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生物學到系統生物學——記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沃森、克裡克與雙螺旋模型


圖片:1953年4月25日《Nature》發表沃森與克裡克的論文

1953年2月28日,沃森和克裡克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並於4月25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文章「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標誌著人類在揭示生命遺傳奧秘方面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50年後的2003年也成為全世界科學界慶祝「DNA雙螺旋結構」50周年的國際年:兩位科學家當時所在的劍橋大學將主辦各種活動;《自然》雜誌也將在4月份專門發表祝賀的文章;我國科學家也將在4月25日舉辦紀念雙螺旋結構建立50周年的學術會議,9月份沃森還將應邀來到中國演講……

克裡克現在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在家休養。而沃森長期遊歷於各國,進行學術交流活動,他參與策劃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並成為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他長期擔任著名的冷泉港實驗室的主任。在美國,「冷泉港」被譽為生命科學的聖地,是分子生物學者們神往之處。

沃森和克裡克於1953年提出的DNA分子結構模型可以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相媲美。這一重大發現為探討遺傳的化學基礎開闢了一個新紀元,引起了生物學的一場偉大革命。其結果是在此後不久就完全闡明了遺傳密碼問題。由於這一偉大科學成果,沃森和克裡克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50年後的今天,以DNA雙螺旋結構為基礎的生命科學研究仍然如火如荼,但在熱鬧的背後,人類並沒有如兩位科學家所預想的那樣「揭示生命的奧秘」。在DNA密碼破解半個世紀之際,人們從那以後獲取了很多生命科學的相關知識,特別是人類基因組草圖宣告完成,表明基因療法的研究進入新階段。

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基因療法的療效問題;出生前基因測試的倫理問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等。以DNA雙螺旋結構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的前途如何?

基因藥物和基因療法受重挫

一些小男孩一出生,他們免疫系統中就缺乏一種重要的基因。這些孩子對一些常見的傳染病也特別敏感,甚至會因為普通的感冒而夭折。長期以來科學家對這種病無計可施。幾年前,法國科學家通過向孩子的血細胞中植入正常的同類基因,治癒了十來個不滿1歲的孩子,使得孩子們可以走出家門,結交自己的朋友。當時,由於這是全世界首例將基因療法運用於人類,而引起了普遍的關注。

但是科學家們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治療在某些孩子中引起了致命的白血病,在他們的體內被修復過的白細胞無法控制地繁殖,孩子們也不得不重新接受化學治療來殺死這些白細胞。

這項實驗是由法國科學家阿蘭·費希爾領導的。接受治療的孩子都含有與X連鎖嚴重混合免疫缺陷症(X-SCID),患有此病的孩子通常活不了幾歲,而且常規的骨髓移植治療需要精確配型的骨髓,很難找到患者所需的配型,而且骨髓移植的風險較大,效果也不理想。

費希爾的方法是,將孩子們那些有基因缺陷的白細胞移出,並在實驗室中將這些白細胞與那些含有男孩所需正常基因的病毒混合,這些病毒會進入白細胞中,將新基因傳遞給白細胞的DNA;然後醫生再將這些修復後的白細胞重新注入孩子們體內。結果非常令人振奮,11個孩子中有9個被治癒。但是去年9月,在接受治療3年後,其中一個男孩被診斷為白血病。分子分析表明,一些病毒在錯誤的位置即LMO2基因處釋放了治療性有效負載,破壞了LMO2基因,從而導致了無法遏止的白細胞分裂。

剛開始,科學家們希望這件事只是運氣不好造成的偶然事故,但是,今年1月,同樣的問題也在另一個孩子中發現,而且2月初,費希爾的研究小組宣布,對另一個還沒表現出症狀的孩子的檢查發現了同樣的分子破壞。現在科學家們認為,其他接受治療的男孩可能具有同樣的危險。病毒將其所負載的基因傳遞給LMO2基因的機率雖然不到10萬分之一,但由於接受轉基因治療的白細胞數量很大,大約有1.5億個細胞,所以基因錯位的細胞還是不少。

現在,是否僅LMO2本身的破壞就足以引起白血病;是否需要其它的破壞才能引發白細胞繁殖過量;還有是否這類破壞只會對還處在免疫系統快速發育期的嬰兒產生危險等,這些問題都還不確定。

一些專家認為,類似基因療法引發白血病的問題在近階段會增多,因為科學家們在攻克基因療法長期存在的主要難題方面開始取得重大進展。這些主要難題是:無法使足夠多的新基因進入細胞以造成影響,以及無法使被轉移的新基因產生效應。

大多數類似的基因療法實驗暫停

由於相關原因還不明確,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經暫停了30多個與費希爾實驗小組所用病毒相同的基因療法實驗,該機構也把最新出現的風險告訴了那些參與臨床試驗的病人。

2月28日,就在DNA雙螺旋結構誕生50周年的時候,FDA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會議討論的主題就是法國研究小組在基因療法實驗中的挫敗。這真是驚人的巧合。他們討論的話題是:如果採取一些安全措施,這些實驗是否可以重新恢復。比如,只有當實驗中涉及到X-SCID基因(其生物活動總是有助於白細胞的繁殖)時,白血病發生的危險才會比較大。因此,涉及到其它不同基因的類似實驗就可以繼續進行了。

科學家們表示,一旦能夠模擬出人體自身調控基因的複雜方式,基因療法一定會取得突破。目前該領域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放棄法國研究小組在實驗中所用的逆轉錄酶病毒。該病毒曾經因為可以直接將其有效的遺傳負載注入細胞的DNA而備受歡迎,但是逆轉錄酶病毒隨機地選擇新基因插入細胞DNA的位置,其中一些位置會造成嚴重的病變。所以研究人員已經開始開發其它的基因傳遞方式,諸如選擇其它種類的病毒作為載體等。

第二個方向是,研究人員正在開發自殺性基因療法,醫生們可以給病人服用一種特殊的藥物,從而關閉多餘的基因。他們也在開發特殊的基因插入物,這些插入物不僅含有治療性基因,還攜帶有能幫助基因識別人體自身信號的DNA,從而隨時開啟或關閉相關基因。

最後的一個方向是「同源重組」,利用這種方法將不健康的基因移出細胞外,同時將健康的基因和合適的調控物質一起準確注入到相應的位置。今年初,威斯康星州大學的科學家報告他們已經成功地運用「同源重組」的方法培養出人體幹細胞。

這些方法雖然距離臨床運用還很遠,但科學家們堅信,「我們最終會將理想變成現實」。

其實任何技術都有兩面性,在基因療法帶來足夠療效的同時,自然也會產生某些副作用。問題是,在此之前,人們對基因療法的關注總是集中在療效問題,即是否有足夠多的細胞表達有治療性基因,而現在我們應該換個角度看問題了。

系統生物學將取代以DNA雙螺旋為基礎的分子生物學

福爾摩斯曾經在「銀色馬之謎」一案中,成功根據「謀殺之夜看門狗沒有狂吠」提供的線索破案。其實遺傳學家們所面臨的問題與之非常相似,他們可以研究那些攜帶著病變基因並已發病的病人,但是研究那些攜帶病變基因卻不發病的人們似乎更有意義,通過對這些人的研究,或許我們可以找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好方法。

自從50年前兩位科學家發現DNA分子是一種雙螺旋結構後,分子生物學模型的研究佔著統治地位,但現在,系統生物學將推翻分子生物學,取代它的統治地位。其實幾十年來遺傳學家和相關媒體總在告訴人們:DNA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事實上情況並不是這樣。與分子生物學一次只研究一種基因不同,系統生物學解釋生命的奧秘,是綜合研究細胞中的所有基因和蛋白質。

系統生物學可以解釋為什麼那些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人們並不都會發病。例如,在攜帶著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這類基因可以導致乳腺癌和子宮癌)的婦女中,有56%-87%的人會患乳腺癌,28%-44%的人會患上子宮癌;在攜帶著p16基因的人中,這種基因變異會導致76%的人患上惡性黑色素瘤。一般將一種基因導致某種症狀或疾病的可能性稱作外顯率,不管什麼時候,外顯率總是不到100%。

曾經因在酵母遺傳學領域的發現而榮獲2001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李·哈特韋爾表示,生物學家們應該通過對「含有相同基因型的生物體」的研究來了解基因的功能,從而解釋外顯率的問題,但情況往往並非如此。當科學家們認為某個基因是引起家族糖尿病史的原因,但真正的表述應該是,這個基因和家族中成員所共同含有的基因相互作用後才會導致糖尿病。如果把這個基因植入不同遺傳背景的100個人中,可能只有幾十人會患上糖尿病。哈特韋爾說:「人們普遍認為,自己一出生就擁有與家人一樣的基因型,這種基因型的特性很糟,有發病的危險。但是某些人可能在某種基因突變後並不會受到什麼影響,而另一些人在遭遇同樣的基因突變後卻會不幸發病。」

位於紐約的基因網絡科學公司(GeneNetworkSciences)正在從事基因相互作用的研究,並已創造了人類癌細胞的模型,這個模型內含有500多種基因和蛋白質。公司的主席科林·希爾認為,「該模型將以前分別孤立研究的生物過程聯繫在一起,而事實上這些基因和過程確實是相互關聯的,如果不知道這一生物網絡,我們就不能真正理解細胞的行為。」

希爾先生還表示,這一模型表明,藥物作用於多個靶標,這就是基因藥物也會產生副作用的原因。該公司還證明,如果破壞了某個基因或蛋白質,另外的基因將會取而代之,保持細胞的正常活動,細胞也不會因此死亡,「這或許可以解釋Erbitux和Iressa等受到爭議的抗癌藥物為什麼只能治療少數病人。」希爾說。

這些認識可能會對藥物開發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長期以來,研究人員只將注意力集中在單靶標藥物開發上,但是就像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只改變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如果只將那些你認為致病的基因破壞,另外的某個基因或蛋白質可能又會呈現相同的功能,病人仍將生病。相反,系統生物學的方法能夠識別出那些抑制藥物活性或引起副作用的反饋信息。現在,許多從事系統生物學研究的公司也開始開發藥物。

系統生物學不只關心那些發生的惡性變異,最不同凡響的是,它能證明良性變異。由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艾瑞克·戴衛遜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創造了一種「基因調控網絡」模型,利用這個模型可以解釋海膽的胚胎發育情況。目前為止,該模型整合了55種基因,並證明,當大量分子圍繞網絡循環流動一周時,這些分子會與DNA結合,並激活所有的基因。該研究小組還利用這一模型證明了怎樣使海膽發育的過程中長出兩個內臟。這說明了一個原理:海膽內臟不是單個基因,而是一種基因網絡。這一原理同樣適用於其它生物,就人類發育而言,這一模型可以解釋怎樣調控幹細胞,使他們分化成人體無數種不同類型的細胞。

系統生物學還處於萌芽階段,但是已超越了傳統的分子生物學,或許分子生物學已經窮途末路。

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應該說:雙螺旋,50歲生日快樂!

相關焦點

  • 雙螺旋DNA進一步扭曲而成的超螺旋稱為DNA的三級結構
    DNA分子結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條件下可以有所不同,即DNA結構的多態性。在生理狀態下DNA主要為B構象,並可能有少量的A構象和Z構象。Z構象是唯一存在的左手雙螺旋構象。DNA鏈上的四種鹼基也非均勻分布,因而產生了一些特異的序列。
  • 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DNA分子模型的搭建
    >分子模型的搭建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DNA分子模型的搭建。那麼DNA應該具備怎樣的結構才能擔當如此的重任呢?如何構建一個DNA分子模型解釋這一切?今天我們的學習任務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本節課的關鍵問題。一、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三、DNA和基因的關係。一九五三年,沃森和克裡克建立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沃森曾經做過實驗,用同位素標記噬菌體追蹤DNA,堅信DNA就是遺傳物質,克裡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質更為重要的人。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科學家揭示DNA解旋機理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
  • 高中生物學的結構
    必修一《分子與細胞》關注生命的微觀本質,其核心概念就是細胞。作為其餘兩本教材的微觀基礎,必修一蘊含了非常豐富的生物學學科觀點,包括「生命的物質觀」、「系統觀」和「結構與功能觀」。具體到必修二而言,在分子層面,有DNA的雙螺旋結構、中心法則和基因突變;在細胞層面,有減數分裂中的染色體行為和染色體畸變;在個體層面,有親子代個體之間基因的傳遞規律;在種群層面,有種群的遺傳平衡定律。
  •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四版全套!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四版全套答:(1)孟德爾(Mendel)的遺傳學定律最先使人們對性狀遺傳產生了理性認識,他提出了遺傳單位是遺傳因子(現代遺傳學稱為基因)的論點,並且通過實驗總結出了遺傳學定律這兩個重要定律的發現和提出,為遺傳學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摩爾根(Morgan)用果蠅作為材料研究性狀的遺傳方式,得出了連鎖交換定律,同時證明了基因直線排列在染色體上。他是第一個用實驗證明基因學說的科學家。
  • 遲來的綻放,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背後的黑暗女士,沒有被歷史遺忘
    科學的發明、發現離不開科學家們一代代的知識積累、傳承,也離不開相互間的競爭。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博士發表了一篇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首次揭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
  • 2018諾貝爾三大獎,都被生物學帶著節奏走
    也就是說,治癌不是針對癌細胞進行殺滅,而是對機體的免疫系統進行調控,解放被束縛和抑制的免疫力,讓免疫系統全身心地投入到抗禦癌症的徵戰中,從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實是獎勵科學家的觀念創新和創新成果。
  • 系統生物學介紹
    20世紀中頁貝塔朗菲定義「機體生物學」的「機體」為「整體」或「系統」概念,並闡述以開放系統論研究生物學的理論、數學模型與應用計算機方法等。系統生物學不同於以往僅僅關心個別的基因和蛋白質的分子生物學,在於研究細胞信號傳導和基因調控網路、生物系統組成之間相互關係的結構和系統功能的湧現。
  • 分子生物學的世界,其實沒有那麼難懂
    確實,以1953年Watson 和Crick 提出DNA雙螺旋結構為標誌,分子生物學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盡顯了風流與輝煌。現今分子生物學在學科領域的擴張讓人瞠目,科研工作者若沒有分子生物學相關的數據,貌似都沒法發表SCI了!對大多科研人員來說,它是神聖的,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甚至是令人敬畏的!
  • 人工智慧在生物學上的重大突破,比肩DNA的發現,或徹底改變醫學
    DeepMind可能剛剛攻克了生物學領域最大的挑戰之一。一個可以與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相媲美的發現。它可能永遠改變生物醫學、藥物發現和疫苗開發。乍一看,遊戲的實際成就遠沒有那麼吸引人。DeepMind強大的人工智慧算法之一AlphaFold利用其深度學習能力預測蛋白質的三維形狀,精確到一個原子的寬度。
  • 《分子生物學》名詞解釋
    《分子生物學》名詞解釋 1、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本質、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 2、醫學分子生物學∶是分子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又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 生物學研究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20世紀50年代,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這和信息科學的誕生在時間上如此巧合,信息科學中使用的一些術語,如程序、編碼等,後來都在遺傳學中利用上了。當前人們似乎認為分子生物學已經到了「最後開花結果」的階段了。
  • 考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重點
    3.分子生物學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探討各種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其功能之間的關係。三、生物化學研究的主要方面:1.生物體的物質組成:高等生物體主要由蛋白質、核酸、糖類、脂類以及水、無機鹽等組成,此外還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質。2.物質代謝:物質代謝的基本過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驟:消化、吸收→中間代謝→排洩。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Science: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生命信息載體:另一種雙螺旋高級結構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5日發布信息說,該所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這是繼DNA雙螺旋結構之後,在破解「生命信息載體」的另一種更高一級的雙螺旋結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中國科學家這項重大發現的科研成果,被當天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頂尖研究雜誌《科學》(Science)以長幅研究論文形式發表。
  • 系統生物學中的物理問題
    將時間推移到本世紀初,我們發現物理學家的這種對掌握自然規律的自信受到了來自生命科學的巨大挑戰.就目前物理學在現代生命科學中的作用看,上面提到的那句斷言正好要倒過來:不要問生命科學家能為物理學家做什麼,要問物理學家能為生命科學家做什麼.倒過這句話的主要依據是: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裡,生命科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發生了令世人矚目的變化.一方面,由於基因組測序、蛋白質組學的快速發展
  • 分子生物學技術你了解多少?
    隨著生命科學和化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物體的認知已經逐漸深入到微觀水平。從單個的生物體到器官到組織到細胞,再從細胞結構到核酸和蛋白的分子水平,人們意識到可以通過檢測分子水平的線性結構(如核酸序列),來橫向比較不同物種,同物種不同個體,同個體不同細胞或不同生理(病理)狀態的差異。
  • 美國創建國立數學生物學綜合研究所
    美國將召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物學家和數學家,在這個新的研究所用數學和生物學交叉研究的辦法進行創造性的研究,共同致力於這兩個學科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20世紀中期,隨著蛋白質空間結構的解析和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科學進入了以遺傳信息載體核酸和生命功能執行者蛋白質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分子生物學時代。
  • 漲姿勢了:10個有用的免費分子生物學網站
    / 2: Biomath Calculator用途:溶液稀釋、溶液配製計算和核酸濃度的計算 地址:http://www.promega.com/resources/tools/biomath-calculators/ 3:IDT sciTool用途:引物和探針設計、核酸二級結構分析、引物質量分析、siRNA設計、反義核苷酸設計和密碼子優化