA主要為B構象,並可能有少量的A構象和Z構象。Z構象是唯一存在的左手雙螺旋構象。DNA鏈上的四種鹼基也非均勻分布,因而產生了一些特異的序列。
  •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結構》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過程與方法】在建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過程中,提析能力和動手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二、教學重難點【重點】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難點】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構過程。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2019年10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生命分子存在纏繞的現象。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
  • 沃森與DNA雙螺旋 | 附清華演講直播預告
    1953年初,重大轉機出現,沃森第一時間獲得富蘭克林最新採集到的DNA清晰X-射線衍射圖,經解析確定DNA是一種雙螺旋分子(維爾金斯曾認為是單螺旋,鮑林曾認為是三螺旋)。接下來他們又邁出更關鍵的一步。單純雙鏈結構無法把DNA與遺傳功能直接相連,沃森想到了鹼基。查戈夫通過實驗得出DNA鹼基存在A與T含量相等,G與C含量相等的規律,但並未對此給出合理解釋。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DNA分子的複製學習
    即解旋→合成子鏈→母、子鏈組成雙螺旋。4、特點:半保留複製,即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中的一條鏈(模板鏈——連續性)。5、結果:1個DNA分子形成了2個DNA分子。新複製的2個子代。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DNA分子特性
    DNA分子特性   穩定性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是相對穩定的。這是因為在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內側,通過氫鍵形成的鹼基對,使兩條脫氧核苷酸長鏈穩固地並聯起來。另外,鹼基對之間縱向的相互作用力也進一步加固了DNA分子的穩定性。各個鹼基對之間的這種縱向的相互作用力叫做鹼基堆集力,它是芳香族鹼基π電子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 製作可以吃的DNA模型
    篩選結果表明,繩子作為材料,操作簡單﹑有趣﹑可以較快時間完成,對理解雙螺旋骨架有幫助,但是不能呈現分子間關係。而紙板式構造最正確﹑構造最詳盡﹑結構式及建結方式清楚﹑容易做。關鍵詞 DNA雙螺旋結構 模型  材料篩選1 篩選背景      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教材提供的方法需要六色塑料片若干並剪成規範圖形,釘書針連接,還要粗細鐵絲固定,十分麻煩;若買現成的材料組裝,則一套就需要100多元人民幣,且易破損;有些學校乾脆就不做,隨便在黑板上講解下該實驗[2]。
  • 納米級的「直升機」:DNA、摺紙、分子馬達
    在我們體內,有的分子馬達會直接穿過肌肉細胞,導致肌肉收縮。還有一些會負責修復、複製或轉錄DNA,所有的這一類基因組處理反應都會產生DNA旋轉:與DNA作用的分子馬達會緊緊抓住一條雙螺旋鏈,像爬上一座螺旋的樓梯一樣從一個鹼基爬到另一個鹼基。然而,測量這種DNA旋轉卻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為了觀察這些微型機器的運動,研究小組想要利用這種扭轉運動。
  • 高中生物《DNA的結構》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2、DNA的雙螺旋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與磷酸相間排列在外側,形成兩條主鏈(反向平行),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兩條主鏈之間的橫檔是鹼基對,排列在內側。相對應的兩個鹼基通過氫鍵連結形成鹼基對, DNA一條鏈上的鹼基排列順序確定了,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另一條鏈的鹼基排列順序也就確定了。
  • 遲來的綻放,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背後的黑暗女士,沒有被歷史遺忘
    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博士發表了一篇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首次揭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這是科技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它的發現使人類認識到生命遺傳的本質,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時代。
  • 通過DNA的複製作用,遺傳信息從親代DNA分子傳到子代DNA分子中
    DNA是攜帶遺傳信息的載體,細胞分裂前,通過DNA的複製作用,遺傳信息從親代DNA分子傳到子代DNA分子中。DNA複製時,是從一個特定的起始點開始的,兩條DNA鏈分別做模板,在DNA聚合酶等許多酶和蛋白質分子的參與下,以四種脫氧單核苷酸為原料(dNTP),以鹼基配對為原則合成新一代的DNA分子,合成方向是5′→3′。經過複製後的DNA分子中,一條鏈來自親代DNA分子,另一條鏈是新合成的,這種複製方式叫做半保留複製。
  • 組成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主要有四種,即dAMP,dGMP、dCMP和dTMP
    組成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主要有四種,即dAMP,dGMP、dCMP和dTMP(d代表「脫氧」的意思),此外還含有少量的稀有鹼基(主要是甲基化鹼基)。在所有DNA分子中A=T、G=C這一規律的發現,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二)DNA的一級結構與蛋白質結構相似,核酸的結構也可分一級結構與空間結構進行討論。核酸的一級結構是指其多核苷酸鏈中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核酸的空間結構是指多核苷酸鏈內或鏈間通過氫鍵等摺疊捲曲的構象。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伏羲女媧交尾圖,竟然預言了DNA的分子結構,這僅僅是巧合嗎?
    我們現在從生物學裡面知道,DNA是呈現雙螺旋結構,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相互纏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DNA分子。但是,在古代科技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一幅伏羲女媧交尾圖仿佛預言了當時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這僅僅是巧合嗎?
  • DNA和RNA是如何演化出美妙的螺旋結構?
    而且這種整齊的螺旋結構還與另一種構成RNA和DNA骨架的化合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與RNA非常相似的結構。Nicholas Hud研究了早期地球上生命化學物質的可能起源。事實上,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是那些構成了RNA的分子傾向於形成螺旋結構?還是螺旋結構出現在先,然後更適合這種螺旋結構的分子形成了後來的RNA?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是化學與生物化學學院的Nicholas Hud教授,他認為螺旋結構可能起到了某種加強作用,促使了具有相同手性的分子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呈螺旋扭轉的骨架。
  • 【必修2教參】§3.2 DNA的結構
    結合「探究·實踐」活動,設計合適的方案,讓學生學會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可加深學生對DNA雙螺旋結構的認識。(二)以DNA模型為依託,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需要學生通過空間想像才能理解。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可藉助教材圖3-8和「問題探討」中的DNA雕塑圖,認識脫氧核苷酸的結構組成,理解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構建DNA的結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